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诗、词、文等领域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散文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名列“唐宋八大家”。而他的诗,则以擅长说理与修辞著称,并且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宋代学霸王安石登高望远)(1)

王安石天赋奇高,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除了天赋超群,他的用功也是超乎常人的,他总是想着各种问题,以至于吃东西时他根本无暇分辨,有一次,他在宋仁宗面前还闹了个大笑话,他在沉思时竟然把一盘难吃的鱼饵给吃光了。这就是宋代学霸王安石的日常,有点呆萌,有点可笑。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宋代学霸王安石登高望远)(2)

王安石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后来又调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满后,时年三十岁的王安石趁着难得的机会游览了杭州的风景名胜——飞来峰,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著名的诗。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王安石三十岁,正值人生的重要阶段,他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放眼眺望四周,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油然而生。所谓“千寻”是指登峰之高,“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千寻当然是泛指塔的高度了。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类似于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宋代学霸王安石登高望远)(3)

王安石站在这么高的塔尖上,据说每天鸡叫的时候就能看到太阳升起。虽然身处高峰,脚下厚厚的浮云遮住了他的视线,但他丝毫不感到遗憾,更不会感到恐惧,因为只要能穿透浮云,到达山峰的最高处,就能看到云破日出,再厚的浮云也阻挡不了旭日高升的辉煌灿烂。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宋代学霸王安石登高望远)(4)

这首诗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借登高望远来抒发王安石的人生感悟。浮云是一种自然现象,尤其身处高山之巅时,脚下的浮云流动会营造出梦幻的景象。但在这首诗里,浮云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常用太阳指代君王,而浮云则比喻那些遮蔽君王双眼的奸佞小人。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宋代学霸王安石登高望远)(5)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曾写“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是抒发小人在朝,左右了君王的判断,蒙蔽了君王的视野,导致忠贞贤良之士被排斥甚至被谗害,令人心生忧虑的感慨,而王安石诗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相比较李白的悲观失望,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更具胆识和勇气。这里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只要你的见识达到了应有的高度,你就能够不被“浮云”所遮蔽,不会为错误的观念所控制,而是凭借自己积蓄的智慧和力量,拨开“浮云”,迎接日出。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宋代学霸王安石登高望远)(6)

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鹤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十分相似,王之涣强调的是欲登之志,表明自己的志向;而王安石说表达的是一种登上之感,表明了用意。《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峰观览的无穷品味。

个人的眼界和思想的高度决定了看问题的不同方式,想要不被凡尘琐事蒙蔽双眼,不被别人干扰你的思考,就一定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具备足够的眼界和见识才能“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