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表达方式题答题步骤(古诗词阅读表达技巧题之)(1)

表现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则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之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1.对比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作用是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即时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 帝①

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蘷州期间。白帝:白帝城。

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什么手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杜甫是爱国主义诗人,颈联以“戎马”和“归马”进行对比,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进行对比,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

参考答案:诗歌的颈联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即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进行对比,用“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进行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白帝城下,大雨倾盆。

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争斗,乌云笼罩古树苍藤,天地为之昏暗。

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的城市而今只有百家尚存。

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已是终日哀伤,但还被赋税盘剥得精光尽净,听吧,秋天荒原上阵阵哭声,来自哪座荒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宫春·初自南郑①来成都作

陆 游②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 ①南郑:地名,今陕西省汉中市,自古为军事重镇,南宋时的抗金前线。②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被改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从南郑行抵成都,这首词是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作,时作者年四十九。

请简要赏析本词的对比艺术。

答:                                  

解析:要综合全词描写的内容,从各个角度赏析对比手法,如具体赏析上片、下片中各自对比的描写,或者上、下片间的对比描写等。赏析先要指出怎样的对比,再要简明点出对比的效果。

参考答案:①上下两片两种生活形成对比。上片写南郑的从军生活紧张辛苦,但让词人振奋、回味;下片写成都的繁华都市生活反引发词人心酸落泪,抒发词人对这种状态的痛心。②上片写自己才气超群与下片写自己壮志难酬形成对比。上片写自己将略超然,下片写自己却不能征战沙场只能过闲散生活,抒壮志难酬之悲。③下片中成都市民与词人形成对比。成都花会,万人游赏,贪享欢乐;而诗人却“欹帽垂鞭”“闻歌感旧”“时时”喝酒流泪,突出了词人的悲愤。④上下片所写意象意境形成对比。上片选择最惊人的场面,以沉雄之笔,书写军旅场景和雄壮氛围;下片选择成都地方典型的事物,以婉约之调,书写后方的热闹繁华、安乐生活。在雄放与婉约的意境对比中引发作者的报国呐喊,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在险峻的古垒旁,在辽阔的平川上,打猎习武。身背弓箭,臂挥雄鹰,手缚猛虎。直至暮色苍茫,笳声四起,才猎罢归来。野营帐幕的青毡上早已落满了厚厚的雪花。喝罢了酒,挥笔疾书,那龙飞凤舞的草书,墨迹淋漓,落在了纸上。人们也许是错误地赞许我,是一个既有诗情,又有将略的超群人才。

为什么偏要我离开南郑前线南来成都呢,是为了逛重阳节的药市,看元宵节的灯山吗?每当繁花盛开的时候,在那万人游乐的地方,我也斜戴着帽子,提着马鞭,任马儿漫走。每当听歌观舞,酒酣耳热的时候,我会想到过去的军旅生活而感慨万千,不知不觉中泪洒酒樽前。请千万记住,杀敌报国,建功封侯的大事是要自己去奋斗的,我就不信这都是由上天来安排的。    

二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作用是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诗句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来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又能自然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时体验]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解析:题干要求“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从诗中找出运用比兴的句子,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相关内容的描写,这是“起兴”,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以桃设比,来写新娘的美丽贤淑。在比兴中,把一对新人的幸福感呈现出来。按“指明比兴句——分析其作用——指出表达效果”的思路,逐层作答。

参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平安。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②诗人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③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上。

凤凰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翅膀破坏藏了起来。

凤凰一离开林中就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三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作用是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然后才集中描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即时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表达情感的方法,“简要分析”隐含着必须结合诗句的要求。根据“流离”成“惯”,“客天涯”也不过“等闲挥袂”之事,再结合对后两句的理解可知,此处是使用衬托的手法,把诗人进取的锐意、胸襟的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进一层,还有孤灯、斜月等意象,使诗人的精神世界愈加丰富起来,更好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达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常常在外漂泊流离,习惯了离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作客他乡。

孤灯之下,一觉醒来,仿佛刚才睡梦中回到了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屋,看见一轮明月,已经斜挂山顶。    

6.(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解析:诗歌描写了李将军的居住环境——“冷静”,书房的陈设——“墨画”“一架书”等,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李将军有文人的趣味;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侍儿知礼数”,从旁衬托出李将军知书达理、富有文化修养等特点。另外,李将军最突出的特点是喜爱置身书房“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体现了他喜爱读书、个性狂放的一面。答题时要点明手法,将手法的运用同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分析。

参考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四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作用是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杜诗一连出现风、天、猿、渚、沙、鸟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肃杀的特点。再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诗中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从正面直接描写其形貌美在哪里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    

[即时体验]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出 塞 作①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 ①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乘障: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这首诗的前两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渲染和衬托手法。②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③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做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

居延城外吐蕃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尉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戴着珠勒口的骏马,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崔希逸。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以及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诗歌描写音乐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诗前六句借月下水面的景象烘托歌声美妙,“听不尽”借听众的反应侧面表现歌声之美妙。另外考生要熟悉《琵琶行》中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乐声美妙的诗句。

参考答案: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歌声与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以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②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歌声与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渔歌所具有的吸引力。

我躺在船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小船就系在岳阳城边的树上。

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天水相连,夜气漾漾,江路茫茫。

夜深了,江上的月色特别皎洁,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

一串长长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可舟子荡起船桨,如飞似的驶过我停泊的地方。    

五想象

想象是指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想过程。

作用是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即时体验]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 犯 令

侯 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①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②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注] ①“拚”同“拼”。②荼蘼:花期最迟、暮春才开的一种花。

本词下阕,作者独出心裁来抒写离别之情,请结合相关词句加以赏析。

答:                                  

解析:抓住“春逐行人去”,便知赋予了春天以人的动作,所以是拟人;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春花到此时已剩荼蘼,故云“独步”。但纵使似荼蘼开晚,能“着意留春”,又能留得几时?何况“不似”乎!两句是婉转地说“强欲留春春不住”。留春无计,暗指留人无计。下阕写的是人物心中的一段痴想,虽不可能实现,却表达了因无计留人而产生的深沉惆怅和叹惋,与上阕的不忍分别相呼应,真实细腻地刻画出离人分别前的情绪和微妙的心理活动,别开生面,回味无尽。

参考答案:①“春逐行人去”句,运用想象(或“拟人”)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行,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②用心理感受(或“虚写”),由芳草和离愁想象出来的春天和行人的内在联系,使作者突发奇想,要像茶蘼一样把春光、也把行人留到最后一刻。但这只是一段痴想,表达了词人因无计留人而产生的深沉惆怅和叹惋。③新奇丰富的想象和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深重的情感。

月亮冲破微云,淡淡的月色映照大地,夜深人静花好月圆无阴无雨。不要再听《阳关曲》牵惹离绪了,还是在鲜花丛中喝它个酩酊大醉。

明日就要踏上郊外长满芳草的离别之路,春光也似乎随人离去。不像荼蘼花独自在暮春开放,好像是着意留春不肯放春归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