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常见病一览表(不知道如何诊断观赏鱼是否生病)(1)

大家好,我是小罗,专注于观赏鱼饲养技术,欢迎关注。

前几天有鱼友问我——有时候鱼明明看着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死了呢?要如何判断鱼缸中的鱼是否生病?

当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跟他说了 3 种简单的判断方法:

(1)从吃食情况判断

在水温、天气等环境因素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如果鱼的食量突然下降,甚至不吃食,那就很有可能是鱼生病了。

(2)从活动情况判断

游动有异常的鱼仔细观察的话其实很明显。比如有些鱼离群独游,且游动迟缓或停浮在水面,这种情形就表面,这条鱼可能生病了;再比如有的鱼表现得急躁不安,在水中狂游、转圈或跃出水面,极有可能这条鱼是感染寄生虫病了。

(3)从鱼的体色判断

健康的鱼体色该是怎样就是怎样的,但是生病的鱼大多会有体色变化,比如体色变淡,或变黑,或发红,或发白等,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往往是生病的征兆。

观赏鱼常见病一览表(不知道如何诊断观赏鱼是否生病)(2)

以上述 3 种方法来判断鱼是否生病基本上也可以了,不过毕竟不太全面。今天有时间我就写具体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由于绝大部分鱼友都没有专业的设备,所以通常以肉眼观察来判断观赏鱼是否生病。

一般来说,观赏鱼生病后,会有一系列反应,我们通过肉眼仔细观察鱼的体表、体形、行为和其他部位的异常情况,就可以初步判断是感染了哪种疾病。

(1)观赏体表

如果仔细观察病鱼或刚死亡不久的鱼,通过体色有无变化,鳞片有没有脱落或竖立,黏液分泌是否过多,体表局部或全身有没有充血、出血、炎症、水霉、白点、溃疡、水泡状物或各种大型寄生虫等,另外肛门有没有红肿或血黄色黏液流出等,就可以初步确定病情。

通常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充血、发炎、腐烂、脓肿及长有赘生物等;寄生虫病则表现为体表黏液增多、出血或长有点状、块状孢囊等;真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嘴边、鳍条或身体上出现灰白色斑点、棉絮状、棉绒状,鱼体出现红的溃疡区域,鳍破损等。

观赏鱼常见病一览表(不知道如何诊断观赏鱼是否生病)(3)

(2)观察体形

仔细观赏鱼的体形,如果鱼体弯曲,多是营养缺乏、触电、中毒或药物浓度过大造成的;如果腹部膨胀,则有可能是由腹水、肠炎或者怀孕引起的。

此外,如果病鱼体形健壮,那多为急性病;如果病鱼体形瘦弱,则多为慢性病。

(3)观察鱼鳃

圈里有一说法:治病先治鳃,治鳃先治水。通过观察鱼鳃部可以比较好的判断是否感染疾病。

一般来说,如果是细菌性烂鳃病,鳃丝末端会腐烂,严重的病鱼鳃盖内中间部分的内膜经常被腐蚀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小窗”。

如果是鳃霉病,鳃片的颜色会发白,略带淡红色小点。如果是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鳃隐鞭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鳃片上会有较多粘液,严重时还可看到寄生虫堆积。

如果是粘孢子虫包囊、中华鳋、双身虫等寄生虫,通常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胀开等症状。而小瓜虫、孢子虫等大量寄生时,肉眼就能够看到大量的白点。

观赏鱼常见病一览表(不知道如何诊断观赏鱼是否生病)(4)

(4)观察鱼的行为

鱼的行为通常也会暴露它是否感染疾病。如果观赏鱼看起来精神不振,游动缓慢,或长时间浮在水面或贴近缸壁,人靠近时也没有明显反应,很有可能是气泡病、斜管虫病或车轮虫病引起的。

如果鱼看起来焦躁不安,上浮下游,或打转不止,有时腹部向上,有时沉入水底,鱼体像是失去平衡,很有可能是患了水霉病或中毒。

如果鱼食欲减退或不吃食,并且离群独游,或狂游乱窜,尾鳍无力下垂,背鳍不挺,很有可能是患了锚头蚤病或者瘦弱病。

如果鱼不断用鱼体摩擦缸壁、水草或其他装饰物,很可能是由鱼虱病、锚头蚤或中华鳋病引起的。

观赏鱼常见病一览表(不知道如何诊断观赏鱼是否生病)(5)

(5)分析水环境

上面说了“治病先治鳃,治鳃先治水”,观赏鱼疾病,在初期的时候,往往很难诊断准确,所以这时候可以通过进一步了解水体环境的变化来确诊。

其中包括水质、水温、酸碱度、硬度、溶解氧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测试后,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更确切的分析病因。鱼很难适应环境的突然变化。

比如当水体中的溶解氧不足,容易引起鱼浮头;pH值偏高或偏低,也容易引发多种不同的疾病;水温长期偏低,也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此外,如果水体中的氨氮或亚硝酸盐超标,对鱼的危害也是特别大。如氨氮超标,鱼的内部器官会发生病变、坏死及组织腐烂,还会引发多种疾病,并且可能引发急性中毒死亡。

亚硝酸盐的毒性虽然没有氨氮高,但是如果亚硝酸盐超标,鱼鳃会肿胀,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疾病增多,严重的话鱼会呈中毒症状,呼吸作用下降,体能衰弱,最后爆发疾病而死。

当水体中的营养盐过剩,也会引起水体恶化,滋生藻类等,因此有一套测试水质的检查设备还是很重要的。

观赏鱼常见病一览表(不知道如何诊断观赏鱼是否生病)(6)

通过肉眼观察观赏鱼是否生病的要点,大致就是上述这 5 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至于如何治疗,可以看小罗之前的一些文章,也可以直接问我。

由于观赏鱼患病后的治愈率不高,我们一定要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越早发现鱼病,越早治疗,治愈的几率也就越高。

我是小罗,会长期生产相关内容,欢迎关注、评论、收藏。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