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能破哪吒记录吗(姜子牙为何败给哪吒)(1)

姜子牙能破哪吒记录吗(姜子牙为何败给哪吒)(2)

假如票房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好坏唯一的标准的话,那么电影《姜子牙》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 “尴尬”的现实: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它与《哪吒》进行比较,但显而易见的是,《哪吒》更受偏爱。

个人好恶并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真实水平,但如果将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其实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明白为何《姜子牙》不如《哪吒》更容易招人喜欢。

这绝对不是“希望值越高失望值越高”这么简单。

“创新”与“颠覆”

两部影片同源于《封神演义》,但它们对《封神演义》的利用方式和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就《哪吒》而言,它的故事框架并没有完全脱离《封神演义》,故事的主线也没有摆脱“哪吒闹海”这一经典IP,只不过是将原著中的一些情节加以改编,通过合理想象,融入当下人的理解,例如灵珠子转世、哪吒斗敖丙等等。

新“哪吒”固然说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豪言壮语,但其精神并没有与传统哪吒所代表的那种反强权、反压迫、反暴虐的文化内涵相违背,本质上是一种顺接关系。整体上,《哪吒》的故事是对传统IP的继承与发展。

《姜子牙》则不同。创作者放弃《封神演义》全书所讲故事,后者仅成为前者创作的背景,这就意味着它不得不生造出一个故事来,并且完成一个崭新的叙事。通常,这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是一种冒险,他们不得不考虑这个故事如何精彩,会有哪些符合逻辑的情节和细节,在这些细节与情节中如何塑造人物……更重要的是,它们如何让已经熟悉《封神演义》的观众去接受一个完全背离《封神演义》的故事,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接受完全背离原著或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姜子牙的形象。

创作者其实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叫做“颠覆”。

讲好故事与讲大道理

在讲故事这件事情上,《哪吒》的风险显然是小的,也是容易上手的。其实,它的叙事模式并非鲜见,但由于人物形象的饱满、情节的曲折、语言的幽默再加上强大的视觉效果,自然容易获得观众的好感,其主题里所反映的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征候的一部分,也就在人们接受故事的过程中接受了。

但是《姜子牙》并没有填好自己挖的这个坑。从影片呈现的叙事来看,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新鲜,无非是寻找真相、破坏阴谋、摧毁强权、拯救世界、获得新生的套路。而具体的情节和细节,也同样没有特别之处,特别是姜子牙、申公豹和小九之间的故事设定,不足以支撑姜子牙最后的行为,从而导致叙事的精彩度和观众的接受度下降。

在情节、细节、人物都没有意外惊喜的情况下,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却又太宏大:精英阶层以碾压甚至牺牲个体和人性来实现对社会的统治——“卫道者”即“妖魔”。只有尊重自我精神和个体意识,才能最终识别真相,突破屏障,创建新的社会秩序。

但由于故事本身缺乏新意,使得这样宏大的现代主义主题无法自然而然地为观众所接受,换句话说,更多的观众更喜欢看故事,看故事里具体的情节和细节,看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而不是在电影院去听空洞的大道理。

对观众有门槛要求

其实,如果仅仅从道理的深刻性上和主创的情怀来说,《姜子牙》显然比《哪吒》更具有“远大的志向”。当姜子牙拿着树杖似的打神鞭穿越沙漠、走上天梯……事实上,除了叙事和人物造型,在具体的镜头内部造型上,我们甚至于能够看到米开朗基罗《创世纪》的影子。

坦率地说,这部影片抛却故事和叙事,仅就视觉造型和部分桥段的台词来说,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但这种“形东实西”的艺术作品到底是给什么样的受众看的呢?理论上,它对观众是有门槛要求的。但这部已经被包装为《哪吒》接力棒的院线动画电影,注定它的主流观众是孩子和年轻人。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未必能明白创作者的深刻;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能明白那些道理,但由于少了那些风雨,他们很难达到来自于亲身经历而形成的理解与共情。

从这个角度说,这部更像是“寓言”的影片,其格局,小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