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全集在线阅读(郁达夫评卷第五章)(1)

郁达夫全集在线阅读(郁达夫评卷第五章)(2)

郁达夫在他的第一本游记集《屐痕处处》的自序里说:“近年来,四海升平,交通大便,象我这样的一垛粪土之墙,也居然成了一个做做游记的专家。”其实,郁达夫是很早就开始写作游记的。一九二一年当他还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的时候,他就用日文写了一篇题为《盐原十日记》的游记,并发表在日本刊物《雅声》上。回国以后,他又曾先后发表过《苏州烟雨记》、《感伤的行旅》、《钓台的春昼》等几篇著名的游记作品。然而,郁达夫真正成为一个“做做游记的专家”,却是在移家杭州以后。如果说他以前的文学创作是以小说为主,那么这时期他就把重点转移到散文方面了。由于他在杭州三年中花了不少时间去游山玩水,几乎游遍浙江,皖东的山川名胜,还曾远赴青岛、济南、北京等地避暑和旅行,所以写作游记也就成为他本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他奉献给读者的二十多篇游记,则是开放在郁达夫创作园地里的色彩艳丽的奇葩。

在创作大量游记的同时,郁达夫还致力于散文理论的探索。本时期他先后撰写了《传记文学》、《什么是传记文学》、《清新的小品文字》、《小品文杂感》、《再谈日记》以及《(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等文章,对散文创作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其中,他对包括游记在内的小品文这种文学样式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细密的描写,若不慎加选择,巨细兼收,则清字就谈不上了。修辞学上所说的Trivialism的缺点,就系指此。既细且清,则又须看这描写的真切不真切了。中国旧诗词里所说的以景述情,缘情叙景等诀巧,也就在这些地方。”(《清新的小品文字》) 郁达夫在这里所说的“细”,是指作家深细的观察,细腻的描写;“清”,是要有清晰的层次,清新的文字;“真”,则是作品应该显示真实的个性,真切的感情。我们认为,郁达夫提出的“细清真”三点,不仅是他在小品文方面的理论主张,同时也是他自己在写作游记时所努力贯彻的艺术要求,它十分具体而清楚地体现在作者的游记作品里,并且构成了郁达夫游记作品的若干基本特色。

首先,郁达夫的游记作品画面比较广阔,内容比较丰富,同时又始终荡漾着特定时代的气息。

朱自清曾说过:“游记也不一定限于耳闻目睹,掺入些历史的追想,也许别有风味。这个先得多读书,搜集材料,自然费工夫些,但是值得做的。”郁达夫写作游记正是这样做的。他并不满足于简单记述游程中的见闻,而是能够放开他的视野,从比较广阔的历史范围里来写作他的游记。他在到某一个地方旅游之前,总要认真搜集、阅读有关该地的资料,诸如地方志,导游书,或前人写的游记等,广泛地研究他即将游览的山川名胜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例如他到浙东旅行,就阅读诸暨、龙游等地的《县志》和徐霞客的游记,他到浙西、皖东旅行,则阅读《临安县志》、《东山志》、《休宁县志》、《安徽通志》等;他在游天台山时,携带着清代张联元所辑的《天台山全志》,以便随时查阅。一九三四年春,他曾经和几位友人准备游黄山,出发之前他阅读了清代黄秋宜写的《黄山纪游》,读后在日记里写道:“文笔虽不甚美,但黄山的伟大,与夫攀涉之不易,及日出,云升,松虬,石壁,山洞,绝涧,飞瀑,温泉诸奇景,大抵记载详尽。若去黄山,亦可作导游录看,故而收在行箧中。”(1934年3月28日日记)此外,他还搜集了宋代吴龙翰、元代汪泽民、明代吴廷简、徐霞客、清代汪洪度、黄秋宜以及近代的黄炎培等写作的关于黄山的游记,准备“夹带”上黄山供写作时参考。后来虽然他黄山之行没有实现,但也将其中的近二万五千字的资料以《黄山札要》为题附录在他的游记集《屐痕处处》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为写作游记而作的艰苦准备。有了这种坚实的创作准备,郁达夫在游记里就能够展现比较广阔的历史背景,让读者了解他所描绘的山川名胜的来龙去脉。例如他写杭州,就介绍它是由于禹巡会稽至此舍航登陆而得名的传说,并且极其简要地勾勒它的历史沿革,“这一个四千余年前的泽国,后来为越为吴,也为吴越的战场,为东汉的浙江,为三国吴的富春,为晋的吴郡,为隋唐的杭州,两为偏安国都,迭为省治,现在并且成了东南五省交通的孔道。”(《杭州》)郁达夫不仅对一个地方注意了解它的历史发展,就是对一座山也是如此。例如对杭州的玉皇山,他就曾花了不少时间从各种志书和访问中为它和山上的寺观搜集历史材料。终于了解到,这座山唐时为玉柱峰,建有玉龙道院,宋时为玉龙山,或单称龙山;入明无为宗师创建福星观,供奉玉皇上帝,始有玉皇山的名字;清两浙总督李敏达修整了一次;太平天国时受破坏,后又由总督杨昌溶重修了一次(《玉皇山》)。这就勾画出玉皇山寺观的兴废的大略。有时候,即使对一条铁路的建成,他也要追根究底。例如在《杭江小历纪程》这篇游记里,他就详细地介绍了从杭州至玉山这段铁路原来设计的路线和后来的改变,建筑经费的筹划,全路的里程,筑路的时间,路权的归属等等,人们从中可以了解这段铁路建设的历史概貌。

郁达夫在努力勾勒山川名胜的历史沿革的同时,还注意搜集同它们有关系的传说和诗词。由于历代游客的创造,各处风景名胜都流传着许多历史掌故、神话传说;而各种文人墨客,则常常为他所喜爱的山水,作诗填词,吟咏歌唱。这些传说、故事、诗词,往往为它们所描绘、咏唱的对象,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增添了诗意。作为一个诗人,郁达夫充分认识到,采摘这些五彩缤纷的文化花朵,必将会把他的游记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姿。所以,在描绘诸暨五泄的悬泉飞漱中,穿插了刘龙子在五泄化龙飞去,而每年清明又归来为母扫墓的传说。在叙写金华的白望峰的溪光山色时,介绍了它的得名是由于相传古代一位养鹿的玉女,因驯良的花鹿衔命入城被村民诱杀,日日登峰瞭望,不见鹿回,最后含悲而死,所以称白望峰。作者写杭州俗称半山的皋亭山,插入了半山娘娘的故事:金人追小康王,他逃入了半山的山洞,半山娘娘把一篓细丝倒向洞口变成蛛网,金人认为蛛网满洞不可能会有人进出,就远追开去。此山就因半山娘娘庙而出名。作者写天目山,想起了昭明太子的传说:昭明太子因被谮不能自明,来天目山禅修,并因遴选《文选》辛苦而双目俱普,后取天目山池水洗之而双目复明。此外,如写安徽的齐云山,则插入海瑞的传说:海瑞在到齐云山进香时得罪了圣帝菩萨,圣帝即命王灵官密随海公,伺有过失即击杀之,但暗伺三年,这位慎独不欺的海刚峰终是无隙可乘,等等。这些和某一景物相联系的传说、掌故、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代人民群众的善良的愿望,高尚的情操,同时也是一种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的艺术创造。郁达夫将它们写进自己的游记,无疑可以加强人们对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印象,并开拓作品的深度,赋予它以更为动人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由于郁达夫在我国古典文学方面有很高的修养,熟记许多诗人的作品,再加上旅行时的有意搜求,因此,他往往到一旅游地就能脱口而出地吟诵前人有关的诗词。例如他来到小南海凤凰山上的竹林禅寺,就记起了汤显祖的“系舟犹在凤凰山”的诗篇;他在钱塘江过渡,就想到汪水云的“三日钱塘潮不至”的吟咏;他游览临安玲珑山的琴操墓,就从《临安县志》中抄出冯梦祯的“弦索无声湿露华”的《琴操墓》一诗;他登上天目山,就吟诵徐文长的“天目高高八百寻”的七律,而他在关于扬州的游记里,则更是大量引用古人抒唱扬州的诗作。这种对有关诗词的适当征引,使郁达夫的游记里流动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诗情。

在游记的创作中,郁达夫并不是纯粹描绘自然风光,也没有满足于对历史资料的旁征博引,他没有把自己的游记写成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小品。相反的,在他的游记作品里,人们总能够呼吸到比较强烈的特定时代的现实气氛。在他生活的时代,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残酷压迫,社会动乱,山河破碎,这一切在他的游记作品里都留下了投影。他到了衢州的烂柯山,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寺庙的建筑已经倒毁,古塔已经倾圮,剩下的是一堆瓦砾废墟;许多旧迹名碑都已断残缺裂,不少翁仲石马都乱倒在荒榛漫草之中。他到了仙霞关外的二十八都,看到了很多整齐的人家,但都人去屋空,兵荒马乱的时势使人们都逃亡了。面对这种阴惨恐怖的情景,作者的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的细粒”。他们来到江西玉山城外,有兵士“手捧着明晃晃的大刀,肩负着黄苍苍的马枪,在那里检查入城证、良民证”,空气异常紧张,他们只好放弃进城的计划。应该说,自然景色的荒凉残破是和社会的动乱不安相联系的。一九三五年五月郁达夫写了一篇《扬州旧梦寄语堂》,回忆他几年前游览扬州的情形。他说,他在扬州天宁寺和重宁寺,见不到一个和尚,极好的黄松材料都断的断,拆的拆了,这种阴森的气氛使他毛发倒竖,出了一身冷汗;而在平山堂、观音寺一带,看到的是颓井废垣,衰草涸泉,“扬州北郭,实在太荒凉了,荒凉得连感慨都教人抒发不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景物的荒废破败的呢?郁达夫在功得山观音寺里“吃了一碗清茶,和寺僧谈起这些景象,才晓得这几年来,兵去则匪至,匪去则兵来,住的都是城外的寺院。寺的坍败,原是应该,和尚的逃散,也是不得已的”。郁达夫如实地写下了他在旅游中的这类见闻,就在他的游记的画面上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灰暗的颜色,而从这里却也透露出一定时代的气息。

着意于山川名胜的历史沿革的介绍;注重对有关传说、掌故、诗词的旁征博引,又把忧郁的目光凝视着苦难的现实,这样,郁达夫的游记作品就展示了广阔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同时也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其次,郁达夫的游记既注意对游览过程的描述和旅游地全景的勾勒,同时又能突出重点,把握并反映景物的主要特征。

当然,作为一篇游记,无论是历史沿革的介绍,或者是掌故诗词的征引,都只能是一种烘托,一种渲染,它的主要描写重心应该是山川景色、名胜古迹本身。在这方面,写作时必须处理好面和点的关系。既要叙写整个游览过程和介绍有关情况,又应该突出主要的风景点。如果只有前者,文章必流于松散;如果只有后者,文势会显得突兀。即使是写主要风景点本身,也不能面面俱到,巨细无遗,而必须抓住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来加以抒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郁达夫所说的“既细且清”。而他本人的游记作品在这方面是处理得很好的。例如《杭江小历纪程》里游金华北山这天的日记,作者用一定的篇幅来介绍金华的地理形势和北山的位置;叙写出发前的各种准备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穿插白望峰玉女望鹿的传说;交代了归途中在智者寺看到已经风化剥落的陆放翁写的碑记。然而这些内容都只是用极简洁明快的文字来表现,作者腾出了主要篇幅,运用浓墨重彩来描写的,则是他和同伴游览双龙洞和冰壶洞的经过。他写双龙洞,也不是平均使用笔墨,先只极简单介绍外洞,交代它的高度、广度、深度,以及里面的碑文、石刻之类;然后以十分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从外洞到里洞的过渡。他写道,外洞中有一道清泉,它似乎是从地底涌出来的,水量极大,泉上有一块绝大的平底岩石复在那里,离水面只数寸而已,游人只能躺在一只浴盆似的小木船的船底,请工人用绳索从水中推挽过去,岩石几乎要擦伤鼻子,推进一二丈路,岩石尽处是一个黑黝黝的大洞,这就是里洞。作者对里洞的描写又比外洞细致多了。他在概括写了汽油灯照耀下所看到的洞的规模和石质之后,就很有层次地分别详细描写洞顶、洞壁和洞底。洞顶有一条青色一条黄色的岩纹突起,绝象平常画上的龙,这就是双龙洞名的由来。洞的石壁上有青白黄色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形象,人们为它们取了各种名字;洞壁上还有很多唐宋人的题名石刻。此外他对洞的底里也作了一些描写。接着,郁达夫又详细记述游览冰壶洞的情景。先是写入洞之险:在洞口只看得出黑暗中有一条下斜的绝壁和乱石泥沙,弓身从洞口爬入,以长绳系住腰际,滑跌着前行,愈下愈难走,洞也愈来得高大。再是写洞中的奇:入洞以后就在黑暗中听到水声;下去百步就可感到飞沫点点,飞瀑之声也震动耳膜;到了洞底,借着洞口的外光,可以看到一条高约十丈左右的瀑布悬空从洞顶直下,瀑身下广,瀑布下也无深潭,也无积水,所以人可以在瀑布的四周围行走。作者笔下的金华二洞简直是两幅极其精细的工笔画。由此可见,郁达夫的游记既能放得开,广泛介绍有关的情况,又能收得拢,对重点景物写得笔酣墨饱。

对主要风景点的描写,郁达夫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善于抓住最主要的特征。例如《超山的梅花》这篇游记,作者同样花费一定的篇幅介绍杭州附近的超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山名由来,道路交通,寺庙兴衰;然而他在作品里集中笔力描写的却是超山的梅花。他先写超山多梅花的原因:此地居民住近水乡,阡陌不广,只好依靠栽培果木养活妻孥,所以植梅也是谋生手段之一;接着他就描绘超山的欣欣向荣的梅林:“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在这里,作者既写到一株梅树的枝干繁花,也写到整片梅林的香飘十里,展现出一幅极其壮丽的梅花图。最后,他又把镜头移到大明寺前的一株相传为宋代的梅树,它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但上面仍然枝干四叉;作者还认真讨论这株老树究竟是不是宋梅。郁达夫就是这样从各个侧面来反复渲染、突出、强调超山的梅花,把这个风景点的主要特征描绘得异常鲜明、强烈。此外,在他的许多其他游记作品里,我们也都能看到这一特点。如他写方岩,主要强调它的怪岩绝壁,写仙霞关,主要强调它的雄奇险峻;写雁荡山,主要突出它月夜的幽静岑寂;写青岛,则抓住它的红瓦绿树和市区的高低不平。这种抓住旅游地的主要特征加以渲染、强调的写法,在游记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既节省作者的笔墨,又能传达出旅游地的神采,清晰地显示它和其它旅游地的区别,从而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再次,郁达夫在游记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动人的情韵,并创造了充满诗情的意境。

郁达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的,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他还认为,情韵这一要素,“尤其是写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时,包含得特别的多”(《(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早在郁达夫开始小说创作的时候,他就笃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理论。而现在,当他在撰写直接以自己的见闻、经历为内容的游记作品时,自然会更加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切展露在读者的面前。

在郁达夫的游记作品里,可以说,最活跃的人物就是作家自己。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活泼泼地在作品里行动,人们的确能够感触到他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和习惯嗜好。我们认为,在游记里的郁达夫形象,基本上是能够反映出生活中的郁达夫复杂的面貌。作为一个具有浓厚名士气的文学家,郁达夫在生活中时常表现出博学多才、潇洒倜傥、玩世不恭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异常明显地体现在游记作者的身上。他每到一旅游地,都喜欢题字赋诗,抒发他的怀古之情思,表达他的深沉的感慨,才思异常敏捷。他对各地寺院、名胜的碑刻和藏书都发生强烈的兴趣,往往为此而流连忘返,有时还要拓上几张刻辞。而当他徜徉于山水之间时,甚至会达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地步,于是放浪形骸,不拘小节。他在杭州西溪的弹指楼上喝得酒醉醺醒;他在杭州城隍山上独自对着山水大笑,而被游人当成疯子,他在宜兴张公洞里高声乱唱京调,自己倾听嗡嗡的回音;他在皋亭山下挤进赌摊,押牌九输了四毛小洋;他在安徽屯溪夜宿船上,和同伴约定说话须用文言,闹了不少笑话;他在扬州瘦西湖为一容颜姣好的船娘所迷,离别时依依难舍,等等。这一切都能使读者感受到存在于郁达夫身上的名士气。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爱国者,郁达夫虽然在游山玩水,但他却不能完全忘却国家的大事和民族的命运。面对着锦绣山河,眼看着无人修葺的残破古迹,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悲愤的慨叹。前两年他在游富春江畔的钓台时,在严氏祠堂的壁上看到夏灵峰的题诗,就曾经议论,这个亡清遗老,“就是以骨头来秤秤,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钓台的春昼》)。表现了郁达夫坚贞的民族气节。一九三五年,他和友人再次来到这里,在西台边想起南宋亡后谢皋羽曾在此哭祭文天祥,就又吟出这样一首绝句:“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偶向西台台畔过,苔痕犹似泪淋浪。”倾诉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情怀(《过富春江》)。一九三四年,他游览了青岛、北京、北戴河等地以后,就在游记里写下了这样的感慨:“在关以内和关以外,何尝没有明媚的山川?但大好的山河,现在都拱手让人拿去 筑 路 开矿,来打我们中国了,教我们小百姓又有什么法子去拚命呢?古人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诗句,希望衮衮诸公,不要误信诗人,把这些好地方都看作了雪地冰天,丢在脑后才好!”(《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读者从这些地方,难道不能感受到诗人在民族危机面前忧国忧民的急切情绪吗!正如阿英所指出的:“郁达夫的小品文,是充分的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乱动的社会里的苦闷心怀。即使是记游文罢,如果不是从文字的浮面来了解作者的话,我感到他的愤闷也是透露在字里行间的。他说出游并非“写忧’,而“忧’实际上是存在的。”阿英这个见解是很深刻的。总之,在郁达夫的游记里,是充分地、完整地显现出作者复杂的个性的。由这样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活泼泼的人,来向读者叙述他在游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他的喜怒哀乐,就象是促膝谈心,读者是会感到格外亲切的。

在游记作品里,作者的个性特别体现在他对于自然山水的独特的鉴赏能力上。他笔下的景物,是他根据自己的审美观从原始的自然风景中选择、取舍,然后加以描绘的。它已不是现实景物的原样翻版,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文化修养、艺术趣味和感情色彩的。郁达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素养,他对于自然山水具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他善于发现与捕捉自然景色的千变万化,他认为“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他看到自然景色即使“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同时,他又常常以我国古代诗歌和绘画中所创造的自然山水的诗情画意为借鉴,来观察、欣赏眼前的景色。他曾经认为,对于杭州的风景,“不懂得南画,不懂得王维、韦应物的诗意的人,即使去看了,也是毫无所得的”(《杭州》)。这样,郁达夫对于自然山水就具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力,他往往能够从大家都看惯了的自然风景中揭示出它特有的美和诗意。例如,他到仙霞关游览,就感觉到围住山腰的晚霞,使自己的手上脸上都有点潮润起来,因此发出了“啊!原来这些就是仙霞”的惊叹(《仙霞纪险》)。又如他抒写在天目山上对云海的感受:“坐在轿上,看不出前面那轿夫的背脊,但闻人语声,鸟鸣声,轿夫换肩的喝唱声,瀑布的冲击声,从白茫茫一片的云雾里传来;云层很厚实,有时攒入轿来,扑在面上,有点儿凉阴阴的怪味,伸手出去拿了几次,却没有拿着。细雨化为云,蒸为雾,将东天目的上半山包住。”(《出显岭关记》)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各个方面将对云海的感觉表现得十分具体而生动。再如,郁达夫在无数游客观赏、咏唱过的雁荡山,感受到的是别人所未能发现的月夜的美。他住在雁荡山的灵岩寺里,半夜起身,看到的是周围上下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苍苍,四围岑寂,他只感到奇异,神秘,幽寂,诡怪。他说:“起初我以为还在连续着做梦,这些月光,这些山影,仍旧是梦里的畸形;但摸摸石栏,看看那枝谁也要被它威胁压倒的天柱石峰与峰头的一片残月,觉得又太明晰,太正确,绝不象似梦里的神情。”于是他一个人对着月光峰影坐到了天明(《雁荡山的秋月》)。又如在《半日的游程》里,郁达夫写他有一次同一位友人游杭州的九溪十八涧,他们坐在溪旁的石条上,一面等老翁煮茶,一面看着青翠的四山,两人都不说话,周围有的是“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这时,“忽而嘘朔朔朔的一声,在半天里,睛空中一只飞鹰,象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他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静听这鹰声的响过。接着便不约而同地呼叫:“真静啊!”作者十分巧妙地以闹写静,以鹰的飞声来反衬山中的寂谧,从而抒写自己在这个旅游地的独特感受。从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的游记,描写的不仅是山水本身,他还善于将那些同秀丽的山水有着联系的晚霞、云海、月光、飞鹰等,都组织进它的山水画的画面里,并用以抒发对于自然景色的特殊的诗意的感受。这种情景交触的艺术处理,不但能够画出自然山水的形态,同时也能传出它的情韵,因而在他的游记里就常常能够创造一种十分优美的意境。

最后,郁达夫的游记作品在行云流水般的叙写里蕴含着独运的匠心,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跃动着鲜明的节奏。

郁达夫的游记大部分是运用日记的形式写的。他一贯提倡日记文学,他认为日记是“最便当的一种体裁”,在日记里“无论什么话,什么幻想,什么不近人情的事情,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记叙下来”(《日记文学》)。他又说:“游历的行旅者,遇到了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要想把眼前的印象留下,可以转告他人,并且日后也可以唤醒自己的追怀,记日记自然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再谈日记》)由于他的游记大都是采用日记的形式,因而他就常常是按照旅行的顺序,来叙写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表面看来,似乎是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恰如行云流水一般。但是,决不能因此就认为郁达夫的游记是散漫无章的作品。其实,他只不过是将自己巧妙的艺术构思蕴藏在作品的深处,让人们看不到斧凿的痕迹罢了。例如《方岩纪静》这篇游记,共由三个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前部分主要写作者去方岩的路上。先是受到山雨的袭扰,后又遇兜揽旅馆生意的接客者纠缠;接着又写此地四五百家小旅店的激烈竞争,上山路上数不清的石级的盘旋环绕;然后引用数则胡公庙神像显灵的传说,并介绍方岩一年四季香火不绝,春秋二季,朝山进香者络绎于四方数百里途上的盛况。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热闹、拥挤的感觉,色调是浓艳的。中间部分主要写方岩。在以简淡的笔墨勾勒出方岩全景之后,就集中力量描写那“清幽岑寂到令人毛发悚然”的五峰书院所在的地方。五峰书院同其它两个斋祠都是建筑在一个大洞里,“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它附近有五个奇峰,“立在五峰书院的楼上,只听得见四围飞瀑的清音,仰视天小,鸟飞不渡,对视五峰,青紫无言,向东展望,略见白云远树,浮漾在楔形阔处的空中。一种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袭向人来”。给人的感觉是极其寂静幽谧,色彩是轻淡的。最后部分,写方岩的街道,庙前在演出敬神的社戏,回到宿处晚餐上大肉大鸡的酒菜,以及回金华路上的情景,气氛又是浓烈的。所以,从闹到静,又从静回到闹,这就是《方岩纪静》的完整的构思。又如《仙霞纪险》,则大致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写去仙霞的路上和介绍它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描写仙霞关的险,使大家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的细粒。作者说:“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性命和运命去拚拚,想尝一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岭不可不到。”第三部分叙写作者在关外二十八都看到的人逃屋空的恐怖景象,受到兵士盘问的情形,以及一顿饭都不敢吃转身就走的惊慌场面。第四部分写他们在关帝庙喝茶时晚霞使脸上手上都感觉到潮润,终于认为这就是所谓“仙霞”。这篇记险的游记,在一般介绍后,先写自然景色的险,再写社会现实的险,最后以对“仙霞”的感觉的恬静抒情的结尾来反衬和烘托。可见这篇作品也是有着十分完整巧妙的构思的。

郁达夫游记的语言一般都是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它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因而能取得读时琅琅上口的效果。我们可以看看下面:

竹西歌吹,应是玉树后庭花的遗音;萤苑迷楼,当更是临春结绮等沉檀香阁的进一步的建筑。此外的锦帆十里,殿脚三千,后土祠琼花万朵,玉钧斜青家双行,计算起来,扬州的古迹,名区,以及山水佳丽的地方,总要有三年零六个月才逛得遍。(《扬州旧梦寄语堂》)

花坞的好处,是在它的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坞不及它的深,龙归坞没有它的秀。而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更是花坞独有的迷人风韵。将人来比花坞,就象浔阳商妇,老抱琵普;将花来比花坞,更象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花坞》)

五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岭,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条岭,辟一个天地,上上下下,去去回回,我们在仙霞山中,龙溪岸上,自北去南,因为要绕过仙霞关去,汽车足足走了有一个多钟头的山路。山的高,水的深,与夫弯的多,路的险,不折不扣的说将出来,比杭州的九溪十八涧,起码总要超过三百多倍。(《仙霞纪险》)

在郁达夫的游记作品里,象这类文字比比皆是。它大量采取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适当讲究平仄声调的配合,较多采用四字句,又注意长短句式的交替使用;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它是合理地借鉴古代赋体文字遣词造句的手法的。这样的文字,整齐匀称,音调铿锵,节奏明快,具有非常鲜明的音乐美。

郁达夫的游记作品,生动地描绘出祖国锦绣河山的伟大与壮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眷恋与热爱,倾诉了对现实社会的忧愤,因而它能够激发起读者的爱国主义热情,而它的优美的画面,充满诗情的意境,以及清丽隽永的文字,则能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所以,郁达夫的游记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为现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