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

我们看很多历史事件的时候,往往都要评判当事人做出的很多决策,是不是正确的,但是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不能总用后世的观点,去揣摩当时的人,比如说秦始皇。

公认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皇帝,他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保证了我们作为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存在,尤其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到来之时,我们看到欧洲那面是一盘散沙的,所以很多中国人庆幸说,幸亏秦始皇当年搞了郡县制,保持了我们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我们这个国家,从最开始就有着统一的基因,所以我们才能众志成城的扛过疫情,然而在秦始皇的诸多功绩之中,郡县制是不是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呢?

秦始皇最终采取郡县制有何影响(秦始皇有诸多功绩)(1)

当年灭齐之后,秦始皇一统六国功德圆满,新的大一统国家如何建设,秦始皇问他周边的臣子们,咱们应当是怎么管理这些新征服的国家,老资格的丞相王绾就说,燕地齐地这些地方,离咱们本土太遥远了,管束是很困难的,而且我们刚刚把那些国家征服,当地的老百姓官员对我们是不成臣服的,所以他建议,秦始皇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那些国家,形成对宗室有力的帮助,以便让秦的大一统能持续下去。然而李斯持反对意见,李斯就说你看看,为什么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当年周王室分封的时候,那不是宗师子弟,就是近臣功臣,当年周王室刚刚分封之初,各国都是同气连枝的,都是亲戚,然而谁知道后来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我们也用了这么多年,秦国真是奋六世之余烈,才一统天下的,所以李斯说,咱们不能走历史的老路了,咱们不能再搞分封制了,否则再过几十年,国家又要陷于分崩离析之中,所以他建议搞郡县制。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对于那些郡县,我们派官员去管理就好了,未来就不会有诸侯出来挑战中央,李斯的话深得秦始皇的首肯,所以秦一统天下之后,没有分封皇子,而是采用了大一统的郡县制,这和我们今天的认知是一致的,我们也认为,大一统国家是适合我们的,幸亏秦始皇没搞所谓分封制,要不然我们国家有可,陷于四分五裂之中,就像今天的欧洲一样,30多个小国,然而大一统适用于现在的中国,适不适用于刚刚新生的秦国呢?不一定吧。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在交通通讯条件上,那是千差万别的,今天中央管理地方,都不需要见面,一个文件发下去,几乎可以做到同步,因为我们的交通通讯是如此便利,包括哪怕是最偏远地方的地方官员,你要到首都北京开会,通飞机的地方当天就过去了,不通飞机一天两天怎么地也到了,可是中国古代你可能想象吗?你有微信还是有手机啊,你就是八百里加急传军事情报,那传遍国土也得好几天的时间,更别说当年那个交通条件,你从齐国到秦国得走几个月之久,所以在当年那样一个交通通讯条件之下,中央能够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理吗?

尤其是秦国是刚把那几个国家打过来,你不派皇子过去,派一些行政官员过去,下面的几乎所有的官吏,都是原来那些国家的,那些人会听从你的指挥吗?尤其是看看历史,我们就知道了,秦统一天下之后15年就崩盘了,秦始皇死了三年之后,整个秦王朝就崩塌了,秦始皇本来想着他能传之万世,结果传到第二代就完蛋了,为什么?真像丞相王绾所说的那样,你刚征服过来的土地人心未稳,人家不服,你又没有强力的管束,也没有皇子过去坐镇,所以稍有风吹草动,六国贵族就找到机会,群起而攻之,搞大一统,搞郡县制。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它和秦朝刚刚建立的客观条件,相符合吗?实际上咱别说秦不适合郡县制,就是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也是大封刘姓诸王的,刘邦吸取了嬴政的教训,知道我刚刚统一来的天下人心不稳,我搞郡县制实际上是很难守得住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大概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先是郡县制继而分封诸侯,然后七国之乱,然后再削藩,历史在不断的螺旋上升之后,终于慢慢的,大一统的思想为所有老百姓所接受,而汉朝立国几十年正式稳定下来之后,为汉武帝最终的推恩令,减少诸侯的权利奠定了基础,所以说郡县制不是不对,但是它未必适合刚刚建立的秦朝。

如果秦始皇当年没有用李斯之计,而是采用王绾之计,在秦朝建立之后,把自己的儿子都分封到各个地方,给他们十几年的时间,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调整好属下的官员,是不是当秦始皇死掉之后,哪怕有陈胜吴广这样的起义,六国贵族也没有复起的机会呢?那样的话,哪怕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秦朝的统治者会觉得,诸侯王尾大不掉,他们慢慢已经形成了可以和中央对抗的势力了,但毕竟,中央的势力还是要比地方强得多得多,说不准秦朝延续的时间是15年的几倍之多呢?

原作者:李承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