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汉纪三十六,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资治通鉴是适合多大的孩子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资治通鉴是适合多大的孩子看(资治通鉴家庭教育)

资治通鉴是适合多大的孩子看

《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公元49年)

【原文】

初,勃年十二,能诵《诗》、《书》,常候援兄况,辞言娴雅,援裁知书,见之自失。况知基意,乃自酌酒慰援曰:“朱勃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卒当从汝禀学,勿畏也。”勃未二十,右扶风请试守渭城宰。及援为将军封侯,而勃位不过县令。援后虽贵,常待以旧恩而卑侮之,勃愈身自亲。及援遇谗,唯勃能终焉。

【译文】

起初,朱勃十二岁时就能背诵《诗经》、《书经》,经常拜望马援之兄马况,言辞温文尔雅。当时马援才开始读书,看到朱勃,他自况不如,若有所失。马况觉出了马援的心情,就亲自斟酒安慰他说:“朱勃是小器,早成,聪明才智尽此而已,他最终将从学于你,不要怕他。”朱勃还不到十二岁,右扶风便试用他代理渭城县宰。而等到马援做了将军并封侯的时候,朱勃的官位还不过是个县令。马援后来虽然身居显贵,仍然常常以旧恩照顾朱勃,但又卑视和怠慢他,而朱勃本人的态度却愈发亲近。及至马援受到诬陷。唯有朱勃能够最终保持忠诚不渝。

【解析】

上面材料提到朱勃。

他在历史上并不算很有名,他的出现更像是马援的配角一样。

按照解读《资治通鉴》到现在的时间,马援征讨南方五溪蛮因为军事受阻,加上疫病横行病死军中。

刘秀派梁松前来调查,梁松与马援有仇怨,借机诬陷已故的马援。

刘秀听信梁松,愤怒异常,收回马援爵位,却未公布罪名。

马援家人极度惶恐,草草安葬马援,又自缚到官府中请罪这才知道前后因果,于是六次上书鸣冤,刘秀才下令好好安葬马援。

老将军为国征战,马革裹尸,到头来如结局太让人心寒,于是有了前云阳令朱勃为马援鸣冤。

可见朱勃为人可谓是公道。

具体鸣冤的内容不是今天的重点,重点是上面材料。

而上面的材料发生的时间还是朱勃、马援尚且年轻时候的故事,其中内涵今天咱们就好好地了聊一聊这个。

朱勃年少时聪明,12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不符合同龄人的大气成熟。

彼时朱勃与马援的兄长马况交往颇多,而马援那个时候也才开始读书,见朱勃如此风华人物,难免有些自惭形秽。

马况见马援面对朱勃时有些不对头,于是好言劝导。

“朱勃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卒当从汝禀学,勿畏也。”

这话要分三个方面来说。

其一,马况是如何发现马援对朱勃自惭形秽的?

说是自惭形秽,其实这个东西应该是看到比自己更强的人,意识到了差距,在无法解释这种差距的时候,内心会不自觉地干到自卑。

大概率,马援在朱勃来了之后言语行为变得唯唯诺诺、拘束放不开或者不敢见他。

而自信的表现是大方大气,如果出现在某个特定场景下的唯唯诺诺、拘束放不开等情况,要么是害怕,要么感觉到了自卑,发现这个情况就要注意了。

其二,马况的开导

严格来说,马况的开导并不算特别高明,算是踩朱勃来让马援心态缓和。

其意就是,朱勃别看他现在厉害,但他的成就也就如此了,将来你会比他更厉害,他到时候学你,现在不要怕他。

对于马援而言,长兄如父,马况就像他的天,自然是说什么就信,一番言语下来信心回复不少。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马况知道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朱勃和马援的差距,而是马援自己的心态。

如果自此马援生出自卑,觉得自己不如人,恐怕以后就废了。

其三,马况开导的逻辑

马况通过踩朱勃来开导马援,对不对、好不好暂且不说。

但马况开导马援的底层逻辑,有极强的普适性。

通俗的来说就是,放长时间维度看个人成就。

言下之意,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

当下的确存在差距,但当下的差距并不代表永远如此,只要有心超越,从长时间段来看,必定会有所成就突破。

某种程度这算是动态地看发展。

有差距不怕,怕就怕看到差距还没拼一下就先自己躺下了。

再来看后面的发展,朱勃二十不到就成了代理渭城县宰,之后却进展缓慢,等到马援做将军封侯的时候,朱勃还不过是个县令。

到底是什么,造成如此差距,既有个人奋斗,也有历史进程。

不过之后朱勃与马援两人的相处但是更值得说一说。

援后虽贵,常待以旧恩而卑侮之,勃愈身自亲。

咱们先说马援。

马援对朱勃,可谓是有些矛盾,既因为有旧照顾朱勃,又因为对他鄙视傲慢。

说马援对朱勃鄙视傲慢,这还要从之前提到的马援小时候见朱勃自卑这事提起。

现在马援比朱勃厉害不知道多少倍,但小时候的事多少还能记得,当时马援可是要仰视他,现在反过来,自然是看朱勃看不上。

为了让小时候那种仰视朱勃的自卑心理消失,或者说自我心理保护也罢,难免会不自觉地对朱勃有所傲慢。

你可以说这算是”矫枉过正“,也可以说是“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就好比是,以前我没钱了,在你们面前穷苦哈哈,现在我发达了,那就得在你们面前嘚瑟找场子一般,其中都是一个道理。

再看朱勃,面对马援对他的态度,反而越发亲近。

朱勃如此,有三个方面考量。

其一,从实际利益考量,马援混得好,朱勃没混好,两人有旧,马援又愿意照顾朱勃,既然如此朱勃自然要好好地抱住马援的大腿。

其二,假设朱勃GET到马援对自己的心思,如果朱勃这个时候远离马援,那么马援有没有可能报复朱勃?这个有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只能说可能性并不大。

其三,朱勃知道马援就是这个脾气性格,人不坏,更何况还真的照顾自己,既然如此,那就多看看马援对自己好的一面,至于那些脾气性格随它去。

就如同材料最后,马援死后被诬陷,能出来为他说话的,也就只有这个朱勃。

【闲扯】

个人觉得上面材料中,最重要的就是马况对马援教导那一段,其中启发就是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应该教导孩子什么,尤其是男孩。

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识到自我存在不足或与他人差距,并坦然处之。

人的幸福在于比较,人的强弱也在于比较。

自己与别人有差别是必然的,甚至不如别人都是常态。

因此,认识到这个点,并学会接受自己不如人,承认存在差距。

这是培养坦荡、有接纳容忍的气度,不能因为别人比自己强,就诋毁他人,更不能因为自己弱,就自暴自弃。

其二,人生的成就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整个人生的长度。

既然认识到差距,那就奋起直追,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视角需要拉长。

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

获得成就不是一时的,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甚至有的时候你看不到任何收入。

这是培养,毅力、目标与坚韧,更是培养大格局。

当然,从家庭角度培养孩子好的品性还远不止如此。

但从孩子今后发展的角度来说,个人认为上面提到的尤为重要。

一个人的发展,既要靠个人奋斗,也要靠历史进程。

个人奋斗是内因,是关键,历史进程是外因,是加成。

个人奋斗中,真正拉开差距的,则是好的品性。

而那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接受差距,并埋头持续用力的人,相信是就算遇到挫折,也能抖一抖身重新再战。

这种人,只要不死,必定能够有一番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