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小楷逸品册(刘墉的书趣肥厚轻盈姿)(1)

说起刘墉大家都会想起来《宰相刘罗锅》。所以我们对他并不陌生。清初诸帝均通翰墨,康熙雅好董(其昌)书,乾隆偏爱赵(孟)体,臣下群起风从,竞相模仿。刘墉亦受时风影响,自幼承家学,从董其昌、赵孟入手,学得轻巧玲珑之姿。其用笔轻盈可人,深得二人之旨。

刘墉小楷逸品册(刘墉的书趣肥厚轻盈姿)(2)

刘墉中年力法苏东坡,上追二王、钟繇诸家。人们熟悉的刘书风貌主要植根于此。刘墉晚年从帖学中走出来,欣赏并接受碑学,孜孜不倦地研习北碑版,可谓衰年变法。晚年之作稍瘦,异于中年。刘墉书法主要受赵、董、苏的影响,其中以苏东坡为尤。在《清爱堂石刻》和《英煦斋刘文清公书》中有临赵、董、苏、颜、二王、钟繇诸家之作,此外还出现了黄庭坚、薛道祖、米芾等人字体,可以推断刘墉遍涉诸家,博采众长,决不满足于上述数家。刘墉书法主要取苏东坡、颜鲁公之厚,兼具董、赵书法之清,同时又遍求诸家,形成了渊雅醇厚、法度井然、挥洒自如的书法风格。刘墉遗世墨迹以楷、行草为多。刘书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刘墉小楷逸品册(刘墉的书趣肥厚轻盈姿)(3)

刘墉书法的风格和明代以来。帖学传统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学帖者。习惯的流畅婉丽和纵肆跳宕。而是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重的墨色。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刘墉擅长楷书、行书,同时也能写榜书和小楷。他喜用硬笔短毫,书法丰腴淳厚、落落大度,其用墨浓厚扎实,不露锋芒;字体丰满,外柔内刚,貌丰骨动,别具一格,被誉为“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浑然太极,包罗万象。刘墉书从颜真卿出,但较之颜氏更显圆润浑厚,作书喜用浓墨,遂有“浓墨宰相”之称而且刘墉在七十岁时又学碑刻,对魏碑等字开始学习也许想超越自己,这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刘墉小楷逸品册(刘墉的书趣肥厚轻盈姿)(4)

乾隆20年,远在西北边陲的其父刘统勋因一纸疏奏而遭灾祸,刘墉及其家人均被株连。家产也被查抄一空。入狱后面对着徒有四壁的牢房。不知刘墉都在想些什么?一个多月以后获释出狱的刘墉。即在自己的日记中提醒自己。今后为官为事要切记。敏于行讷与言的圣训。三思而后行。那一年,刘墉36岁,也许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墉的为官之道,发生变化了。刘墉的一生,除了为数不多的诗词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其他文学作品,这可能就与他慎守讷于言有很大关系。

刘墉小楷逸品册(刘墉的书趣肥厚轻盈姿)(5)

刘墉的这种性格在他的书法中也有所流露,清裨类抄的作者徐珂就评价他的字是,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那为什么他这个字很粗,他不让人感觉是墨猪呢。我们来解释一下就是他所写的这个字含有骨力所谓的骨力就是他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很到位。所以说虽然粗他不让人感觉没有骨力,像墨猪肉一样不给人这种感觉。另外,刘墉的字他有种内敛的倾向,就是那个力量往里收,所以当你看到刘墉的字你会感觉他非常有力量。但是他的力量是往里收他不是向外发的那种。所以说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敦厚,就是说看着这个人很有力。他的力都在里面。

刘墉小楷逸品册(刘墉的书趣肥厚轻盈姿)(6)

连写字都不露棱角的刘墉,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的书法乍一看笨拙软弱,全无法度,但若细细品味,则点画转折全由古人法度而来,而且举重若轻,转化巧妙而不留痕迹,丰富肥厚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缓外露雍容志向,似乎在简练的外表下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丰富内涵。

嘉庆朝非常有名气的书法鉴赏家包世臣和刘墉是多年的老朋友,他在他的著作《艺舟双楫》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刘墉每当对客挥毫作书时,所用的执笔法是大拇指与食指成圆圈状,也就是所谓“龙睛之法”,以向人显示自己纯运腕力,而当他自己闭门作书的时候,则又是另一番情景,“笔如舞滚龙,左右盘旋,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会掉到地上”,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随心所欲。刘墉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岳父是当时和刘墉齐名的大书法家翁方纲。翁方纲这个人,他一贯强调。书法笔笔有来历。也就是说,处处要以古人为典范。就是有一次这个学生问岳父翁方纲说。你对刘墉的书法怎么看?翁方纲不以为然。就告诉他,说你去问问你的老师。他的书法哪一笔是从古人来的。这个学生果然去问了他的老师刘墉。刘墉想了一会儿说。你也回去问问你的岳父他的书法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刘墉小楷逸品册(刘墉的书趣肥厚轻盈姿)(7)

古人评价刘墉的书法。50岁时,书精湛,圆,美中有璞。70岁以后造诣达到了高峰。明末清初,一种光洁,乌黑,方正大小一律的官场书体大行其道。这书体被称为馆阁体。而馆阁体就是一种实用的书体要求是必须既传统又严格完全掩盖了书写走本市人的风格和特点。而书法艺术最讲究的书法家本人的,他的个性精神的流露。但是馆阁体呢,无疑是和这一点是背道而驰的。但是由于帝王的喜欢,而且帝王朝廷当时出于对思想禁锢的要求,馆阁体这个风浪就愈刮愈烈。以至于到了后来,学子们如果写不出一手好的馆阁体,连考试的成绩都会受到影响。刘墉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胆魄。首先突破了馆阁体的束缚。创作出了新的书法面貌。

刘墉小楷逸品册(刘墉的书趣肥厚轻盈姿)(8)

而刘墉到了70岁以后,又开始潜心于碑派书法的学习。这里我们介绍一下碑派书法是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的碑版石刻的审美主张,以及主要的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这时候的刘墉已经被誉为帖派书法的集大成者。也许他已经感到了帖学的局限,也许是学习碑派书法的风气,已经开始在整个社会蔓延。他已经预感到碑派书法以其强劲的生命力,将会代替帖派书法,他不甘心被时代所抛弃,但这个时候刘墉已经年迈力衰,这对于他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遗憾。康有为赞其为清朝“集帖学之大成者”,因而,撰写本文不仅是对刘墉书风独特价值的探析,也对清代书法研究有着整体的观照,而且由书法延及到对人对时代的美学思考,对当今书法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