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家庭的那场变故,冯春有的生活应该是每天背着心爱的单反相机游走四方,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美好的画面。可是,命运总爱和人开玩笑,就在冯春有摄影技术日益精湛之时,那个疼他爱他、为他遮风挡雨的父亲累倒了。此时此刻,冯春有才明白,自己的爱好是父亲用汗水和双手换来的,如果父亲没有祖传烧制砂锅的手艺,也就没有他现在惬意的生活。
父亲去世后,
冯春有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开始继承父亲的衣钵
烧制黑砂锅。
小村庄黑砂锅闻名全国
山阳区中星街道冯庄村是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小村庄,紧邻焦辉路,交通便利。
今年40岁的冯春有就出生在冯庄村,他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冯庄黑砂锅烧制技艺传承人,也是泰顺黑砂锅作坊的第十八代传人。
“烧制砂锅这门手艺,让整个村子的人都富了起来。”回忆起当年的盛世,冯春有很是自豪。他告诉记者,自家的泰顺黑砂锅作坊算是个中型作坊,雇了七八个人干活,一年能烧500多窑,每窑出百十个砂锅。当时,有的作坊一年烧600多窑,每窑能烧二三百个砂锅。
黑砂锅从鼎盛走向没落
虽然从小在窑场长大,但冯春有不喜欢烧窑,而喜欢上了摄影。1996年,冯春有拥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相机,那是父亲送给他的礼物。
2009年,冯春有在我市摄影界已小有名气,他拍摄的作品屡屡获奖。
也就是在这一年,冯庄村的黑砂锅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村外再也看不到鼎盛时期车水马龙的景象。
一向受到市场喜欢的黑砂锅
怎么就被市场抛弃了?
在窑场长大的冯春有深知其中的玄机。黑砂锅的制作过程需要几个月时间,尤其是陈腐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有的作坊为了追逐利益,不惜牺牲品质,缩短黑砂锅的制作时间,导致黑砂锅品质下降,继而被市场抛弃。
整个冯庄村都“萎靡”了,冯春有父亲的脸上布满了愁容。
在自家窑场生死攸关之际,父亲将在外摄影的冯春有召回。在父亲的眼里,儿子是个文化人,有见识,说不定有办法让黑砂锅起死回生。
经过深思熟虑后,冯春有向父亲提出,一方面用传统的方法烧制黑砂锅,另一方面推出新产品适应市场。随后的一段时间,父亲负责烧窑,冯春有负责设计,制造出适应市场的三足砂锅、桶形砂锅等新产品。
父子俩经过努力,总算留住了部分客户。但此时的市场,消费者把目光投向了高压锅、电饭煲等节能环保的新厨具。
时间进入2013年,此时,冯庄村的窑场只剩下泰顺一家。
传统技艺展露当代面孔
4月2日,在冯春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冯庄村头一个深入地下约4米的大坑前。这个大坑长约10米,宽约12米,南侧是一个馒头形状的土窑,土窑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洞口,对面的棚子下堆放着大小不一的黑砂锅。
顺着用石头铺成的阶梯来到坑底,记者感觉穿越到了一个世纪之前:一群皮肤黑亮的汉子唱着豪放的歌,将制好的坯放入窑内,点起熊熊的炭火,烧制成一口口黑砂锅……
“这口土窑是我爷爷的爷爷留下的,距今已有150年,养活了我家几代人。”冯春有说。
冯春有迷上烧窑,
还得从一场意外说起。
2015年,冯春有的父亲因病去世。此时,冯春有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子承父业,二是继续摄影。
冯春有一直想开一家影楼,但他无法割舍那口土窑,每次看到窑场堆放的泛着黑光的砂锅,他总是回想起父亲在窑场忙碌的情景。
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冯春有思前想后,最终选择传承祖业。
黑砂锅已经被时代淘汰,要想立足必须创新。冯春有选择用天然的矸石为原料、用烧制黑砂锅的工艺烧制茶具。
第一窑,40多个茶具只烧制成功了一个茶壶。冯春有拿着茶壶到市场上销售,被懂行的人批得一无是处:器型不美观,工艺粗糙……
冯春有没有气馁,继续研究。
烧第二窑时,茶具成了一半。冯春有找朋友试用,大家反响很好,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就这样,冯春有用了3年多时间,终于掌握了茶具的烧制方法。
天道酬勤。如今,冯春有烧制的茶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是那些原生态经过窑变的茶具,其颜色千变万化,让人神往。
冯春有说,每一个手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只是回到传统,更不是守旧,而是从传统出发,用创新重新赋予它新的价值,让传统技艺展露当代面孔。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颖江、实习生 郭家锐/文 蒋鑫/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