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皖南事变,是我军历史上一次惨重损失,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此次事变的成因和过程颇为复杂,至于军事上失败的原因,陈毅曾一针见血地总结:“他(项英)五行不定,输个干净。”

在新四军军部转移时机、路线和方向等问题上的“五行不定”暂且不谈,就说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项英主持召开研究下步行动方略的“百户坑会议”,开了整整三天之久,其间久议不决,导致战局恶化,军心离散。这种情况下,哪怕叶挺再怎么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亦无回天之力。

皖南事变分析(皖南事变检讨强敌环伺)(1)

作为对比,新四军此次转移时负责保护军部左翼安全的1纵队,却在纵队司令员傅秋涛等人的指挥下,早下决断,而且中途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绝不动摇,最终得以成建制杀出重围,为皖南新四军保留下了珍贵的血脉。

1941年1月4日离开皖南云岭时,傅秋涛所率领的1纵队下辖老1团和新1团,加上机关非战斗人员总计约3000人。部队的老底子是活动于湘鄂赣边的红16师。

皖南事变分析(皖南事变检讨强敌环伺)(2)

傅秋涛

在冗长的“百户坑会议”终于结束后,傅秋涛于1月8日下午召集1纵队主要负责人,在梓坑开会。会上大家很快形成了一致意见:由老1团在前开路,新1团在后掩护,将纵队司令部和机关非战斗人员夹在中间,坚决朝苏南方向突围。

由于1纵队司令部唯一一部电台在此前的战斗中损毁了,这反倒让1纵队在此后的坚决突围行动中没受“婆婆”掣肘。当1月8日傍晚天降大雨时,傅秋涛指挥部队趁此视界不良之机,开始突围。

皖南事变分析(皖南事变检讨强敌环伺)(3)

1纵队的当面是蒋军第52师。傅秋涛等人几经研究,决定将突破口选在球岭以南约3公里,一个名叫“三节水”的峡谷地带。峡谷长不到300米,谷中有条公路通过。由于地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因此敌军只在这里摆了约1个营的兵力。

作为老1团的首任团长,傅秋涛指挥这支由老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来的坚强团队,在雨中朝敌军固守的关隘连续突击了3次,在付出了重大代价之后,终于将蒋军防线撕开了一个口子。老1团和1纵司令部机关由此鱼贯而出。

皖南事变分析(皖南事变检讨强敌环伺)(4)

按事先约定,老1团取得突破后,应在“三节水”地区的山头上点起3堆大火,以此通知担任掩护任务的新1团赶紧收拢阻击队伍,向前跟进。但是,由于1月8日晚间的雨下得实在太大,老1团数次点火努力均告失败。眼见敌52师援兵将至,最终老1团只好放弃努力,先杀出重围再说。

时任新1团团长的张铚秀,发现老1团好不容易打开的突破口,又被蒋军重新封闭后,立即让司号员吹号,将散在各条阻击战线上的营、连聚拢到团部附近,将全团捏成了1个拳头,以抵御正从四面八方围攻上来的蒋军。

皖南事变分析(皖南事变检讨强敌环伺)(5)

敌众我寡,危机四伏,但新1团领导层的意志却坚定不移:坚决打出去,冲向苏南,绝对不再折回敌合围圈内。该团指挥员层层下放,靠前指挥,在打退了蒋军一轮又一轮进攻后,趁敌攻击间隙,出其不意地朝蒋军兵力薄弱处突围。指战员们以机枪开路,端起刺刀冲锋,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不少战士在负伤后,为不拖累部队,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经过反复冲杀,新1团终于也冲破了蒋军的包围圈,但包括团政委雷耿在内的大批指战员,都在突围过程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上官云湘指挥围歼新四军的7个师,虽然总兵力多达8万人,但实际上由于地形限制和新四军奋起抗击,只是形成了战役层面的合围圈,但从微观层面而言,这个合围圈上间隙不少,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绵亘的防线。而且蒋军的战役布势纵深很浅,兵力兵器集中在前沿呈一线布势。这就宛如鸡蛋壳一般,别看蛋壳较硬,但只要将力量集中在一点上,戳破蛋壳,后面就好办了。

皖南事变分析(皖南事变检讨强敌环伺)(6)

这也就是为什么除了1纵队集中成建制出围外,2纵队、3纵队还有一些零散不成建制的指挥员,也最终脱困的原因所在。不过话虽如此,冲破蒋军合围圈后,新四军指战员仍要时刻警惕那些蒋军地方保安队及民团武装。这些土顽虽说武器不精、战斗力不强,却是“地头蛇”。脱困而出的新四军指战员极度疲惫,械弹两缺,如果被这些土顽缠住,让蒋军“清剿”部队围上来,那麻烦可大了。

因此,无论是傅秋涛亲率的老1团,还是张铚秀的新1团,突出包围圈后都是昼伏夜出,能走小路时绝不走大路,能走山路时绝不走平路,能避开村庄就尽可能避开。如此在荒山野岭中隐蔽行军,不仅粮食接济不上,而且夜里山间颇寒,造成部队病员与日俱增。幸亏新四军突围指战员得到了地方党组织的全力帮助,妥善安置了部分伤病员。其他还能继续行军、战斗的人员,靠着在山里摘野果、找野菜,掺着屈指可数的一点粮食果腹,以坚定不移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一路克服诸多艰难险阻,终于抵达安全地带。

据统计,皖南事变中前后共计有约2000新四军指战员成功突围。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傅秋涛指挥的第1纵队。在重建新四军军部后,皖南突围部队大多被编入新成立的新四军第7师,继续在皖南坚持斗争。该师在解放战争中演变成华野6纵17师和7纵19师,屡立战功。曾任新四军7师副师长的傅秋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