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篱花飞
(一)南唐后主李煜位列第一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他原名李从嘉,字重光,生于南唐鼎盛时期,父亲李燝,坐拥35州,相当于现在的江西全省、安徽、江苏、福建、湖北等省的一半。南唐建国于公园937年,灭于976年,历经39年。经过祖父李昪、以及父亲李燝的休兵养息的治国策略,留给李煜的南唐,当时也是一片车马繁喧的景象。
李煜原本可以做一个醉心诗书,勤修声乐的贵族文人,却因为其他五个兄弟的早亡,而阴差阳错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煜年幼时,得益于父亲李燝的熏陶,父亲在位时,也常夸他天资聪颖,琴棋书画,诗书礼乐无一不精,这也引来了长兄李弘冀的忌惮,好在李煜当时对皇位毫无觊觎之心,再三在兄长面前表示,绝不会和哥哥争夺皇位,才被李弘冀放松了警惕之心。
然而,就在李弘冀设计毒死李燝未遂后,不久也夭亡了。父亲李燝迁都南昌后,下旨立六子李煜于金陵(今南京)监国,六个月后李燝病逝,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不想当皇帝的人,却阴差阳错当了皇帝,这世间做梦都想当皇帝的人,多如牛毛。作为南唐国主的李煜,肩负着国家命运,面对五代十国的烽烟迭起,北方宋朝的虎视眈眈,作为南唐后主的李煜,只能取消国号,自称“江南国主”。每年进贡宋朝大量金银细软,丝绸锦缎,车马粮草。
李煜并不像后人评价的那般“不爱江山爱美人”,他心系国家社稷安危,感受着备受欺辱的苦痛,也曾想力挽狂澜,当历史选择了赵匡胤,又怎会给一个只懂得舞文弄墨的文人,太多的机会呢?
李煜,只能沉湎于声色之中,与爱妻娥皇夫唱妇随,沉醉于温香软玉的《霓裳羽衣曲》中寻求一时的精神慰藉。他与大周后,共同修复了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一时传为佳话。他善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寄情于山水,感怀于离愁别绪,借景抒情,寄情于物,一首《清平乐》道尽人间悲欢离合。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想必是他和大周后最后的相伴相携,举案齐眉的日子,也是他唯一快乐的陪伴吧!
在家与国的艰难抉择中,他委身于臣国之主,成为宋朝的附庸国,这对于一个文人而言既是屈辱,也是天命难违。他选择了保一方百姓免遭战乱,流离失所的苦痛,而一人去承受丧权辱国的痛苦。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可以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中,窥见一位落魄国君的绝望与凄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北宋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个儿子。自幼熟读经史子集,工书法绘画,尤其书法被后世称为——瘦金体。他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他在书法上另辟蹊径,个性强烈,自成一体,与晋楷唐楷形成鲜明的对比,后世传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帖》等。
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北宋政局已经开始动荡不安,金兵不断在北宋边疆滋扰,挑起战乱,使得北宋时局摇摇欲坠。
相传赵佶是个非常奢靡的皇帝,在政治上比较怯懦安逸,他接过哲宗权位时,是一个富庶广大的王朝。相比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他可谓富足的多,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80%,总收入是明朝的10倍。没想到,这样一个以“文”治国的政权,很快就被骁勇善战的金朝给瓦解了。
虽然在政治上,赵佶难以匹敌他的祖辈,但在文学造诣上,却显现了卓越的成就,在赵佶的时代,他身边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大家,譬如蔡京,此人书法绝佳,但人品决裂,宋氏江山最后的沦丧,也有他的推波助澜。但同时,也出现了大思想家,理学家朱熹。
同一时期的还有黄庭坚和大书法家,奇石收藏家米芾。宋徽宗虽贵为皇帝,却与他互为知己。米芾行事古怪,却得到宋徽宗的赏识,被戏称为米癫。
赵佶一生,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前半生,可以说奢靡享尽,而后半生却是悲惨至极。被金兵掳走之后,被流放在金国都城,被封为昏德公。他在流放关押之时,写下了一首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当一个皇帝变成落魄的监下囚,才恍然大悟,为时已晚。
如今,北宋王朝奄奄一息,虽然迎合了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但国家的元首被俘虏,泱泱大国,尊严丧尽,民众奋起反抗,暴政,懒政。内忧外患,致使国家身处风雨飘摇,政权更迭。
回想当年的穷奢极欲,浮华半生,想必赵佶内心一定悔恨不已。先祖的披荆斩棘,呕心沥血打下的江山,竟然败在了自己的手里,作为一个文人,一定是愧疚难当,忏悔至深。
如果不是听信蔡京谄媚,任用的十几位宰相,都未能替他扭转败局,朝堂之上,都是党羽之争,暗地里都是贪赃枉法,这是当时政权动荡的主要原因,金兵趁虚而入,才使得形势威逼,江山不保。
他的昏庸,不但连累了自己的家眷和子嗣,也殃及了大宋子民,金兵南下,烧杀抢掠,生灵涂炭,促使国家分江而治,陷入分裂的格局。
但从艺术造诣上说,这是一位“选错职业”的皇帝。当然,历史不会重演,人生命运也由不得自己去选择,是历史的变迁,也是大道盛衰的必然。如果赵佶生在一般贵族之家,或许他也会像米芾一样,做一个放达的职业书法家,诗人。如果是搁在现代,或许还是一位深受大家喜爱的艺术家和诗人。想必,他的晚年也不会落入强敌之手,受尽欺辱,他一生挚爱书法和绘画,即便在流亡期间,也一直坚持书法创作,那是一个落魄皇帝内心深处最后的精神依靠。否则,如何度过那漫漫长夜,凄风苦雨。
如今,当我们读到《眼儿媚》:
“花落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可以想象出,赵佶被俘身入胡地,匆忙走时的狼狈与落魄。想起自己前半生的黄袍加身,盛世皇威,想起平日里的锦衣玉食,歌舞升平,是否会想象到会有今天?
当国家危难,不仅仅只是赔款割地就能了事,侵略者的野心也会不断膨胀,如果不想遭受国家消亡,就必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不断强大自己。
国家机器,永远离不开百姓拥护,军民团结,外敌就永远别想乘虚而入,政权就不会被颠覆,反之,大厦将倾,悔之晚矣。
(三)明朝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佑杬的次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个皇帝。即位时,只有14岁,年号为嘉靖。
朱厚熜是个尊孝道的皇帝,登基之后,采纳“继统不继嗣”的建议,尊自己的生父为兴献帝,为其排位迁至太庙,排在明武宗之前。
他的堂哥朱厚道不幸病逝,因为没有子嗣,而传位给了朱厚熜。这个皇位可谓是:天上掉馅饼,砸下一个皇位。
他当政后,诛杀了奸臣江彬,废除了武宗淫乐的豹房。汲取了前朝宦官乱政的教训,抑制司礼监的权利下放,整顿司法朝纲,加强了中央集权,整肃科举考试,让明朝政局稳健。
朱厚熜,十分喜欢修道,一大批官员迎合修道喜好,因此被重用提拔,如严嵩。因为个人的喜好,而使朝臣之间,相互争宠,朝堂之上多是阿谀逢迎的权臣。
当然,朱厚熜也是一位善诗文的皇帝,他写过一首诗,叫《送毛伯温》其中两句: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可见,他对于大将毛伯温的厚爱之心。他的一生相比宋徽宗赵佶,更有几分君主的胆略,但却少了一份仁爱之心。可能跟他出生的境况有一定联系。心怀大志,嫉恶如仇。
君臣之间,既要有相同的志愿,更要有距离感,如果君主的喜好,恩宠都集于一身,就会导致很多权臣,玩弄权术,只手遮天,破坏朝纲。朱厚熜晚年重用奸臣严嵩,致使严嵩独断专行,飞扬跋扈,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家财可谓是不计其数。
因为喜欢炼丹术,因而丢掉了卿卿性命。使得明朝江山走向衰败。朱厚熜,因为服用了大量的“丹丸”,而中毒身亡。一个皇帝太过于沉迷修仙问道,而忽略了帝王之术,只会给自己带来灾殃。
相传朱厚熜不爱温香软玉的女子,却对修道和养猫情有独钟,这使得他对男欢女爱的事情,比较冷漠。他大权在握,善于权谋,除了整治朝纲和开启科举创新,一时间朝野上下,文风盛行。由他下诏重编《永乐大典》,在文化历史上,成为古今中外的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件。与此同时,《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当时的禁书《金瓶梅》也应世而出。在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厚熜一生执迷修仙问道,利用女性经血炼制丹药,致使宫女群起而反抗。他奉行:“我欲成仙,快乐齐天”的奇葩思想,无心朝政,也不肯见自己的儿子。若论功过,不失为一位功过相抵的皇帝。
当我们读到:
拂暑金风动衮裳,满天商风动新凉;农家万宝收成后,十里遥闻禾黍香。绝不会跟一个沉迷于仙道的皇帝联系在一起。
人生的抉择,决定命运。朱厚熜早年的英姿勃发,器宇轩昂,如果一直沿着自己的政治宏图坚定的走下去,或许明朝的江山会更加稳固。正如易中天评价嘉靖皇帝:
“他是个混蛋,但他不是一个笨蛋。”
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朱厚熜就是这样一位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