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启:
妈妈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儿女;儿女的世界很大,大到忽略了妈妈。
过了热热闹闹的劳动节,过了朝气蓬勃的青年节,过了的立夏节,不经意之间翻看日历,幡然醒悟:五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马上就要到了,这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噢!
母亲节虽然是舶来品,是不折不扣的“洋节”,但孝敬父母历来都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母爱是炎黄子孙没齿难忘的恩情。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填词,讴歌母爱,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是有“诗囚”之誉的孟郊在溧阳所写。诗人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总算结束了长年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于是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该诗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寻常无奇,却描写体贴入微,感情真挚深切,给人印象入目三分。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万千读者强烈的共鸣,是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名作。
到了清朝,《游子吟》的故乡溧阳又有两位诗人吟出了感人肺腑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由此可见《游子吟》给后人的深远影响。
王安石: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zhu)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邗沟,在山阳县,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也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白紵,指白紵山,在太平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县城东南两公里处,为姑溪河和青山河汇合之处。桓温领妓游山,好为白紵歌,故以名之。
《十五》又名《将母》,应该是王安石(1021年——1086年)早期创作的一首描写母爱的佳作,该诗在王安石作品中独树一帜,值得品味。
古历每月十五适逢月圆之夜,人们有全家团聚共同赏月的习惯。所谓“天上月圆满,人间喜团圆”。
此诗写诗人将母亲留在邗沟,小家却成在白紵。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王安石初入政坛,羽翼未丰,与母亲分别,还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遥想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叫声,就念叨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距离遥远,但是仍然深深牵挂,思念不绝如缕。
这首五言绝句是王安石描写母子连心、母慈子孝的真实写照。
黄景仁: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母(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清朝诗人黄景仁(1749年——1783年)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四方奔波。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黄景仁外出为官府办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告辞妻女和拜别老母,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分别时的复杂心情。
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是无一定目的地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
诗人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就要启程动身了,心情却五味杂陈。一方面母亲年迈,放心不下,另一方面又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去寻找机会。
老母不能安享晚年,生活异常艰难困苦,儿子却无能为力,甚至连床前尽孝也无法继续。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
《别老母》一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是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小结:
“鸦反哺,羊跪乳。”自然界的小动物都有感恩养育之情,更何况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
孟母三迁,只为给孟子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岳母刺字,只为教育岳飞树立精忠报国的思想。无数史诗一样的典故,让我们明白母亲生恩情重,启蒙教育影响巨大。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细心品读与母爱有关的古诗词,让我们从这里读懂亲情,从这里学会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