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僧团管理的乱象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东晋末年,出家的僧人数量已相当可观。据统计,仅长江以南就有寺庙1800所,僧尼数万人。长江以北的寺庙僧尼则更多。僧团的管理已经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各寺院所遵行的戒律则各有不同的版本。

中国的僧众并不是以乞食为主的。寺庙的经济来源,除了依靠权贵和富人布施之外,他们自己也从事营利活动。有些寺院耕地垦殖,经营田庄,成为大地主,有的测卦问吉,有的治病行医,把寺庙办成了医馆,有的甚至放高利贷。一些大寺院的住持则结交朝中权贵,干涉朝政和地方事务。

例如,在东晋末年,权臣司马道子非常忌惮桓温的儿子桓玄,一真不敢让他出任地方大员。桓玄便用重金去贿赂一个法号“支妙音”的尼姑。因为司马道子非常信任这个尼姑,对她几乎是言听计从。结果,桓玄很快就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为他以后谋朝篡位提供了便利。这仅是佛教僧人干预朝政的事例之一,从中已可看出当时僧伽管理中的乱象。

在僧团的管理上,当时确实是很乱。因为他们对戒律存在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些僧人认为戒律中没有禁止的就可以做,例如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甚至干涉朝中人事任免这种事。而有些僧人认为只要戒律没有允许的就不能做。双方各有各的理论依据。

而戒律又是关乎佛教生存的大问题,如果任这种混乱状态持续下去,对佛教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有鉴于此,一些僧人就想去天竺取经,求得可靠的戒律原本,以解决中土戒律不一的问题。在这些西行求法僧中,颇具盛名的就是释法显。

为何到了65岁才西行取经?

法显(334年—420年),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本姓龚,三岁时出家做了沙弥,二十岁受具足戒。他对佛法的信仰非常坚贞,在当地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的称誉。

有一次,他与同伴数十人在田中收割稻子,遇到一些强盗来抢粮食(其实就是一群饿疯了的流民)。同伴们吓得四处逃命,只有法显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他对那些强盗说:“你们需要粮食充饥,那就随意拿吧。你们之所以沦落成强盗,都是因为前世不修功德的缘故。今生抢夺他人粮食,恐怕来世会更穷因。我真为你们担忧啊!”那些抢粮的人竟然被他说服了,于是弃粮而去。这件事让当地的僧俗无不赞叹。

法显早年由于要兼顾对父母的孝道,一直在山西临汾附近的小寺庙里驻锡,这里信息不畅。他在寺庙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向佛中求。对外界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父母去世后,他在临汾的寺庙中继续精研了十多年的佛法经藏,后来才外出游方。

大约在五十一岁时,他和几位师弟来到了长安,这才逐渐了解到当时中国佛教界在“律藏”方面的残缺,各寺院在戒律方面的混乱。

法显意识到,戒律对于佛教的命运是至关要紧的。佛陀在涅槃之际,曾告诫众弟子要“以戒为师”。殷殷嘱托,言犹在耳。结果,在佛陀涅槃之后不过一百年,佛教就因戒律问题而分裂分上座部和大众部。法显便立志往天竺寻求戒律原本。

但是,一个人上路肯定是不行的。得邀一些同伴一起行动。当时,有西行想法的僧人还有很多。他们并不都是去求取戒律的,经、律、论三藏各有所求,有些只是单纯想去朝拜圣迹。由于西行的路线相同,所以可以结伴同行。人多力量大,路上也好有个照应。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这种事情需要意志坚定才行。经过一番查访,确定了五个西行的同伴,除法显外,还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

法显与唐玄奘的区别(为何在65岁高龄还要冒死去天竺取经)(1)

《佛国记》法显剧照

一行五人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出发。

而这时的法显已经65岁高龄了。在平均寿命三十几岁的时代,65岁已经是非常高寿了,就算是出家人到这个年纪也可以在寺庙中养老了。但心中的信仰激励着他,不能就这样在寺庙中浪费剩余不多的生命,只要还活着,就要为佛法尽一份力,就算在西行的路上死去,那也将无怨无悔,总比在寺中等死要好上千万倍。所以他毅然决定西行。

穿越戈壁,翻越雪山

他们在399年春天从长安出发,走了一年才到达张掖(两地相距仅一千公里)。照这个速度下去,猴年马月也到不了天竺。为何走得这么慢呢?因为他们一路要化缘,积攒路费。一旦西出阳关,人烟很少,语言不通,再想化缘就难了。

在张掖,又有六位志同道合的僧人加入了进来,他们是智严、慧简、僧绍、宝云(精通梵语)、僧景、慧达,组成了十一人的“西行团”。由于法显年纪大,僧腊(出家时间)又长,自然就成了西行团的团长。

他们十一人到达敦煌(今甘肃敦煌)后,得到了太守李浩的大量物资赞助。然后西出阳关,穿越罗布泊以东的库姆塔格沙漠。沙漠里气候非常干燥,时常发生大风暴,沙丘波浪一样滚动。很多旅行者被流沙埋没而丧命。地上又没有路标,他们只能以人或动物的枯骨为标帜,摸索前进。他们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走出了库姆塔格沙漠。

出沙漠后,来到焉耆。当地人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因此排斥信奉大乘的法显一行。当地旅馆不给他们住,饭店不给他们吃饭,给钱也不行。“西行团”一分为三,智严、慧简、慧嵬去高昌(信奉大乘)继续筹措路费。僧绍则跟着一帮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但法显等七人却得到了当地富商苻公孙的资助,得以继续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塔克拉玛大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这里除了异常干旱外,昼夜温差还特别大,白天高温可达40℃以上,晚上则可降到0℃以下,真的是冰火两重天。

法显与唐玄奘的区别(为何在65岁高龄还要冒死去天竺取经)(2)

沙漠

同样也没有路标,也没有动物骨头作标帜。满眼望去,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别的什么也看不到。幸好,头顶上还有个太阳。他们只能靠东升西落的太阳来确定方向。七个人走了三十五天,全部活着走出了这个大沙漠。到达了于阗。

于阗是当时西域的佛教重镇,大、小乘佛教都有,法显得到了当地信众的赞助。这里有大量的佛经抄本,但法显等人坚持要去天竺寻找梵文原本。于是继续前进,去挑战西行路上一个重大的难关——翻越葱岭。也就是翻过今天的帕米尔高原。葱岭平均海拔4000米,一年四季都覆盖着皑皑白雪,气温低,空气稀薄。

同伴一个又一个的离开,他只好独自前行

翻过葱岭后,他们到达那竭国。但慧景翻越葱岭时受了风寒,病倒了,道整留下来照顾他。法显、慧应、宝云、僧景、慧达五人去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参访。

弗楼沙国是北传的佛教发祥地。参观完之后,宝云、慧达、僧景三人就返回了中国长安。后来,宝云还在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的辩论会上担任过翻译。而慧应在翻越葱岭时也受了风寒,在参观完之后,他就在当地的佛钵寺病逝了。

法显独自返回那竭国,与在那里养病的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朝佛陀的故乡出发。但要翻越苏纳曼山,这座山也是全年有积雪。大病初愈的慧景再次受到寒流的袭击,在山上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痛哭流涕。由于没有棺材,只好用冰雪覆盖慧景。

擦干眼泪,法显和道整继续前行。他们到达了罗夷国、跋那国、毗荼国、摩头罗国。他俩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了整个中天竺,巡礼了各处的佛教故迹。公元404年,他俩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舍卫城的祗洹精舍。然后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加毗罗卫城。

公元405年,两人终于到达了当时整个南亚次大陆佛教兴盛之地——巴连弗邑。他们在这里一边学习梵语,一边抄写经书,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关于戒律的经典。他俩在这里学习、抄经,一起停留了三年时间。

道整非常喜欢巴连弗邑的佛教氛围,仰慕当地的众僧威仪,便决心终老于此,再也不回国了。但法显一心想着要将戒律传回祖国。所以他只好一个人带着抄好的经卷独自前行。

决定回国,海上也很危险

接下来,法显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国抄写经书,并图画佛像,又停留住了两年。

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到达了斯里兰卡(史称狮子国)。他住在狮子国的无畏山精舍,在那里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此时,法显离开祖国已经有十二个年头。他时常思念遥远的祖国,想起当初一同西行的十一个人,有的提前回国,有的死在了路上,有的留在了天竺,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心中便生出无限的悲伤和怀念。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了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他觉得自己在天竺收集的戒律经典已经差不多了。他现在已经是78岁高龄!是时候回去了,再不回去,恐怕就没机会了。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结束了在天竺的求法活动,搭乘印度商船从海路返回中国。这是一艘大帆船,搭载了两百多人,但他们基本上都是信奉波罗门教的。

在横跨印度洋的时候,遭遇了暴风,大船出现了裂缝,海水渗了进来。商人们为减轻船只的载重,只好把货物丢入大海,险些把法显收集到的佛经也丢下海去,法显拼死才得以保全。

大船被吹到了一个无人岛上,他们把破裂的地方稍作修补后又继续前行。这艘破船在海上漂了一百多天,好不容易才到达了苏门答腊岛。

他们在苏门答腊停留了五个月,才改乘另一条印度商船向中国番禺(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到了大台风,商船完全失去了控制,随风飘流。

危机时刻,船上的波罗门教徒认为这些霉运都是法显这个佛教徒带来的。他们决定把法显抛入大海,用他来祭祀海神。这时候有个商人站出来维护法显,说他是一位得道的神僧,你们如果把他丢进大海,他的鬼魂肯定会来报复你们的,到时你们的下场会更惨。而且你们现在去的是中国,中国的皇帝敬重佛法,如果知道你们杀害了这位汉僧,他们的皇帝还会放过你们吗?波罗门教徒都是相信神识不灭的,万一法显死了之后,他的鬼魂真的来寻仇怎么办呢?法显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他们在海上漂了近五个月,这五个月内他们被漂到了哪里没有人知道。正当船上的粮食和淡水全部用尽的时侯,忽然看到了陆地,全船的人都高兴成了疯子。法显上岸一问,才知道这里是中国青州的长广郡(今山东即墨)。

长广郡太守李嶷听说法显从天竺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赶到海边来迎接。412年七月十四日,在外漂泊了十三年的法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法显与唐玄奘的区别(为何在65岁高龄还要冒死去天竺取经)(3)

法显在山东的崂山的雕像

后世的景仰

回国后,法显立即开始了佛经的翻译工作。直到他圆寂前,在7年的时间内他共翻译出经典6部63卷。其中的《摩诃僧袛律》直到现在仍是汉传佛教的五大戒本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佛国记》。印度和南亚的人都没有撰写史书的传统,现在他们想复原当时的历史,不得不得求助于法显的《佛国记》。

法显大师的壮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管你是否信仰佛教,他这种为了心中的真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勇猛向前的精神,永远都值得后世敬仰。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参考资料:《梁高僧传》、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