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欢《三国演义》的读者,都喜欢、都听过而且也津津乐道的“武将排名”。自从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现,使后世至今的中国人都被三国所迷,因为这种白话小说通俗易懂,很适合大众阅读。罗的三国演义成了全中国人民的三国演义,因为至今常用的一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就是三国中的诸葛亮,几乎妇孺皆知。明代之前讲《三国志》,明以后说书艺人则常讲《三国演义》《大隋唐》而且会为其中的武将排名(我认为应该是以武将标准的排名为上,文武掺杂的排名就会降低了艺术成分。),是为了说起书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三国民间武将排名(说书艺人眼中的三国武将排行榜)(1)

评书《大隋唐》中讲“一王四猛十三杰十八条好汉”,一王是指大隋王朝的铁背靠山王杨林,其他的自不用说了。而《三国演义》中则讲“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夏九姜维!”说的是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许褚、夏侯敦(有的说夏侯兄弟并列)、姜维等九名三国中一等一的马上战将。这是最流行的一种排行榜,也是我最初知道的一种排名。但是后来又发现了很多的排名,因为“民间口头文艺”源于民间、亦产生于民间,经过一代一代的流传,会出现很多的“版本”,这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民间故事”本身就是“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一种,没必要像《史记》《汉书》等正史那样言之有据,追本溯源。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禇、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张辽、张郃、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张绣、文丑、颜良、邓艾、姜维。)

上面这个说法是三国中的二十四员战将,当然三国中的英雄不止二十四位。显然是为凑二十四一数,因为排名中没有钟会,因为邓艾、钟会是三国后期中同时出场的两个将军,要有都得有。

至于还有好多现在初出茅庐后生仔们的排名,我这里就不列了,因为那不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排名。

……

三国的排名不管多少个版本,第一到六都是一样的,也得到了认可,只是六以后的排名不同。

三国民间武将排名(说书艺人眼中的三国武将排行榜)(2)

再看一看以下排名各将的武艺如何:

吕布:单挑之王,三国战神。

赵云:万马军中,横冲直闯。

典韦:一夫当关,百夫莫进。

关羽:冲关名将,无人能挡。

马超:西凉公子,锦绣马超。

张飞:百万军中,单取帅首。

……

无论哪种对英雄的排名,都说明了过去人们崇拜和敬佩英雄的一种表现,也是一个民族永远不倒的象征。因为过去人们在没有公正公理的年代,只能寄希望于这些英雄们来杀恶济善,使社会有一个基本“善恶”平衡比例,否则恶人无赖比例多了,就会引发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此恶性循环坑国坑民不浅,在这方面,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个最完美版的例证。

三国民间武将排名(说书艺人眼中的三国武将排行榜)(3)

无论何时,一个没有英雄崇拜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所崇拜和敬佩的英雄,是那些千百年来在外来侵略使国家危难、百姓遭难而挺身保家卫国的可歌可泣的真正的民族大英雄。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于谦等民族英雄,还有无数无名的随之而战的优秀中华儿女们。

三国中的英雄们谁都不会在乎自己排第几,这不过都是后世的人们为了仰慕和敬佩这些英雄豪杰而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来缅怀和纪念这些三国英雄们。三国的排名是英雄的排名,而非智力的排名,所谓文攻武卫,是文官的智慧,武将的体能。

三国演义能够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足矣,千万不要为这些说书艺人为了说书而编成的排名而争的面红耳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