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青春”为主题的安藤忠雄展时常刷屏。

建筑作为最为恒久的艺术形式,作为人们日常最广为接触的艺术载体,总是备受关注与评论。安藤忠雄有着“清水混凝土诗人”的美誉,他本人的故事则和他的作品一样传奇。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建筑迷,我也去了安藤忠雄的展朝圣,相较于重见那些在各种图册中看过的建筑图片,我更想探究:一个人对自己的天分该有何种觉悟?一个天才如何不被埋没?

安藤忠雄早年的故事被浓缩成很多符号,以及更符合当下眼球经济的关键词:没有受过科班教育自学成才,早年环游世界去打卡各地的经典建筑,从拳击手转型到建筑师,对清水混凝土材质的偏爱......

对于他早年游历的经历,他也曾经在很多访谈里都提到过:

“因为当时20岁刚出头,体力充沛,意志也比较坚定,所以即使没什么钱,也还是看到了不少建筑物,所以说年轻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可以迎接各种挑战,我当时没什么钱但就旅行而言,并不是说越有钱越有趣,其实只要发挥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体力和意志力就行。当时整天都在到处走,要说最困惑的事还应该说是学习不够知识贫困,看到罗马的万神殿,看到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不认识,我从来没有比那时候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过学习的重要性。这于我是最窘困的地方。”

有人说过:一个没见过世界的人何来世界观?早年的游历经历是一次比课堂更为生动真实的研习过程,东西方的思想交汇,对于文件符号的提炼和结合,也是自那时就埋下了种子。

看到这段经历,反观自己,不禁感慨:这一生过早地就被困在了生活里,在不断地攒钱付首付、还房贷的循环里,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想学习的,总是被无限制地延后,因为总是有比这些更为急迫的事务需要付费。

在还有勇气、还有机会的年纪,就放弃了勇气和其他的可能性,无法不遗憾。

在注重师承关系、文凭学历和论资排辈的建筑界,一个艺术大师崭露头角需要多少时间的积累和多少的运气成分?

抛开他成名以后的辉煌,我更想探究,他初入建筑界如何接到第一个设计委托,如何熬过那藉藉无名的时光。

“最开始完全没有活干,每天读着书看着天井,咀嚼着严酷现实。后来我就自己去找空地,设计了图纸找到地主问‘要不要盖这样的建筑?’这样渐渐地有了一些设计小住宅的工作,但我仍然一直处在‘会不会又要没活干了’的不安中。”

这个故事一直被他巨大的声望所掩盖,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大概就是比别人更为坚定和主动,一旦熬过了那段时光,过往所有的不利因素都被淬炼成桂冠上的宝石。

坚持下去,比坚持更能坚持,主动出击,不仅不放弃仅有的机会,也要自己创造机会。

“我在国外盖了很多建筑,有人可能觉得我参加世界建筑投标总是能获胜,其实我的战绩大概是胜败1:9的样子。我的人生真的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连续。”

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甲方的要求下,如何能够保证自己一贯的风格理念,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安藤忠雄在以往的访谈中把这归结于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不像别的设计师一样有同学可以讨论,自己只能独自思考。

我想除此之外,还与他的专业生涯是直接从自己开设工作室,而不是从为别人打工开始。

大部分人积攒资历,都会先进入他人的公司学习打基础,但是扮演螺丝钉的功能看不见项目的全貌,而且在甲方以及上司、前辈等诸多同行的“指导”下,在“术”的层面上也许会有所裨益,但是“道”的层面上,自己的灵性也许就被压缩了。

全球巡展北京站之所以命名为“青春”,他一生的写照就是关于决策与判断、勇气与挑战的最好诠释,永不言败就是青春的精髓。

好了,回归展的本身,分享一些我喜欢的内容,安腾忠雄的风格真的很适合做宗教性和博物馆性质的建筑。

静谧、肃穆,无声的威严和慈悲。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1)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2)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3)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4)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5)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6)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7)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8)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9)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10)

安藤忠雄访谈(安藤忠雄以青春的名义)(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