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岳阳楼记》天下闻,而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却深陷贪腐风波!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1)

《岳阳楼记》是每个中学生的必背篇目,其中的名言更是掷地有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尽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令人难忘的还有开篇的写作缘起(因为这段很难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2)

这里提到了一个人物,滕子京,他是范仲淹的好朋友。在《庆余年》中也有体现,范仲淹化名范闲,而滕子京则为滕梓荆。在《清平乐》中则描绘了滕子京被贬的过程,范仲淹为其据理力争。范仲淹无论是政治上推行的庆历新政,还是文学上的超多名篇,都让这个人物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而我们对于他的好朋友滕子京却所知甚少,这个滕子京究竟为人如何呢?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3)

滕子京(990年-1047年),名宗谅,字子京。滕子京与范仲淹同于1015年中的进士,范仲淹也因此与其结缘,并且在仕途上鼎力相助。泰州知州张纶修筑堤堰,范仲淹荐举滕子京给他当助手,因为滕子京勤劳肯干,能吃苦,得到张纶赏识,升官做了知县。范仲淹做京官后,又将其召入试学院,后来调到了大理寺丞。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4)

宋朝官吏大都是三个头衔即官、职、差遣,在康定元年九月西夏兴兵侵宋,滕子京当时任官刑部员外郎、职直集贤院、任泾州知州,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年防御西夏东侵战争。滕子京在泾州保卫战中立下了大功。当时敌军距离泾州一百余里地,滕子京沉着应战,招募勇士,又动员百姓共同守城,做好防备工作。范仲淹率领一万五千人增援,滕子京在此期间保障供给,最后将西夏军击退。战争结束后,滕子京大设牛酒宴,犒劳羌族首领和士兵,又按当时边疆风俗,在佛寺里为在定川战争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祷,并安抚死者亲属,使得边疆地区民心安定。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5)

可是谁承想,在滕子京因功调京后不久,驻扎在泾州的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却告发滕子京在泾州滥用官府钱财,监察御史梁坚也对其进行弹劾,指控他在泾州费公使钱十六万贯。其实,所谓十六万贯公使钱是诸军月供给费,用在犒劳羌族首领及士官的费用只有三千贯。可是司马光《涑水记闻》却称滕子京“用公使钱无度”。范仲淹、欧阳修等为其极力辩白,后被官降一级,知凤翔府。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6)

当时任御史中丞的王拱辰却始终揪着不放,因此滕子京在庆历四年春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也就有了一项伟大的工程,重修岳阳楼。在范仲淹的记述中,滕子京在巴陵郡走马上任不到一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可见其能力不凡。他上任后办了三件大事:一是修筑偃虹堤,防御洞庭水患;二是兴办教育,其实滕子京每到一个地方都很重视教育,“喜建学”;三是重修岳阳楼。不过,重修岳阳楼又成了滕子京贪腐的新证据。司马光《涑水记闻》如下记载:

“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7)

滕子京修建岳阳楼,一不用朝廷拨款,二不向民间征敛,而是出一张布告,让债主们将多年催讨不回的陈年旧账的借款人名单报给他,由他派人催索,催索的钱用于修建岳阳楼等工程。而司马光则想当然地说他“自入者亦不鲜焉”,也就是说除了修缮费用,有很多进了滕子京自己的腰包。但事实上,滕子京除了修建岳阳楼,还修建了岳州学宫、通和桥。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8)

滕子京谪守岳州三年,后调任苏州,不久就病逝于苏州任所。《宋史》评价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时人刘敞曾经写道:“谁信专城千骑居,空斋图籍两三厨”!滕子京家里只有两三柜子的书籍,谁能想象一个屡次贪腐的官员会如此清贫呢?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9)

滕子京为官多年却命运多舛,一直被诬陷贪腐。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等人对其的评价甚高;而王拱辰、司马光则一直抓住他的贪腐不放。从宋史的记载和司马光《涑水记闻》对其的认定也是截然不同的。恐怕滕子京仕途坎坷的背后不仅仅是自己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的朋党之争,新旧党派之争。滕子京只是一个小人物,只不过是那些大人物朝堂之争的一个借口。

清平乐范仲淹的现状(庆余年清平乐都有出现的滕子京)(10)

往期回顾:

《清平乐》这幅背景图可不简单,处处见匠心

《清平乐》天子门生宰相婿,但你知道有三种人不能参加科举吗?

《红楼梦》里五花八门的拜见礼,究竟是汉制还是满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