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历过80年代的人,大多数都穿过“的确良”吧?

它可是那个年代中时尚与潮流的代名词,更是姑娘和小伙谈恋爱的标配。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1)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越有年代感的东西越有收藏价值,说不定还能挣上一笔。

就拿上个世纪90年代火爆一时的BP机举个例子,当时腰上的BP机一响,就会迎来众人羡慕的目光。

如今它虽然被淘汰了,但仍有一些收藏家去乡下求购,哪怕坏了、有破损了也丝毫不嫌弃。

除此之外,几十年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也都成了抢手货。

可当时人人皆知的“的确良”为什么没人收藏,而且还逐渐销声匿迹了呢?

其实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究其原因,也非常现实。

2

可能一些90后的年轻人对“的确良”并不熟悉,说白了,它就是一种涤纶材质的化纤产品。

1976年,“的确良”最早出现在广东地区,它的英文名为“dacron”。

广东人喜欢把美女和帅哥叫做靓女和靓男,于是就音译成了“的确靓”,后来它传进北方就变成了“的确凉”。

谁知人们却被它的名字误导了,发现它并不凉快,便又改成了的确良。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2)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时尚”的概念,服装基本上都是统一的黑、蓝、灰三种冷色调,放眼望去很少有“扎眼”的亮色。

而“的确良”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服装色彩,还不起褶、非常耐穿。

所以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会想方设法攒钱去买一件“的确良”。

随着“的确良”的普及,大街上随处可见少女们的裙舞飞扬,她们穿着各色的碎花洋裙,亦或者是带内衬的纯白长裙,无论怎样都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色彩。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时流行的“潮男”打扮,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

脚踩一双白色球鞋、下身蓝布裤,外加一件又白又软的“的确良”衬衫扎进腰间,梳着大背头往街边一站,无数少女都为之动了芳心。

而对于家庭条件一般又爱“臭美”的人来说,可以佩戴的确良的假领,不仅会让人眼前一亮,还提高了整个人的气质。

总之“的确良”布料非常受人欢迎,广东农村地区的孩子若是能收到的确良衬衣,一般都会珍藏起来,不到过年根本舍不得穿。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3)

它最流行的时候,甚至排几天的队都买不到,听说当时有人为了抢布料,还把柜台的玻璃挤坏了。

如果大家想再回忆一下“的确良”,可以找找之前的《北京日报》。

其中1994年9月份的日报中就有一篇名叫《回望那个年代》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大概意思为:

“一条表姐的‘的确良’长裤,加上母亲的‘的确良’上衣,凑足了我的行头,往后的好多年,都成了我炫耀和臭美的资本”。

其实“的确良”能掀起一股热潮,不是没有原因的。

3

在此之前,人们更习惯于穿棉服,因为它既保暖又柔软,是寒冬里的不二选择,但棉服也有几个大的缺点。

它容易起皱褶,而且不耐磨,时不时地就会出现个窟窿。

当时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4)

放到当时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所以衣服坏了很少有人直接换新衣,而是补丁贴补丁,直到实在没法“修复”为止。

而且棉服的颜色非常单调,几乎都是黑灰蓝系列。

这时“的确良”的出现就恰好解决了一系列的不便,它抗造又耐磨,只要勤洗勤换一件就能穿好几年。

这对一些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的确良”的印染工艺也非常简单,所以它的花色比较多,还很少起皱褶,看上去精神利索、青春靓丽。

其实,”的确良“之所以成为当年人人熟知的大牌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5)

我们都知道80年代时中国经济尚不发达,仍然处于物资比较匮乏的时期,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生活用品都需要限量供应。

比如买肉需要肉票、买奶需要奶票、买布则需要布票。

也就是说,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布去做新衣的,这就导致很多孩子一年到头可能也穿不了一件新衣服。

那时都是父母的衣服留给孩子穿、孩子的衣服留给更小的弟弟妹妹穿,传来传去,每件衣服都有了独特的“故事”。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6)

因为从60年代开始,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得粮食产量大大减少,“民以食为天”的百姓又多了一丝焦虑。

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土地大部分都用来种植粮食了,而棉花的产量只能被迫减少,所以棉布就变得越发“奢侈”起来。

像现在我们穿的颜色鲜艳、款式多的服装,放到那时根本想都不敢想。

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才逐渐丰富了起来。

这时候“的确良”这种布料就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它最先在京津沪小批量生产,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能力,所以只能采用进口涤纶纤维研发“的确良”。

这也是为什么“的确良”相比其他布料来说要贵一些的原因,但它的确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穿衣难的问题。

虽然“的确良”比一般棉布要贵,可它一件能顶三件穿,有些衣服穿了好几年都不坏,可能就领口处出现了一些磨损而已。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7)

而且“的确良”按照打折价收取布票,这为布票稀缺的家庭带来了很多方便之处。

于是“的确良”瞬间掀起了一股热潮,像北京生产的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等,都是排队抢购的进销货。

可无论怎样它都是服装界的新宠,对于一些收入平平的工人来说只能是望尘莫及,因为一件衣服可能就会花掉他们大半个月的工资。

那时工薪阶级的人们走在街上特别羡慕穿着“的确良”服装的人,就好像一种奢侈的潮流一样,永远都令人心生向往。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当时的军装了。

听说很多军装的质料就是采用的“的确良”,有些人为了能穿上这身有排面的衣服,还选择了去当兵。

如果放到以前有人送你这么一身服装,那无异于现在送你一瓶茅台酒了。

本以为如此热火朝天的“的确良”日后必定会伴随着大家的成长,可如今看来,他好像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

“提起‘的确良’就暴露年龄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很少知道它的存在”。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8)

4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的确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呢?

70年代,国家开始大力引进石化装备,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试图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到了1972年,经过各部门的论证和决定,最终将四大化工化纤中最大的一套化纤项目建在了辽宁,那时候走在辽宁的大街上处处都能听到广播声:

“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

1979年1月,这里生产出了第一批纤维原料,7年4个月后,这里便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化纤基地。

那么它的产量能达到多少呢?

如果把这些化纤原料全都制成“的确良”,那么每人将会拥有七尺布。

不过70年代时,国家还没有太多市场经济的概念,一些工厂不会按照百姓的需求去生产,而是遵从上级下达的任务去完成工作。

但到了80年代,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9)

那时棉花的产量连年上涨,纺织品也成了家家都有的寻常物,都说“物以稀为贵”,此时的“的确良”才终于成为了人人都买得起的服装。

1983年9月2日,《北京日报》的记者在取得了市场调查一手资料后提出了废除布票的建议,到了年底,相关部门就给出了回复:

“从1983年12月1日起,全国免收布票”。

就这样,存在了30多年的“布票”便告一段落了,人们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布票而穿不上新衣服了。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也不难猜出“的确良”淡化的原因。

目前人们不再追求耐磨、抗造,而是更加在乎舒适度与体感了。

穿过“的确良”的人都知道,这种布料夏天不透气、一出汗衣服就容易贴在身上,场面的确有些尴尬。而且到了冬天还容易透风,真是“透心凉、心飞扬”。

纯棉制品如今也有了多种款式和色彩,不像之前那么单调了,而且纯棉制品穿在身上更加舒适、色泽也更加美观大气,所以它早已成为了人们的“较热选择”。

于是从80年代中后期“的确良”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90后都不知道“的确良”的原因了。但它依然没有消失,只不过成了我们口中的涤纶服装而已。

的确良是谁命名的(七八十年代被人熟知的)(10)

如今我们出门购买服装,总会听到父母叮嘱:

“记得买纯棉的啊,舒服!”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还有很多像“的确良”这样的“老朋友”。

它们就像一只烟花一样,伴随着热烈的欢呼声被推向天际,然后绚烂的绽放,最后悄无声息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多的烟花。

“的确良”从出现到掀起热潮、再到淡出、到被替代,无疑象征着一门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前进的步伐。

只是每当想起十几年前的“老朋友”,比如“二八大杠”、“BP机”、“大哥大”等,总会心生怀念,想起那个充满欢笑与酸甜苦辣的过往。

可等转过头来看向如今的生活后,仍会微微一笑,对中国充满了无限的骄傲。

你还记得当初的“的确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