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李予澈】世界级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迄今最为全面的全球巡演回顾展,已于10月来到北京。展览呈现出这位虽已耄耋之年、但仍坚持每天“打卡”事务所的日本建筑师,50余年来遍布全球的设计作品,其中也有一些落地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城市。这些作品传达着一个共同主题——“青春”。在它们背后,是安藤忠雄透过建筑去观察中国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以及他向《环球时报》记者表达的心愿:希望为中国设计出具有强大力量感的建筑。

环球报道主持人(环球时报记者对话)(1)

“青春”这个概念,对于今年9月刚过完80岁生日的安藤忠雄来说特别珍贵。无论是从巡回展在日本东京的第一站,到现在的中国北京第五站,它都化身成一颗绿色的苹果,出现在展览现场。安藤忠雄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颗绿苹果传递出一种“保持未熟的状态,并充满挑战精神”。他认为,当全球仍被笼罩在疫情阴影下,人类需要透过艺术来感知这股可以振奋人心的朝气与力量。

在建筑设计领域被称为“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最被人熟知的“精神空间”系列建筑作品中的两大空间——“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在北京展览上被1∶1复制。这两个原型为上世纪80年代末在日本大阪和北海道建成的教堂型空间,以其朴素粗犷而简约的混凝土结构,加上建筑师对自然元素的运用,成为安藤忠雄的代表性作品。

包含在此“精神空间”系列里的另一件作品,是建筑师献给北京的礼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构建的冥想空间,此前从未在任何一站巡展上出现。它代表着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望的美好期待。

虽然在巡回展上出现很多安藤忠雄最为知名的代表作,但他认为,自己早期设计的一些作品因相对拮据和严苛的条件限制,使他“花费比目之所及的现实规模更多的精力”,如果中国观众能感受到他超越图纸想要表达的坚持与付出,他会感到欣喜与感动。

2005年,安藤忠雄第一次进入中国建筑爱好者的视野:他带着自己的个人展览《建筑与环境》来到上海。在被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环境特征所吸引后,安藤忠雄开始接受更多在中国的设计邀请。他设计的大型建筑不仅有落地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也有落地在类似于广东顺德这类具有独特“在地”文化的城市。安藤忠雄认为,中国社会已进入“深化的文化成熟期”,因此需要有文化支点。

安藤忠雄先后于2009年在上海打造文化地标性建筑——上海保利大剧院,2015年着手改造四川省的西来禅寺和在广东顺德打造现代艺术中心“和美术馆”。在他看来,即便是未能落地的中国项目,因为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未完成式的状态,都能激发他的想象。在被问到为中国做设计方案时最看重什么时,安藤忠雄说,“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应和设计出只有大国才会有的具有强大力量感的建筑”。他也说,“我相信,中国一定会编织出独属自己的现代建筑史”。

安藤忠雄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他已年过八十,但仍会坚持建筑设计工作,“做出这样的决定与其说是根据我的身体状况,不如说是因为精神健全”。这位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就是靠着这一股“心劲儿”,从出身贫苦的货车司机和拳击手半路转行自学起建筑设计。虽然其间遭遇拒绝,并常常生活拮据,但他从未停下学习和游历世界的脚步。因为怀有“青春之心”,即便是在80岁后因癌症被摘除多处内脏,他仍向着100岁迈进。

“我认为,那一刻应该由我自己决定”,安藤忠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