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净意道人写作的第1年

第105篇原创文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的是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

《淮南子·人间训》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

看看此故事的发生后,人的认知过程,特别有意思,用佛家的角度解释一下人面对发生一件事情时的认知层次。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的是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

塞翁失马,是祸。

当得知马匹无故丢失后,众人吊之,也就是对这件事感到悲观,丢了东西,众生认为是一件挺痛苦的事,站在佛家的角度,就是人有了好坏心,称之为边见有二,什么是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也就是堕入二边。将事情的发生看作是矛盾对立的两面,非好即坏。这是普通人认知事情时最低纬的认知,也是痛苦的来源,无知、无明。

塞翁失马,是福。

几个月后,马儿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骏马,此时众人又升起欢喜心,这时众生的认知也是处于低纬的阶段,和马儿刚丢失时的悲观心态形成了对立,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维度。虽然是欢喜的事,但是没有脱离认知的第一维度,好坏,悲喜,聚离等等,都是此事发生后,众生心理的评判标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的是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3)

二元对立是人类正常的思维,也就是说普通人都是活在二元世界观里的。而佛家认为二元并不存在对立,是完整和谐的统一体,进而引申出“去二归一”的思想。然而就佛家究竟义上讲,“一”也不究竟,还着在“一”上,这才又引申到了“去二不着一”,也就是叶子农所讲的“空”。那么“去二不着一”就究竟了吗?非也!既便“空”也不究竟!

塞翁失马,祸福相倚。

在这些众生中,他的父亲认知,处于认知的第二维度:去二归一。当马儿丢失时,他父亲说:虽然眼前丢了马,可是未来可能有好事。果不然,几个月后,马儿回归还带回来了另一匹马。他的父亲看到一件事时,丢掉了好坏,祸福的对立心,而是将福祸相依的心呈现出来。他父亲认知到了事物矛盾的对立同一性。老父亲对事情的认知,进入了高阶段的认知,但是不是最高认知阶段,因为看到祸时,还抱有福的心;看到福是,还有祸的心。老爷子还是有自己的立场,去二着一,就不究竟。塞翁失马,是客观的丢失;马儿回归,是客观地归巢。无需人的悲,更无需人的喜。如何看待塞翁失马,我们需要用一面镜子去看待此事,丢了马,镜子里面就客观呈现马丢了;马儿回来了,镜子里又显现了马儿的景象。但是镜子无悲无喜。实事求是,如实观照。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的是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认知这件事的最究竟层级是啥样呢?回归到前半句,扔掉后半句。塞翁失马,塞翁是因,外部世界是缘,失马是因缘结合的果。佛家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要想不失马,就必须觉察失马的因缘,不要陷于失马的果引起的非福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