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才能看到皓月繁星(读书羽思为你)(1)

读书|羽思:为你,千千万万遍——读《追风筝的人》

作者一羽哲思

自从土枪土炮的塔利班,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阿富汗、塔利班再一次成为热词,吸引了全世界的众多目光。

女儿推荐了一本书给我,书名是《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管中窥豹,任何一部小说都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想,《追风筝的人》可能是我了解阿富汗文化的一本书。

故事的张力很快吸引了我。书中所写事件大部分以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前后的阿富汗,及80年代逃离到美国为背景,围绕着背叛与救赎这条主线展开,笔触温暖而残忍,极度贴近人性。爱、恐惧、愧疚、隐瞒、欺骗、赎罪······这些人类复杂的情感,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中。

普什图族富家少爷阿米尔与哈扎拉族仆人哈桑,从小情同手足,哈桑尽心尽力保护着阿米尔,替阿米尔承担各种误解和委屈,在风筝比赛中也为阿米尔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荣誉和尊严。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性格懦弱的阿米尔无法自拔,再也无法坦然面对哈桑,事后找种种借口逼自己的父亲赶走哈桑及其父亲。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当年对哈桑的背叛,哈桑越是顺从和无私,阿米尔的心理负担越沉重。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了睽违二十多的喀布尔,却在父亲好友拉辛汗那里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是父亲一直背负的伦理之罪。而此时,哈桑夫妇已被塔利班所害,阿米尔为了带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遇上儿时的梦魇阿塞夫,最后终于克服内心的懦弱,找回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寻得了内心的安宁。

在阿富汗,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因分属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什叶派,内部争端不断,阶层隔离明显,然而这些都没有影响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虽然阿米尔作为普什图人的优越感始终存在,主仆之间形成的惯有思维和行为定式,也始终凌驾于他们的友谊之上。阿米尔内心对暴力的恐惧,像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压翻了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小船。

有观点认为,人性是一种生命本能,如孟子认为的“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也有观点认为,人性是可以后天改变的,如宋欧阳修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阿米尔的内心有懦弱的、自私的一面,虽然哈桑可以为自己付出一切,但他始终坚守着阶层的鸿沟,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观点,人性是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的。在拉辛汗召唤他再去喀布尔时,阿米尔一开始也是极度抵触的,如果不是拉辛汗揭开天大的秘密,阿米尔从“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的告诫,背了几十年的十字架可能卸掉的期望,找到了绝地求生的勇气。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人性的善恶,是与所处的阶层、当时的环境是相关的。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一个象征物。它既可以是割不断的亲情,也可以是脆弱的友情,还可以是阿富汗人们心中奢望的和平。对哈桑来说,风筝隐喻他与小主人阿米尔坦诚相待的友谊,在不断地承担中维持这并不牢固的关系;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对人性缺失的救赎,找回再度成为好人的路,才能追回一个完整的自己······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的信念,也是阿米尔完成救赎后的人生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