农村蓑衣姐的老屋(曹善田乡村记忆)(1)

作者简介:曹善田,鄄城一中语文教师,喜爱文学,教学之余除进行教学论文写作,也进行文学练笔。作品在《牡丹文学》《语文知识》等刊物上发表。

乡村记忆——蓑衣

文/曹善田

暮春时节,细雨绵绵,看到路上行人穿着雨衣或打着伞穿行在蒙蒙细雨中,不禁想起小时候雨中上学或下地披蓑衣的情景了。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穷困,多数家庭没钱买雨衣或者伞,遇到雨天,外出只能披上蓑衣,它既遮雨又挡风,是鲁西南农家常用的草编雨具。

农村蓑衣姐的老屋(曹善田乡村记忆)(2)

编织蓑衣,原料是细麻绳和高粱叶子。编织蓑衣,就要准备这两样东西。到集市上买来一元钱的苘麻,闲暇的时间,用手搓成细麻绳,就准备好了第一种东西,接着就该准备高粱叶子了。那时鲁西南平原上种植着大块大块的高粱,农历七八月,高粱出齐穗子后,根部偏上的叶子就干枯了,需要趁着早晨露水未干,枯叶柔软,钻进高粱地里把这样的叶子仿(拽)下来,俗称“打蓑衣叶”。仿高粱叶一定要注意带着裤(叶柄),因为叶裤在编织蓑衣时编在里面,它平整顺滑,穿着舒服;叶子编在外面,遮风挡雨。仿下的高粱叶捆成小把儿,再把小把儿捆成大捆背回家,晾干存放起来。

阴雨天,生产队里不出工干活,就可以在屋里宽敞的地方,扫干净地面,编织蓑衣了。我家的房子小,没有宽敞的地方,我二哥就拿着细麻绳,抱着一捆高粱叶子到我奶奶家去编织蓑衣。他先在高粱叶的叶裤部位,撒上一些水,潮湿滋润一会儿,防止编织时断裂。等待的时候,琢磨着怎么编织。

琢磨好后,他在地上画一个半圆,摆上细麻绳,把高粱叶从叶子与叶柄接合的地方折弯,按照叶朝外裤朝里的方式缠扣在细麻绳上,一道麻绳编织缠扣满高粱叶后,是第一轮编织。再缠扣第二轮,只不过用的高粱叶子比第一轮要少一些。这样每一轮用的叶子都比上一轮少一些,逐渐向里收,最后编成领口。一领蓑衣由领口往下呈扇形扩大,一般编织到七八轮就差不多了,穿起来能到膝盖了。

蓑衣编织好后,我们有了“中华牌雨衣”了,雨天外出就不怕雨淋了。俗语说“穿蓑衣,戴草帽,外出不怕大雨浇”。头戴草帽,身披蓑衣,到田里去看雨势和庄稼情况,雨点打在蓑衣上,沙沙有声。雨时大时小,打在蓑衣的声音,也时弱时强,时高时低,犹如婉转动听的乡村音乐。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穿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种瓜点豆,更是一副和谐的水墨烟雨稼穑图。

农村蓑衣姐的老屋(曹善田乡村记忆)(3)

晴朗的天气里,夏秋的晚上在瓜棚看瓜、在田野里看庄稼,披上蓑衣可以防寒保暖;铺在地上躺在上面休息,可以隔潮防湿。冬日下雪,外出走亲访友,披上蓑衣,既挡雪又遮风保暖。蓑衣,虽然样子不美,但却是农家的百宝衣,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所爱,他们在诗文中留下了许多身披蓑衣或行或耕或渔的动人剪影。

农村蓑衣姐的老屋(曹善田乡村记忆)(4)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苦寒雪天,被贬永州的柳宗元,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驾一叶小舟在江上垂钓,其清高孤傲跃然纸上。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烟波钓徒张志和,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的春江之滨垂钓,以至于乐而忘归。一个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隐士在唐诗中鲜活千年。

“一蓑烟雨任平生。”因“乌台诗案”一贬再贬的苏轼,醉酒归途遇雨,他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泥泞中感到轻捷得胜过骑马,身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险恶政治打击下,他无惧风雨,笑傲人生,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在人们心中永不褪色。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那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一面歌唱,一面饮酒,王士禛给我们展现的是逍遥潇洒中的几许萧瑟和孤寂……

蓑衣遮挡住了自然界的风雨,更挡住了尘世的喧嚣纷扰,使归隐者守住了宁静、淡泊的心灵。

如今随着各种雨具的普及,蓑衣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蓑衣作为时代的印记和岁月流逝的痕迹,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是农耕时代的特殊符号,仍然在历史的深处,散发出灿烂的文化之光,给我们以永远的温暖和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