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西方法律的论述,都不过是卡夫卡的注脚。

请推荐一本解读卡夫卡的书(豆瓣9.0分高评译本)(1)

《审判》中,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为一整年。

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当天上午被捕,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31岁生日的前夜,K再次被捕,而这次他被秘密杀害了。在这一年当中,没有人告诉他犯了什么罪,他也自问无罪,但是只要审判没有结束,他就不得不为了案子四处奔走。他从律师、法院画师、神父等人那里得到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反倒越加困顿、无助,直至一把尖刀刺入他的心脏,审判落幕。

《审判》是法学博士出身的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难懂的一部小说。哲学家怀特海德曾给予它高度赞誉:“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同样可以说,所有西方法律的论述都不过是卡夫卡的注脚。”

请推荐一本解读卡夫卡的书(豆瓣9.0分高评译本)(2)

◎奥匈帝国时期,一位城市精英突然死亡

约瑟夫•K,工作辛勤努力,30岁,已经是银行襄理的职位。他正在竭力往上爬,很快会成为副经理的对手。然而,突如其来的法院审判让他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被秘密处死了。

◎为什么?一定是K犯了什么重罪!

K自问无罪。前来通知他受审的人不知缘由,律师不知道,法院画师也不知道。在审判厅里,法官甚至叫错了他的名字,搞错了他的身份。这种荒诞一直延续到K的死亡。

◎木心先生谈《审判》

“卡夫卡的《审判》是一个寓言,写法模模糊糊,细节很真实,色调很阴森。所谓真理、自由、法律,应该都是存在的。可是荒诞的世界总是设置种种障碍,永远让K达不到通往真相的地方。”

◎读懂《审判》,豆瓣仅此一部9.0分高评译本

钱满素&袁华清,两位老前辈现已年过七旬,是上世纪将《审判》翻译为中文的打头人。二人笔头老道,语言利落到位,此译本豆瓣评分高达9.0,基本上不存在译文通病:长句、啰嗦、意思不通……想要读懂《审判》,这就是必读译本。

请推荐一本解读卡夫卡的书(豆瓣9.0分高评译本)(3)

作者简介

作者

卡夫卡(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同梵高一样,卡夫卡是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出了大名的人。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传奇经历,按部就班地上学和工作,只是挤出晚上睡觉的时间写作。

他生前只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弥留之际嘱托好友焚毁所有手稿。而友人惜才,并未遵守诺言,将他的作品整理出版,引发了世界文坛的大震动。其中又以长篇小说《审判》《城堡》,中篇小说《变形记》,短篇小说《判决》《乡村医生》等为世人讨论最多。爱因斯坦听闻卡夫卡的名声,翻开他的小说后却表示:“这反常得让我看不下去,人类的大脑还没有这么复杂。”

文学对于卡夫卡来说,从不是谋生手段,也不是兴趣爱好,诚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对文学感兴趣,而是我本身就由文学构成,我不是别的什么,也不可能是别的什么。”

译者

钱满素,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华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专门从事翻译工作,善于将非常难以驾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译成外文,代表译著有《我的父亲邓小平》《随园食单》《上海宝贝》等。

请推荐一本解读卡夫卡的书(豆瓣9.0分高评译本)(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