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30
选自杜威《我们如何思维》
伍中友 译
什么是思维
这一名词的几种不同的含义(由广到窄的四种含义):人们的最常用词之一就是“想”,即“思想”,“思维”。它用得十分频繁,有时真难以明确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本章的目的是要探求“思维”一词的一种连贯的含义。让我们先考虑一下最常见的几种用法,也许会有所帮助。首先是一种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严谨的用法: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可以说是思维。第二种,是指我们对于自己并未直接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种含义则是更窄一点,指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这一种含义又可以再区分为两种: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多想甚至完全没有去想根据何在,就得出自己的信念。在另一些情况下,人们则是用心搜寻寻证据,确信证据充足,才形成信念。这一思维过程就叫做思考,思索。只有这种思维才有教育意义,因而也就是本书的主题。
下面,我们再简短地探讨一下“思维”的这四种含义。
1
从最不严谨的含义来说,思维包括我们头脑里有过的任何想法。一个便士让你产生一点想法,但拿它做不了什么大交易。将此时所想称为思维,你不会指望它有多大程度的尊严、逻辑或道理。任何随心的遐想、零碎的回忆或一掠而过的感触,均是如此。做白日梦,建空中楼阁,闲暇无事之际偶尔漂浮过脑际的星星点点遐思,均可视为漫无定规的思维。在我们一生当中,总会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超过我们所愿意承认、哪怕只是自我默认的许多时间——是消磨在这样的闲散琐碎的随感或期盼之中。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傻子白痴也有思维。有一个故事就说到新英格兰有一个遐迩闻名的笨人也想竞选市镇公职,他对街坊邻居说,“我听说你们觉得我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担任公职。告诉你们吧,其实我总是在思考着这件事那件事呢。”然而,思维只是随心所欲、毫不连贯地东想西想,是不够的。有意义的思维应是不断的、一系列的思量,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应。思维过程中的各个部分不是零碎的大杂烩,而应是彼此应接,互为印证。思维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此及彼的一步——用逻辑术语说,就是思维的一个“项”。每一项都留下供后一项利用的存储。连贯有序的这一系列想法就像是一趟列车,一个链条。
2
即使是从广义的角度看思维,思维也通常是仅限于并非直接感受到——并非见到、嗅到、听到或接触到——的事物。有时我们问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是你看见到的吗?”他可能回答说,“不,这只是我想到的。”故事是编出来的,不同于忠实的观察记录。此时最重要的是一系列想象的事件和情节,它们有一定的连贯性,联结在一条线索之上,既不是万花筒式的杂乱缤纷,也不是导向一个结论的环环紧密相扣。孩子们讲的故事,其情节连贯性高低不等,有的支离破碎,有的节奏分明。这些情节联结到一起时,会激发思索。它们通常是出自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往往会成为严谨思考的前奏,为之铺平道路。然而,它们并不是致力于知识,不是致力于获取关于事实或真理的信念。因此,尽管它们极像是思维,却仍然算不上是思维。表达这些想法的人并不想做到所言之事确凿无疑,而只是要构想出精彩的情节或巧妙的高潮。他们产生出好的故事,但通常产生不出知识。这种思维只是感觉的绽放,目的是强化人们的心情或感受,其联结的纽带则是感情的连贯。
3
就思维的下一种含义来说,思维所要指称的是立足于某种根据的信念,这种根据并非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然而是真实的知识,或是被信以为真的知识。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接受看来可信的事物或者拒绝看来不可信的事物,确立自己的信念。但信念所赖以确立的根据,又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其根据本身并未经受检验,另一种则是其根据已经受过检验。这一差异在实际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
当我们说“人们曾经以为世界是平的”,或是说“我以为你曾从这房屋旁边走过”,这都是表达一种信念。信念是人们持有的、确认的、默认的、经过了证实或未经过证实的见解。信念的根据可能是充足的,也可能是不充足的。但人们有可能并未考虑根据是否实在,就接受某种见解,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
未曾想过信念是否正确就接受下来,这样的思维是不自觉的,是从某种方面——我们自己也可能不知道是从什么方面——传递而来。它们从某些蒙咙不清的方面,通过我们也许不曾注意到的渠道,不知不觉之间就被我们接受下来,成为我们的思想的一部分。形成这种见解的原因包括传统、教诲或模仿——它们来自某种权威,或是投我所好,遂我心愿。这种见解是先入之见,而不是先弄清它有无实在根据再经过判断而形成的信念。
4
形成一个信念,应该经过认真思维,有意识地思考这一信念的性质、条件和意义。这不能是自娱自乐的幻想,例如想象鲸鱼或骆驼腾云驾雾。但相信世界是平的,是认为实在的事物具有实在的特性,不是对莫须有的东西进行随心所欲的想象。相信世界是平的,就会以相应的一定方式考虑其他一些相关的事物,例如天体和对跖点,以及航海问题。持有这一信念的人就会按照他对相关事物的认识,来安排他的行动。
一个信念会给另一些信念及行动带来十分重要的后果。因此,人们不得不认真考虑自己的信念有无根据或理由,其合乎逻辑的后果又将是如何。这就意味着思索,使思维进到更深的层次。
人们曾经以为这世界是平的,而哥伦布却认为它是圆的。人们原先持有那种看法,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勇气对他们周围的人都接受和宣扬的信念质疑,更何况他们所感受到的事实似乎也证实了那一信念。哥伦布的看法则是经过理智推论而得出的结论。它标志了更进一步研究事实,重新审视客观证据,推敲各种不同的假说的含义,将这些理论的结果彼此加以对照,并以已知的事实加以核对。哥伦布并没有毫不犹豫地接受当时流行的传统的理论,而是对之提出怀疑,加以探索,因此他才得出了他自己的见解。他对长期以来似乎已确凿无疑的信念抱怀疑态度,敢于设想那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坚持思索,终于找出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信念和怀疑是有道理的。这样,即使结论最后被证明有误,那也是与原先的传统信念截然不同的信念,因为它是以一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信念。对任何一个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均以积极的、执着的和用心的态度考虑它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若能成立,再考虑它所导致的进一步的结论,这就构成思考。前面所说的三种思维都有可能引出思考;但思考一旦开始,它就是一种自觉的和自愿的思维活动,是要在可靠理由的基础之上树立起信念。
哲学T恤首发,限时送出10余套!
▼
▼点击【阅读原文】,抢购限时打折哲学T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