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意欲捉鸣蝉

▓ 王宜早

青云计划获奖作品是如何评选的(青云计划优质专栏)(1)

所见

★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青云计划获奖作品是如何评选的(青云计划优质专栏)(2)

袁枚中年辞去官职,居住在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课徒,著述终老。那里现在是我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他的诗语言平易,见解新颖,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性灵派”代表人物。

本诗题为《所见》,是记录诗人所见到的有趣的事物。

青云计划获奖作品是如何评选的(青云计划优质专栏)(3)

牧童骑黄牛

大幕一拉开,主角牧童就骑着黄牛出场了。“黄牛”,有的版本作“黄犊”,意思一样。但“犊”字难认,容易分散读者注意力,遮掩主角牧童;又容易被误当成小牛,所以在流传中还是被改成“牛”字,这样好。

歌声振林樾

牧童大声唱着歌,歌声在路边的树林里回荡。振:振荡,回荡。振,不要写成震。樾:道路旁边成荫的树。

意欲捕鸣蝉

牧童想要去捕捉树上鸣叫着的知了。意欲:想要。捕:捉。鸣蝉:鸣叫的知了。有的读本把这一句解说为:“牧童忽然发现知了的鸣叫声,想要去捕捉它。”这样解说是不妥的。因为知了的鸣叫声充盈天地之间,无须“发现”,还“忽然”。“发现”的只能是“鸣叫着的知了”,而不能是“知了的鸣叫声”。人们在孩童时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密密的枝叶中,忽然发现伏着一只知了,那该是何等兴奋!小牧童就是这样,他立即产生了去把那只知了捉到手的强烈愿望。在这个愿望支配下,他会怎样做呢?

忽然闭口立

牧童忽然停止歌唱,闭上嘴巴,从牛背上滑下来,一动不动地仰头站立在那里。不用说,他的小脑袋里一定在飞快地转着念头:怎样爬上树,怎样不惊动知了,神不知鬼不觉地手到擒来。

这些就是诗人所见到的: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两个趣味盎然的场景。

青云计划获奖作品是如何评选的(青云计划优质专栏)(4)

牧童 IC photo

青云计划获奖作品是如何评选的(青云计划优质专栏)(5)

第一个场景:前两句写牧童出场。通过“歌声振林樾”五个字,你可以想象出,小牧童那大大咧咧、悠然自得的神态,以及他那无忧无虑、天真愉快的心情。他完全不管自己的歌声悦耳不悦耳,也不管别人会是什么反应,只是自顾自地引吭高歌,自娱自乐,简直是个天生的乐天派。

第二个场景:忽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忽然发现了树叶背后伏着一只知了。原本无边无际的蝉鸣声,一下子凝聚到一个具体的形象上。这不由引起牧童一阵激动,产生了“捕捉它”的念头。这个念头立即转化为小机灵鬼的一系列行为:停止歌唱,闭上嘴巴,滑下牛背,昂首站立。这个念头,和一系列动作,都是“忽然”之间发生的,顺理成章,一气呵成。描写第二个场景的诗句,到了这里,戛然而止。声音静止了,动作静止了,就在静场的一刹那,幕布急速落下。至于后边小牧童将会如何动作,由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吧!

两个场景,两组镜头,一个形象:一个悠然自得、无忧无虑,而又天真活泼、聪明机灵的小牧童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诗人从这个形象上感受到无穷乐趣,用四句小诗表达了对小牧童和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现在诗的题目叫“所见”,有人觉得这个题目平淡了些,想给它换一个。换个什么呢?叫“牧童”吧,还是平淡;叫“捕鸣蝉”吧,两个场景只取一个做题目不恰当,再说,诗中并没写“捕”,只写到“意欲捕”而已。

青云计划获奖作品是如何评选的(青云计划优质专栏)(6)

《王老师说诗文》专栏曾入选青云计划优质图文

青云计划获奖作品是如何评选的(青云计划优质专栏)(7)

王宜早

王宜早,南京晓庄学院教授,学者、诗人、书法家。1942年生于江苏宿迁,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过南京三中语文教师、南京市教研室主任、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卫生部处长、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王宜早自幼学习书法,后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沈子善教授,主攻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兰亭集序》,立定根基,广收博采,数十年潜心钻研,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和风格。

青云计划获奖作品是如何评选的(青云计划优质专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