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国东北地区并未像关内地区一样采用行省制,而是采用将军辖区的“军府制”进行管理。其中松花江流域以东直到库页岛设置为宁古塔将军辖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解决称呼混乱的问题,清廷决定将宁古塔将军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

吉林将军辖区在当年虽未正式设省,但在官方文牒中,吉林将军辖区也常被简称“吉省”。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滨海地区和库页岛全部被割让给沙俄,吉林将军辖区面积大为缩减,并成为一个内陆行政区。

到了晚清,随着清廷东北封禁政策的终结,吉林将军辖区迎来大变革的时代浪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实行新政,废将军设行省,吉林省一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第二年,除保留依兰、珲春副都统外,吉林省其他区域增设西路(治长春)、滨江(治滨江,即哈尔滨)二道。宣统元年(1909年)剩下的那两个副都统也被裁撤:依兰(三姓)副都统辖区改为东北路道,珲春副都统辖区改为东南路道。宣统二年(1910年),滨江道又改为西北路道,原来的西路道改为西南路道。即吉林全省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路,各“路”长官叫“道台”。该“一省四路”的区划格局一直沿用到民国之后。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颁行新的行政制度,吉林省内名称繁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不过这次改革中“一省四路”的区划并未改变,只是四路长官由“道台”改为“观察使”,且东南路治所由珲春迁往延吉。

民国三年六月,吉林省原有以方位命名的“路”改为以城市命名。其中西南路改为吉长道(驻长春县),西北路为滨江道(驻滨江县),东北路改为依兰道(驻依兰县),东南路改为延吉道(驻延吉县)。各路长官称呼也一律由“观察使”改为“道尹”。当时吉林全省共设4道39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吉林省废除“道”一级行政区划,全省设42县直隶于省政府管辖(《吉林新志》)。

在一份老吉林老地图的文字说明中,列有东南道等以方位命名的区划,可知绘制时间应在1910年之后;同时图中还有吉林府、伊通州、榆树直隶厅等区划名称,可知这份地图的绘制时间一定是在1913年之前,即该地图为1910—1913年期间吉林省的区划情况。尤其珍贵的是这份地图的左上角,还单独绘制了一个放大的区域细节:长白山天池完全位于当时吉林省境内——图中标注的葡萄河等地,现在则不属于我国领土了。

清朝长白山天池被视为龙脉(清末民初吉林省曾设有)(1)

全图

清朝长白山天池被视为龙脉(清末民初吉林省曾设有)(2)

四道的名称及辖区

清朝长白山天池被视为龙脉(清末民初吉林省曾设有)(3)

地图中边界设立的文字说明

清朝长白山天池被视为龙脉(清末民初吉林省曾设有)(4)

绿色箭头指向为长白山天池

清朝长白山天池被视为龙脉(清末民初吉林省曾设有)(5)

现在的长白山天池地区地图,取自互联网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