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点下右上“关注”,咱今天来聊聊豫剧《朝阳沟》,好么?
今年因疫情防控,俺们邯郸农村快俩月,没有结婚典礼的了,也就是快俩月没有听到那耳熟能详的豫剧《朝阳沟》了。因为,在我们邯郸农村,不论谁家娶媳妇,大喇叭里都会响起豫剧《朝阳沟》,以至于,在村里听见朝阳沟唱段,不用主家发请帖,就知道谁家要娶新媳妇了。
其实,豫剧《朝阳沟》剧情很简单,唱的是上个世纪1970年前,城市姑娘银环,响应“农村是广阔的天地,青年人大有作为”的号召,自愿下乡来到一个叫《朝阳沟》的小山村。
银环下乡来到朝阳沟村成为一名社员,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她的恋爱对象栓保同学是朝阳沟村的。银环娘不同意银环放弃城市的工作,来农村当农民受苦受累,银环“私奔”来到朝阳沟村。
可是,农业劳动可不像电影里演的那么简单,银环在朝阳沟栓保家,栓保一家把银环当成了自家人对待,村里人也把银环当成了村里人。可是初尝农业劳动艰辛的银环,思想开始动摇。
这个时候,银环娘从城市,来到朝阳沟,劝女儿银环回城市:“就是当个服务员,也比农民强得多”。女知青银环在妈妈的劝说下,加上农村劳动的艰辛,思想产生矛盾,动摇了落户朝阳沟做一个农民的理想。心直口快的栓保二婶子,还跟银环娘因为农业劳动的贵贱,还发生了争吵。
后来,在老支书的开导下,在栓保一家人的温暖下,银环坚定了留在朝阳沟做一个知识青年的决心。
《朝阳沟》剧情简单,人物也不多,那怎么从上个世纪1970年代公演后,很快风靡晋冀鲁豫四省为主的广大农村?至今,十几年过去了,仍然生命力旺盛?这一带农村里,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能哼哼几句朝阳沟的台词?
个人觉得《朝阳沟》能持久红火,经久不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朝阳沟》里的唱的城乡差别至今越来越大。
城乡差别到现在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随着城镇化发展,城乡差别反而加大了。因此,在这一带农村的农民心里,仍然是把银环看成是城市的象征,栓保是农村的象征。只有农村人到城市打工工作是正常的,这叫人往高处走;而城市人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就是稀罕的反常的,人往低处流。
个人觉得,只要城乡差别存在,朝阳沟剧目的传唱就会经久不衰。只有当城乡差别消灭后,朝阳沟剧情中银环下乡才会慢慢被人淡忘,而朝阳沟剧目也不再热传。
二是、《朝阳沟》里唱的都是家长里短
朝阳沟里的人物都是农村里的,没有宫廷斗争,帝王将相之争。朝阳沟里的人物就像村里邻居一样亲近,这跟普通农民更有通感。例如有威望还是农活把式的老支书;栓保娘的善良和亲近;二婶子的一点就燃的火爆脾气,但知错就改,就道歉的直肠子,那个村里没有几个像二婶子这样的,喜欢礼情不顺,气死旁人的抱打不平?巧珍这个农村小女孩看见从城里来的未来的嫂嫂的喜劲。
还有哪个老小孩喜欢说风凉话等等,这些人物官位最大的就是村支书。银环娘和栓保娘,虽然是同时代的人,但由于一个是城市生活的人,一个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人,自然会发生一些碰撞。正是这些小碰撞,小摩擦,构成了农村社会的家长里短,农民看得懂,搞得明白,因此才让农民喜闻乐见。
三是、《朝阳沟》台词唱腔创作贴近生活,非常入耳动听
朝阳沟剧目中生活化的台词,大白话一样朗朗上口,表达非常明白。比如,银环锄地把苗锄掉了,栓保爹和栓保娘的议论,让银环隔壁听见。
正在兴头上的银环拉着栓保,让他晚上到地里去教她学锄地。栓保说,咱就在院里也可以学,于是,栓保拿瓦片放在地上,像小孩子玩游戏一样,说明那个是草那个是苗。
当银环在院里拿起锄头,栓保在一旁指挥,唱道: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把脚步放稳,劲儿使匀,好!好!好!——这时,银环一锄头把地上的那代表着苗的瓦片砸碎。
栓保唱道:又叫你把它判了死刑。
正是朝阳沟里这些生活化的台词和唱腔设计,让我们邯郸人是百听不厌。比如,你正烦躁不安,只要朝阳沟那些唱段响起,就自动送到了你的耳眼里,很快平复了你的情绪。
个人觉得:朝阳沟的创作者们,没有把自己放在高于人民的艺术家位置上,来俯视观众。这些艺术家们跟观众平起平坐,就站在观众中间,才创作出这样一部经典的豫剧。
在当今读图,看视频的互联网时代,不是戏剧没市场了,而是那些艺术家们远离了人民群众,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认为自己很高雅,所以创作的剧目不接地气。老百姓当然不买账了。
以上,是回村歇歇老农的今天分享,您怎么看待戏剧越来越没落这个现实呢?请留言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