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深奥(道德经深藏若虚)(1)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经得起委曲便会保全,不怕委屈便会伸得更直;低洼地带就会充盈,陈旧了便会更新;少取了便会获得更多,贪多了就会迷惑。所以圣人以“道”作为衡量事物的法则,不过多地迷信己之所见,所以才会把事情看得更加清楚。不自以为是,对事情进行冷静思考,故是非分明;不自吹自擂,所以才会有更多的成就;不自己自傲,才会成为领袖。正是因为这种谦让的品格,才不会有人与之竞争。“枉则全”的话难道是虚言吗?它确实符合“道”的准则,自然有好的结果。

老子在本章中一连用了用了六句肯定的语句,讲述了事物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法,即委曲与求全、弯曲与伸直、亏与盈、陈旧与新生、缺少与得到、贪多与迷惑。他以辩证法的思维告诫人们不要追求过度的占有,而要瞭解事物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或统治者要勇于舍得,通过舍得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他没有否认必要的得,而是主张过犹不及,否极泰来的道理。其最终的结论还是阐述了“道”之无为与不争的大境界。

老子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道理,因为他太明白普通人的心理了。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像,看不到事物本质。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世事的思索,给人们提出了深层次的警示,即,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些问题一时或难以解决,老子给我们提供的方法是,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等待,静观时变。待时机成熟后再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晚于老子的道家人物庄子非常赞同老子的观点。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说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独曲全。曰,‘苟免于咎’。”这里说的“曲全”,便是“苟免于咎”。老子认为,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对于负面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强调,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才可构成完整的事物,缺了哪方面都不完美。普通人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在貌似得意的背后,一定存在着隐忧。老子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要虚怀若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如果不考虑事物的客观实际,一味开顺风船,或有突然覆舟之危险,结果适得其反。

“曲”中存在着“全”,“枉”中存在着“直”,“洼”中存在着“盈”,“敝”中存在着“新”。若能够把握或认识这些浅显的道理,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不去强求,而是在不争中等待,就会有不争之功,此为大成。

综合而论,老子在这里谈及的思想之于企业家而言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 低调 。另一个就是 谦虚。 低调就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谦虚就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有了这两个基本点,也就达到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实际结果了。

道德经深奥(道德经深藏若虚)(2)

这一章对于企业管理的意义表现在,很多企业家都认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只有强势才可以击败竞争对手,才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才会为自己的企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似乎不如此就会被市场淘汰。从西方企业管理或经营理念中来看,如此观点似乎有道理。但之于中国文化就值得质疑了。中国人讲中庸文化,没有人阻挡你的成功,但是不能把别人甩得太远。若一棵树,你可以比别人长得高,但是不能太过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孔子所言之“过犹不及”盖如此。

还有一点也要提醒老板们的。在很多时候,企业不必成长过快。求速度没错。但别人不这样认为。中国人笃信为富不仁,你富了本身就已经是“不仁”了,更何况你又富裕得太快,别人焉能不嫉妒!反之,如果把企业发展速度放缓一点,给别人一个适应过程,别人也许就认为你之富不是不仁的问题,而是自然结果。因为企业的发展过程都是透明的,大家都看到了。特别是企业发展的曲折过程都有目共睹,如是,别人再嫉妒也没有道理。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兼具不断的慈善,企业的发展基本上就稳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