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典籍中,牟子所著的《理惑论》(也称《牟子》)是具有独特地位的,它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见载于《弘明集》卷一。

对牛弹琴说不出什么道理(理惑论之对牛弹琴)(1)

《弘明集》之载

牟子与《理惑论》

在今广西梧州市区河东片区骑楼城内,有一尊牟子的塑像,其身着汉服,站姿儒雅,眼神深邃,双唇微抿,双眉微蹙,一手垂在髀侧握着案卷,一手提在腰前串着佛珠,意韵无穷。

对牛弹琴说不出什么道理(理惑论之对牛弹琴)(2)

牟子塑像

牟子名融,字子博,东汉末年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市)人。自幼博览群书,勤学聪敏,深入研习儒家经典及先秦诸子,对老子、庄子的著作亦是颇有见解。牟子也曾读过一些神仙辟谷之类的书籍,但认为虚诞不可信,常以五经难之。东汉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后,天下混乱,他与母亲避难交趾,26岁回故乡苍梧(今广西梧州市)娶妻。

时值乱世,北方有许多人因避乱而南迁,许多人才聚集于广信。当时牟子常引用五经,答辩入流,许多道术之士都无法与之辩驳,遂以博学、善辩而闻名一方。时任苍梧太守亦是一位饱学之士,登门拜会想请牟子到郡署任职。但牟子时年方盛,志精于学,又见世道混乱,故无心于仕。

当时,各州郡间彼此猜疑,各自封锁,道路难通,太守又请牟子前往荆州代为疏通关系。牟子认为,荣耀与爵位容易推辞,但使命难辞,便毅然准备出发。恰于此时,交趾刺史朱符听闻牟子盛名,想要给他特殊待遇,牟子不为所动。州牧优文处士批评了牟子,牟子因此就称病不起。

其后,朱符的弟弟豫章太守被中郎将笮融所杀,计划派遣骑都尉刘彦带兵攻打笮融报仇,却同样受制于道路阻隔。为此,朱符再次请求牟子帮忙,称其弟被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只有像牟子这样文武兼备、善于应对的人,才能帮忙出使疏通道路,以助之报仇雪恨。牟子说:“被秣服枥见遇日久,列士忘身期必骋效”,正欲整装待发,却逢其母亲去世而停止。

后来,牟子认真进行了思考,自己虽因善辩通达之故而多次受到器重,但世道扰攘非寻求个人显达之时,因而感叹:“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牟子从此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为酒浆,翫五经为琴簧。当时世俗之徒对佛教多有不同的看法,“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于是,牟子乃作《理惑论》37篇,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的种种议论和疑难,分别给以辩解。

对牛弹琴说不出什么道理(理惑论之对牛弹琴)(3)

明代《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之载

《理惑论》以宾主问答的形式,创造性的把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精华与佛教相结合,以儒道两家的学说观点来阐释佛教教义,巧妙化解了人们对刚传入的佛教的种种抵触和误解,为佛教在中国的生根发展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理惑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佛学专著,而牟子因此堪称开创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故后人将其尊称为“弁子”,亦将《理惑论》名为《弁子》,并经《弘明集》收录而流传至今。

对牛弹琴说不出什么道理(理惑论之对牛弹琴)(4)

对牛弹琴说不出什么道理(理惑论之对牛弹琴)(5)

《弁子》

《弘明集》南朝梁僧佑撰于天监年间(502—519),共14 卷。该书序云:“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所收佛教文论,自东汉末年至南朝梁时。牟子《理惑论》便赖此书得以保存。

“对牛弹琴”出自《理惑论》

成语“对牛弹琴”出自《理惑论》。现代对此成语的解释是:比喻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也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此解释其实是有违其本来面目的。

对牛弹琴说不出什么道理(理惑论之对牛弹琴)(6)

清代石涛画《对牛弹琴图》(局部)

《理惑论》有载:“昔公明仪为牛弹琴《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古时候(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公明仪的音乐大师,其琴艺高超,有一天携琴外出,经过一个有牛在吃草的地方,便为牛弹奏了一曲《清角》,可惜牛只顾着埋头吃草。后来公明仪通过认真观察发现,牛不解音,并非听不见他的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所以无动于衷。他弄清原因后,又弹起了一首像蚊子、牛蝇、孤单小牛叫唤的乐曲。那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摇着尾巴,竖起耳朵听起来。

对牛弹琴说不出什么道理(理惑论之对牛弹琴)(7)

《理惑论》中“对牛弹琴”之载

牟子之所以要引用公明仪的这个典故,是因为有人向他发问:“子云佛经如江海其文如锦绣。何不以佛经答吾问?而复引诗书,合异为同乎?”(译文:你说佛经如长江大海那样广大无边,文辞象绸缎那样美好,那么为什么不引用佛经来回答我呢?而又引诗书,把不同的而说为同样的呢?)牟子曰:“渴者不必须江海而饮,饥者不必待敖仓而饱。道为智者设,辩为达者通,书为晓者传,事为见者明,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说佛经之语,谈无为之要,譬对盲者说五色,为聋者奏五音也。师旷虽巧不能弹无絃之琴,狐貉虽熅不能热无气之人。”(译文:口渴的人不一定要长江大海的水才能喝,饿的人不一定是大仓中粮才能吃饱。道为聪明的人设置辨论,为通达的人才能说清楚。书要懂得人才能传,事情为看见的人才明白。我以为你知道儒家说的道理,所以就引用儒家的学说,如果给你讲佛经的语言,谈无为的重要性。譬如对瞎子说五种颜色,为聋子演奏五种声音,大音乐家师旷虽然能弹美妙的音乐,但不能弹没有弦的琴,狐貉虽然温和,不能温没有气的人。)接着牟子即引用了公明仪“对牛弹琴”的故事。

对牛弹琴说不出什么道理(理惑论之对牛弹琴)(8)

公明仪像

由此可知,典故“对牛弹琴”的本意并不是用来讽刺人的,反而是在倡导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即是要让对方懂得自己所要阐述的道理,应该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讲解,这样才能让对方更好地接受。牟子正是公明仪“对牛弹琴”理论实践者,他向儒家、道家的学者宣讲佛义时,不是直接用佛经回答问题,而是引用儒家、道家的经典等来证明佛教的道理,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与道理来解释佛理义趣,“是以诗书理子耳!”。

在为成语“对牛弹琴”正本清源之时,我们更是应该记住牟子这位广西的先贤、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吴孝斌)

(成稿于2022年4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