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靖康之变:1127年

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祸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耻丙午之耻,是指中国宋朝时期,来自北方的女真族攻陷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掳走北宋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及几乎全部的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万首都平民的重大战争及灾难。

事年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

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

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

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

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

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

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

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1)

1.1、宋钦宗即位:1125年

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宋朝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

元符三年(1100年),赵桓生于坤宁殿。

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

钦宗与宋徽宗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

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献陵。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2)

1.2、张邦昌:1127年

张邦昌(1081年-1127年11月1日),字子能,永静军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

张邦昌进士出身,宋徽宗、宋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

金兵围困东京时,他力主议和,跟随康王赵构作为人质前往金国,请求割地赔款,力主议和。

靖康之难后,张邦昌受到金国强立为大楚皇帝,建立“伪楚”,历时一月。

金国撤兵后,他迎接元祐皇后入居延福宫,还政于宋高宗赵构,受封检校太傅、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

建炎元年(1127年),他迫于叛国之罪名,终被赐死。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3)

1.3、刘豫与大齐政权:1130年

刘豫(1073年-1146年10月18日),字彦游,景州阜城人(今属河北),宋朝人,曾经被金朝册封为“齐皇帝”。

刘豫出身务农世家,自幼缺乏教养和德行,曾偷同学的白金盂、纱衣。

阜昌七年(1136年),征发中原民兵大举伐宋,没有得到金朝协助,导致大败溃退,伤亡极重,民怨沸腾。

次年,废刘豫为蜀王,金朝废除伪齐,迁居上京,改封曹王。

1146年10月18日(九月戊寅)刘豫过世。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4)

二、赵构建立南宋:1127年

南宋(1127-1279年),中国历史上的由汉族建立的南方正统王朝,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延续宋统,国号“宋”,史称南宋,与北宋都是宋朝的一部分,共传七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此后,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南宋中后期,政治腐败,奸臣辈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开始崛起。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被攻占,1278年,时年9岁的宋端宗于碙[gāng]州岛病逝,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彻底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bǐng]跳海而亡,南宋覆灭。

南宋在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沿袭北宋。

在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军事上在招收溃兵和勤王之军等基础上,开始军事重建之路,最终形成几支较强大的军事力量, 于是有了岳家军、韩家军的出现。

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昌盛,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

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农业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5)

2.1、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赵构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闻强记,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

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

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

在位初期他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

然而后期逐步转为重用主和派,如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huì]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jùn]、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位三十五年的赵构禅位于皇太子赵昚[shèn],被尊为太上皇帝。

[chún]熙十四年(1187年)卒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谥[shì]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6)

2.2、洪皓:1129年

洪皓(1088年-1155年),字光弼,饶州乐平县(今江西省乐平市洪岩镇岩前村)人,一说饶州鄱[pó]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忠臣。

他任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归赠太师魏国公谥号忠宣。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7)

2.3、苗刘兵变:1129年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fū]的兵变。

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宋高宗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苗、刘之变是构成赵构最终收缴兵权、向金人妥协求和的一个因素。

这次兵变,是南宋抗金斗争的一个转折点。

兵变打击了主张和支持皇帝南逃的投降派势力。

它表明妥协逃跑不得人心,标志着人民抗金力量的兴起。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8)

三、岳飞精忠报国:北宋末年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北宋末、南宋初将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

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被宋高宗以谋反罪名赐死,宋孝宗为之平反,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yǎn]城、颍[yǐng]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迫令自鸩,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表示对岳家军最高的称赞。

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战争的胜利。

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词作《满江红·写怀》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9)

3.1、岳飞四次北伐:1128-1141年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

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

首战攻克郢[yǐng]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今湖北襄阳)。

七月,金朝为阻拦岳家军继续北上,派援军与败将李成合兵数万,于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

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败金与伪齐联军,并乘胜攻占邓州。

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

八月,岳飞被宋高宗晋升为靖远军节度使。

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

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进至朱仙镇,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

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

在以后的抗金战争中,岳飞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了彻底实现控制军队和压制主战派的目的,开始陷害岳飞。

无奈宋高宗一心求和,以十二度金牌召岳飞回京。

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1141年(绍兴十一年),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岳飞亦被杀害。

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

岳飞死时,年仅39岁。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10)

3.2、满江红:1136年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怅怅词”。

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

另有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十句五平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厉声教《满江红·浩浩长江》、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等。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11)

四、维扬之变:1128年

维扬之变,南宋建炎二年(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至建炎三年二月,金朝对南宋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

建炎二年四月,金灭北宋后,南宋东京留守宗泽曾先后二十余次上表宋高宗,请求还京开封府,以定天下之心,北上收复失地。但被朝廷阻挠,宗泽忧愤成疾而卒。

宗泽死后,宋朝以杜充为东京留守。

杜充不信用义军首领,因而大失人心,致使将士离散过半,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的军民联合抗金的形势急转直下。

金太宗知道宗泽已死,决定再次南下攻宋,东西并进的,以扬州为主要目标,意图推翻南宋。

命完颜娄室率西路军攻陕西,牵制西夏,命完颜银术可留守太原,耶律余睹留守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镇守后方,命完颜宗翰率主力中路军、完颜宗辅率东路军在黎阳津(今河南省浚县东南)会合,南下进攻南宋行都扬州。

宋朝听说金军再次南下,急忙部署江淮防务,命御营左军统制韩世忠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率军至东平府,命中军统制张俊自东京率军至开德府(今河南省濮阳市)。

命马扩为河北应援使,组织河北军民策应韩世忠、张俊两军作战。

命令扬州守军修城疏浚护城河,加强防御,沿淮诸军练习水战。

完颜宗翰与东路军在黎阳津会师后,在九月进克冀州,在清平(令山东省高唐西南)再败马扩军。

十一月,金军攻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北),宋将姚端乘其不备,夜袭金营,完颜宗翰赤足而逃。

十一月十五日,完颜宗翰回师再攻濮州,姚端率部突围。

金军连克德州、淄州、济南府、大名府等地。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完颜宗翰又攻陷徐州,在滕县兵分两路,完颜宗翰亲自率主力至沭阳,击退韩世忠,命将拔离速、耶律马五率骑兵万余人攻打扬州,韩世忠退保宿迁,被金军赶上,弃军从海路逃往盐城,部众溃散。

宋朝对战局情况不明,对防备淮河还是守卫长江迟疑不决,沿淮守军士气低落,不战自溃,金军得以长驱直入。

二月,金军又连克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天长军(今安徽省天长市)等地。

二月初三,宋高宗得知金军逼近,于是仓促南渡长江,逃往杭州。

金军率领轻骑进占扬州,追至瓜洲渡(今江苏省扬州市南),因为没有水军,停止追击。

完颜宗翰军南进途中,受到淮西军民的袭击,加上人马疲惫,害怕孤军深人不利,于是在大掠之后,撤军北去。

五、建炎南渡:1127-1130年

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时期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金朝军队的南下追击而逃至江南的历史事件。

靖康之变发生后,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鸿庆宫祭祀赵宋祖庙,在宫殿内即位,改元建炎,南宋(1128年—1279年)建立。

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到长江,再到杭州,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定为“行在”(陪都),实为首都。

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宋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12)

金军南下灭宋形式

5.1、完颜兀朮:1129年

兀术(?-1148年11月19日),完颜宗弼,女真名斡[wò][chuò],又作斡出、晃斡出,汉姓王,名宗弼(民间常称为金兀术),女真族,他生于哈尔滨阿城区海沟河畔,是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开国功臣。

宗弼初从完颜宗望追击辽天祚帝于鸳鸯泺[luò]

天会三年(1125年),他随军攻宋,克汤阴,参加围攻东京。

天会七年(1129年),他再次率军攻宋,先后在大名府、和州击败宋军。此后一直是金朝主战派的代表。

天眷二年(1139年)金、宋签订和议。

次年,宗弼杀金朝主和派大臣完颜昌等,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但在顺昌、颍昌、柘[zhè][gāo]镇等地大败,被迫退守开封。

皇统元年(1141年),他利用宋宰相秦桧除掉大将岳飞,迫宋称臣,签定皇统和议,以功进太傅。

次年,宗弼还朝,独掌军政大权。

皇统八年(1148年),宗弼在上京会宁府病亡。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13)

5.2、韩世忠:1130年

韩世忠(1089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

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词人,民族英雄,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十八岁时应募从军。

他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金国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在平定各地叛乱中作出重大贡献。

韩世忠为人耿直,不肯依附权臣秦桧,曾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史称其“固将帅中社稷臣也”。

累迁至镇南、武安、宁国三镇节度使,封爵咸安郡王。

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赠太师、通义郡王,宋孝宗时追封蕲王,位列七王之一。

3小时读懂宋朝(宋九)(14)

5.3、临安府设立:1138年

临安府,南宋时设置的府。

本杭州,余杭郡。

淳化五年(994年),改宁海军节度。

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

旧领两浙西路兵马钤辖。

建炎元年(1127年),带本路安抚使,领杭、湖、严、秀四州。

建炎三年(1129年),改杭州为行在,改为临安府,带兵马钤辖。

绍兴五年(1135年),兼浙西安抚使。

崇宁时,户二十万三千五百七十四,口二十九万六千六百一十五,下辖九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