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可谓是《孝经》中最核心的一句了。不仅讲了“孝”需要你做什么,而且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孝”需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努力:“事亲”“事君”“立身”。
事亲
一个人首先来自家庭,家庭生活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孝”最先开始的地方就是家庭,在家就要侍奉双亲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首先要做到爱护自己的身体,让父母放心(这一点我在上一篇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文章中论述过了)。大概孔子也懂得人性都是自私的,所以要先关注自己,再关注他人,这跟现代人所说的“爱他人要先学会爱自己”不谋而合。做到了爱自己,才能有同理心,然后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父母,取悦父母而不是迫于舆论或道德的压力。
事君
第二个层次的“孝”是“事君”,忠于君王,为君王分忧解难,这是脱离家庭在外的一种状态。放到今天可以理解为在外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古人常讲“在其位,谋其政”,既然一天待在这个职位,就要做好这个位置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辜负领导的信任。
有人就要说了,“事君”与“孝”可没什么关系呀,放到孝经里很不合理,其实不然。我们来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老板给了你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你并没有好好去做,导致老板损失严重,老板可能会因此辞退你,那么你就会失去工作,你没有了工作,那么你的父母就要跟着担心了。又或者老板要求你赔偿损失,可你却能力有限不得不找父母帮忙,这时父母不单要为你担心,还要为你的不负责任买单。又或者此事传到了邻里耳朵里,导致乡人对你和你的父母议论纷纷,这就更严重了,不仅要父母买单,还使他们因你而蒙羞。长大以后,不给父母添麻烦是最大的“孝”。所以在外好好工作实是大孝。
立身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的孝是“立身”。我认为这是孔子有智慧的地方,他没有把孝的终极目标落在君主身上,而是落在了自我修养上面。一件事情如果所有动机都是为了他人,那么人们一定做不好它;如果把动机落在自己身上,那么人们就有无穷的动力做好它。
在儒学的体系里,“立身”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儒家世界观和价值观成熟的标志。那么到底怎样才算“立身”呢?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曾说“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恶,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这里面包含了儒家所推崇的各种美德,面对诱惑能保持清醒,这是每个人都要修行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因美德而被世人传颂,那么父母必然满心都是骄傲,人们也必然敬重他的父母。所以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修行,“孝”是我们的必修课,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以显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