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起越剧戚派名旦金静,可谓是令观众和同行一致称赞,不无钦佩。她没有剧团,也没有固定的“班底”,却凭着一种顽强执着的精神,云游四方,四海为家,领衔主演、拍摄了《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牡丹亭还魂记》等多部戚派名剧;同时办学广泛收徒,为传承、弘扬戚派艺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却又是别人看不到的贡献。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

金静在央视演出剧照

金静1965年1月生于上海,从小天资聪颖,嗓音甜美,爱好唱歌,十四岁时便顺利考入上海戏曲学校越剧班,专攻吕(瑞英)派。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2)

金静生活照

但是令金静没想到的是,1983年当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却被分配进静安越剧团。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3)

金静生活照

静安越剧团的前身是著名越剧戚派和毕派创始人戚雅和毕春芳创办的合作越剧团。这个剧团主要就是演戚毕流派的戏,因此擅长唱吕派的金静在静安越剧团一时就无用武之地。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4)

戚雅仙与毕春芳

但是生性倔强的金静并没有灰心丧气,立即偷偷地跟着录音机学起了戚派名段《苏三起解》。一个星期后,戚雅仙正好来团里主持团务会议,当她路过水池边时,金静就大胆哼唱了《苏三起解》。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5)

金静在央视演出剧照

戚雅仙一听,就觉得这姑娘的唱腔太像年轻时的自己,韵味独特,而且音色明亮,有一种“全属光泽”,便立即停下脚步,仔细向他人和金静询问起来,由此熟悉了金静。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6)

金静与戚雅仙

戚雅仙识才爱才,力排众议,一锤定音,从此金静就改学戚派。很快剧团就安排金静在戚毕流派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祝英台。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7)

金静在央视演出剧照

金静虚心好学,嗓音纯美华丽,在戏校时她虽然主攻吕派,但也兼学其他流派,她能抓住各流派演唱特点而维妙维肖。

改学戚派后她同样善于动脑筋,在戚雅仙的精心施教下,仔细琢磨戚派的发声润腔特点,同时将自己明亮的音色揉进以中音区为主的戚派唱腔中,既使唱腔韵味醇厚,又富有新的艺术魅力,受到喜爱戚派的观众肯定。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8)

金静演出剧照

得益于恩师的庇护和自身的努力,金静在静安越剧团由“灰姑娘”而一跃成为“金宠儿”,《血手印》、《玉堂春》、《双珠凤》、《龙凤花烛》……主演了一部又一部戚派名剧。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9)

金静演出剧照

1984年和1986年,金静连续参加两届江浙沪青年越剧大奖赛,分获三等奖和二等奖,以及新苗奖、“越苑十佳”等荣誉和称号,成为观众和专家公认的戚派姣姣者。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0)

金静在大奖赛上演出剧照

接着,剧团就为金静量身定做,推出原创大戏《香罗帕》。成套的戚派新唱腔,金静唱来缠绵委婉、吐字清晰、腔纯板稳,朴素真挚。既有朴实纯正的“雅韵”,又有时尚亮丽“金声”,人们终于欣喜地看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戚派名角”。戚雅仙本人对金静更是满意。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1)

金静在大奖赛上演出剧照

然而由于戏曲市场的萎缩以及剧团内部的人事纷争,1988年,生性倔强的金静一气之下打了辞职报告,便东渡日本留学去了。

这一去便是12年。在日本,金静学习插花艺术,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但是心里最终还是放不下越剧,放不下恩师戚雅仙希望她回归的叮嘱。终于在2000年,金静抛弃在日本的优渥生活,回到了上海,决心将越剧戚派艺术传承下去。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2)

戚雅仙与戏曲同行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3)

金静在央视演出剧照

然而由于大环境的变化,静安越剧团已经名存实亡,人去楼空,金静一下子失去了“根基”。但她没有气馁,几经周折,她与同辈越剧明星萧雅合作了原创大戏《状元未了情》,又加盟上海越剧院,主演了《血手印》、《玉堂春》等戚毕名剧,依然受到观众欢迎。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4)

金静录音合带封面

2007年,金静受邀参加了新版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拍摄,在剧中她恢复老本行唱吕派的薛宝钗。正是这偶然的“触电”,使金静醒悟到:戚毕流派也有多出历经时间考验的名剧,自己在恩师身边学戏多年,深得“真传”,且艺术上又正当年,如果将老师当年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的代表作拍成电影,真好一举数得:既可宣传弘扬戚毕艺术,又可保留戚毕艺术精华,也可供后人学习鉴赏。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5)

金静演出剧照

从此,金静便“一根筋”,走上了自筹资金,自组班子,拍摄戚毕名剧电影的道路。几年下来,金静已经拍摄完成了《血手印》、《玉堂春》、《牡丹亭》、《白蛇传》等5部越剧电影、电视剧。还录制了《金声雅韵》等多种戚派CD唱片。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6)

《金声雅韵》封面照

这些电影和电视剧全部由她自筹资金,并身兼策划、制片和主演。其中的艰辛坎坷可想而知。但是金静抱着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信念,凭着优秀的艺术素养和声誉,以及各方的支持和人脉,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7)

金静演出剧照

这些电影拍摄完成后,金静又马不停蹄地游走江浙沪一带的城市和乡镇,落实这些电影的放映任务。她曾启动“一城一月”计划,使这些越剧电影在一个城市连续上映一个月,走进广大新老越剧观众的视线,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精神回报。

但不少人说金静傻,为了拍好这些电影,倒贴自己的全部资金不说,还不时冒着病情加重的风险,最终又不脱“曲高和寡”的局面。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8)

最近金静在电视访谈中

但金静觉得,完成了这些电影拍摄,她对九泉之下的恩师嘱托有了交代;传承戚派艺术有了留得下来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随着电影的上映,戚毕艺术又重新走进更年轻人群的心里,甚至在国际舞台上都拥有了“一席之地”。

2015年,金静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大舞台”演出《白蛇传》,获“中国戏剧表演传播大使”称号;2018年和2019年,电影《白蛇传》分别参加日本东京和巴赛罗那国际电影节,双双获得了“最佳戏曲影片奖”。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19)

金静《白蛇传》电影剧照

在拍这些电影的同时,金静四海为家,每到一个城市,便在当地剧团安营扎寨,一边排戏,一边传授,结果如今戚派弟子桃李满天下,各大演出和赛事都有戚毕弟子的身影。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20)

金静电视剧演出剧照

有学生来上海求教学习,金静不但认真教辅,还热心安排住宿,甚至帮忙买服装,差不多等于包揽全程。

2019年,金静还募集500多万元,全部资助“越美中华一一全国越剧青年大奖赛”,使更多的越剧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为此又有人说金静“傻”,500万资金足够金静自己排好几部大戏呢。但金静只是一笑了之,如果有更多的越剧青年像当年她这样通过大奖赛迅速成名、成才,她心甘情愿这样“傻”下去。

这就是金静的胸怀和格局。

越剧戚派第一代传人(她出国又回国四海为家)(21)

最近金静在电视访谈中

2021年,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金静越剧团”在上海静安区文化局的关怀下诞生。剧团依托北站街道文化科,有了固定的剧场和人员。金静也苦尽甘来,实至名归,有了更广阔和理想的用武(艺)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