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狼烟四起司徒王允心系苍生,意图诛杀国贼董卓王府歌姬貂蝉深明大义,依照王允的连环计从中离间,成功引发“凤仪亭事件”激化矛盾,使董卓、吕布父子反目成仇,终借吕布之手诛杀了国贼董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八回和第九回叙述的正是这段故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貂蝉历史上有这个人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貂蝉历史上有这个人吗(历史上真正的貂蝉是什么样子的)

貂蝉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话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狼烟四起。司徒王允心系苍生,意图诛杀国贼董卓。王府歌姬貂蝉深明大义,依照王允的连环计从中离间,成功引发“凤仪亭事件”激化矛盾,使董卓、吕布父子反目成仇,终借吕布之手诛杀了国贼董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八回和第九回叙述的正是这段故事。

据统计《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有姓氏的妇女只有80多人,而貂蝉则是书中着墨最多的一个女子。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貂蝉呢?

一、关于貂蝉历史上有无其人的考证

首先,翻遍所有正史,均不见有关貂蝉资料的记载。貂蝉之名不见史鉴,这是当前考证貂蝉身份所面临的最大尴尬。正是因为有关资料的缺失,苦于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使得貂蝉的支持者们辩驳起来,总甩不掉凭空推断的嫌疑。但是即便如此,不少学者依然坚持貂蝉的存在,如山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曾发表论文《千古貂蝉有遗踪》,近代史学家蔡东藩也认为:“貂蝉不见史传,但证诸稗史,传闻凿凿,谅非无稽”。可以说,在“貂蝉真实存在与否”的问题上正反双方长期坚持不下。

虽然正史不见貂蝉,我们仍旧可以在《后汉书·吕布传》中窥得有如貂蝉一般的影子。据《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想必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看到这条记载,都会很自然得想起书中“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和“吕布入内问安”与貂蝉情通的描述。清代学者梁章钜就在他的《归田琐记》中提到:“貂蝉事,隐据《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3]可见梁章钜也是认同貂蝉真实存在的,他在《浪迹续谈》卷六“貂蝉”条中还记录下了——黄右原告余曰:“《开元占经》三十三《荧惑犯须女占》注云:《汉书通志》:‘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此事异同不可考,而刁蝉之即貂蝉,则确有其人矣”。《汉书通志》今亦不传,无以断之。这条注释的出现,可谓石破天惊,让貂蝉的“粉丝们”不禁士气大增。但是,《汉书通志》所载的这条注释,也是存在不少疑问的。其中的关键就是“来路不明”,既不知何人所撰,至今也没有找到存本,因此难以作为貂蝉确实存在的证据。

二、关于连环计的疑问

连环计是貂蝉主要事迹的依托,也是反映她才貌超群、胆识过人形象的点睛之笔。关于董卓之死,《后汉书·王允传》云:“允然其言,乃濳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由此可见,诛杀董卓确实是由王允一手策划,董卓之死也与吕布的背叛有很大的关系,但其间并没有用到民间传说的连环计。

吕布与董卓的关系破裂,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董卓“拔手戟掷之(布)”,吕布势必怀恨在心,想来当下就心生反意,只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出路,隐忍未发罢了。二是“(布)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6]。吕布在奉董卓之命守中阁期间监守自盗,和董卓的傅婢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傅婢呢?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就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凡言傅婢者,谓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一说傅曰附,谓近幸也。”[7]可见《后汉书》中所记的这个“傅婢”是照顾董卓生活起居的宠妾。吕布与傅婢私通后,担心东窗事发,心里忐忑不安。如此一来,吕布也开始为自己的出路打起了小算盘,诛杀董卓取而代之的想法在吕布的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

从《后汉书·王允传》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允忧国忧民,一直有铲除董卓的想法,而吕布恰好此时也心生反意,很自然的这两股势力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了一起。王允只不过是利用了卓、布之间原有的矛盾,之前并没有采取离间卓、布关系的举措。连环计完全是后来的文人说客在三国历史的背景下,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美丽计谋。既然诛杀董卓的连环计都是捏造出来的,那么作为头号女主角,貂蝉的历史身份自然就容易受到后人的猜忌了。

三、对于现有貂蝉墓的看法

目前国内有三座貂蝉墓:其一,位于今甘肃临洮的梁家村。《三国志平话》卷上《王允献董卓貂蝉》里的貂蝉自述:“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丈夫)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然而,东汉时期的临洮是今天的岷县,而非现在的临洮。因此甘肃临洮的貂蝉墓可以断定是后人伪造的。其二,位于今山西忻州木芝村。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第二折中貂蝉道:“您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忻州寒燕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选入宫中,管貂蝉冠,就唤做貂蝉。”相传忻州木芝村中曾有过街牌楼、殿堂、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等建筑,后来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也被夷为平地。现有的貂蝉陵园是1994年建成的人造景点。然而,忻州地方文献上并没有关于貂蝉的记载,忻州貂蝉陵墓原址的古建筑也一直没有被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所以,笔者认为忻州貂蝉墓的真实性不大。其三,在今四川成都北郊的青龙乡。2006年,一篇新闻报道震惊史学界[8]。文章介绍,1971年5月,成都铁路局某工程队在当地修铁路时,挖出一个很大的墓穴,出土两块大碑,一块隶书,一块篆书。据成都市38中学的退休历史教师林耀青称,他当年也曾亲眼目睹此事。他记得碑文中写了墓葬地址为“华阳县集贤乡永宁里黄土坡……”。碑上刻着“夫人乃貂蝉之长女也,随先夫人入蜀”以及“貂蝉,王允歌伎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指刘备)入蜀”等字样。篆书那块后来被村里的娃娃打烂。隶书的那块被成都北郊居民曾兴发老人收藏过一段时间,该碑约80厘米见方,厚约6厘米,碑石青灰色,有50多公斤重,几年后隶书那块也被人拿走。 因当时处于文革动乱时期,墓碑没能保存下来。由于有收藏者和众多证人同证,可以肯定当年是出土过这样的墓碑,所以事情本身是真实的。但墓碑上的貂蝉有无可能是同名巧合,以及貂蝉为什么入蜀,是身前入蜀还是死后葬于蜀等问题还有待考证。对于当前的研究工作来说,找到那块流落民间的貂蝉(长女)墓碑是当务之急。因为只有找到这块墓碑,才有事实物证证明历史上确实有过貂蝉其人,才能让貂蝉的身份大白于天下。

四、《后汉书·吕布传》中的“傅婢”是《三国演义》貂蝉人物原型的可能性根据史书记载以及《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的叙述,对于貂蝉的人物原型,后人一直议论纷纷。整理一下大致有三种:其一“王允义女(歌妓)说”,主要是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但历史上并无王允义女的记载,基本上不具备成为人物原型的条件;其二“吕布之妻说”,此说法基于《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的内容。历史上吕布确有妻子,但吕布妻子与貂蝉的形象、事迹相左甚远,在笔者看来,貂蝉的形象不可能以吕布妻子为依托演绎而成。其三“董卓傅婢说”,根据《后汉书·吕布传》中的记载,隐约可见貂蝉的身影,“掷戟”、“与傅婢情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场景。而且从《后汉书》关于吕布与董卓关系恶化的记载可以看出,董卓的傅婢在其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历史上王允策划诛杀董卓的过程中,联合吕布并没有用到后世津津乐道的连环计,但《后汉书·吕布传》中确有董卓向吕布掷戟的记录。我们在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原型时,通常需要兼备两个要素:一是这个原型要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二是原型必须符合文学作品中相关人物的特点,或是事例相同或是形象相近,再或是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作用相似。比较上述关于貂蝉原型的三种说法,显然“董卓傅婢说”更为合情合理。

五、结论

貂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奇女子,政治将她推上风尖浪口,成就了一世英名。貂蝉用她的美丽与智慧协助王允铲除了国贼董卓,作为一个歌姬,她用尽自己的所有来报答司徒王允的养育之恩;作为一个英雄,是她力揽狂澜于大汉江山将倾之际;但作为一个女人,她改变了王朝行进的轨迹,却掌握不了自己的“无迹可寻”的命运。

根据对现存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目前学界主流认为貂蝉在历史上是不存在。虽然民间传说、野史、地方歌谣、地志等有关资料显示貂蝉真实存在有一定的依据,但是由于资料缺乏,特别是能够直接证明貂蝉身份的史料一直没有被发现,所以貂蝉的支持者们“欲说无据”,拿出的证据还不足以让学界引为公论。在当前能够证明貂蝉存在的证据中,《汉书通志》中“曹操献刁蝉”的记载和“1971年成都发现貂蝉墓碑”这两则资料是最具冲击力的,但也都因缺乏现实物证,而无法一统悠悠之口。如果可以找到《汉书通志》或是刻录貂蝉资料的那块墓碑,再结合其他佐证,应该还是很有机会证明“貂蝉史有其人”的。不过笔者认为,要想在正史上直接找到“貂蝉”的名字及相关记载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貂蝉自身侍妾的身份决定了正史不太可能对她的事迹进行详细记载。但是如果仅凭“貂蝉之名不见史鉴”,就武断得认定貂蝉是子虚乌有的,实在难以服众。所以我们只能继续寻找相关文献资料,期待可以尽早为这千古美人解开她的身世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