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357期 文/无常奉天玉 插图/东方夜未眠)

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斩关羽(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1)

熟读《三国演义》,受其中拥刘反曹操的思想影响之后,很多情节会让我们扼腕叹息。例如长坂坡之战时,刘备没有接受魏延的好意,入主襄阳;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火烧上方谷,不料突降大雨,等等。不过,最令人惋惜的,大约还是赤壁之战后,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吧?毕竟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奸臣,而且差不多已经穷途末路了,只要关羽一刀下去,或许三国故事就要结束了,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放曹操离开。

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斩关羽(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2)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为了报答他暂居曹操麾下时,曹操对他的厚待吧?其实不然,他在曹操麾下时,虽然曹操待他极好,但是他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至于曹操赐给他的财物、美人,他也没有带走,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当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岂肯放过!”可是,他最终还是让自己的兵马四下散开,将曹操的残兵败将全部放了过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斩关羽(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3)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康震教授一语道破了玄机。他说,这是罗贯中在自圆其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千八百年来,关羽一直是忠义的化身,而且早在宋代已被封神,再加上罗贯中本身拥刘反曹操的思想,他不想让关羽在道义上有任何污点。可是刘备败于徐州之时,关羽被擒,暂降曹操又是不争的事实,之后关羽还有斩颜良的战绩,这些都不能略过不写,也不能大幅度改编。于是他杜撰了“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一事,来表达关羽的忠义。

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斩关羽(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4)

写到了这里,他还嫌不够,于是在关羽离开的时候,他又杜撰了过五关斩六将一事,表明了关羽誓死追随刘备的决心。可是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五关斩六将一事,虽然体现了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对曹操而言,却是恩将仇报,这并不符合关羽的正直坦荡的性格,也容易遭人诟病。为了弥补这一点,于是又有了后面虚构的“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斩关羽(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5)

那么康震教授所言,是否有道理呢?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关羽义释曹操这一节中,作者用曹操与关羽的对话,点明了这一点。小说第五十回中写道:“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事,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曹操说到此事,重情义的关羽便开始动摇了,再看到曹军的凄惨境况,他最终于心不忍,选择了放行。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这是诸葛亮的算计,自己也已立下军令状在先。所以,他几乎是相当于在拿自己的性命,换曹操的性命。如此以来,他的大义,便不再有瑕疵,而是完全趋近于完美了。

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斩关羽(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6)

其实,真实历史上,曹操与关羽之间,只有曹操擒关羽以归,并予以厚待,关羽斩颜良回报,曹操放任关羽离开,两人之间并无其他恩怨。也就是说,真实的关羽本就忠义双全,真实的曹操也宽容大度。可是经过罗贯中老先生这样艺术化的处理之后,关羽的忠与义则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更加令人敬服。而他为此虚构的几个片段,也都成为了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不过,若非康震先生一语道破玄机,估计很少有人能懂得罗老先生的用意吧?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