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副舟骨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1)

正常足部有26块骨头,但是有一些人多出一块骨头来,是不是走路会更稳呢?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2)

足的副舟骨是舟骨结节部第二化骨中心的先天异常,在舟骨结节处形成一个独立的副骨,多为双侧。表现为足内侧隆起,久站或行走较长时, 足底内侧感到疼痛(箭头处)。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3)

病因

副舟骨是足部最常见的副骨,属于足结构上的一种缺陷,影响足的稳定。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现病因不明,正常人群中有10~14%的人足有副舟骨。

McKusickc教授于1978年报道,足副舟骨的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Kiter等进一步研究证实,足副舟骨遗传特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全显性。

分型

Geist在1914年提出副舟骨的分型,Coughlin's在2007年,根据相对于舟骨的形态、大小、解剖部位将足舟骨副骨分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进一步分为3种亚型。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4)

Ⅰ型

副舟骨与舟骨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与舟骨不相连,分开最大可达5毫米;副舟骨小而圆,位于胫后肌腱内,相当于胫后肌腱内的籽骨。占副舟骨的30%。一般无症状,很少会疼痛。

Ⅱ型

通过1-2毫米厚的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与舟骨相连,形成微动关节;X 线片上在舟骨与副舟骨之间形成透亮线,有时被误认为舟骨骨折。占副舟骨的约55%。最常见疼痛。

Ⅲ型

副舟骨与舟骨体已融合,关节面消失,形成延长的弧形舟骨,称为角型舟骨。足内侧突起,偶尔有疼痛。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副舟骨是没有症状的,多由于踝关节扭伤后才被发现,继而出现持续、间断的疼痛。表现为足内侧隆起部位压痛,一部分患者在隆起的近端胫后肌腱部位压痛。抗阻力内翻时,足内侧疼痛加重。

(需要强调的是,部分医生会把副舟骨与舟骨骨折相混淆,导致治疗上的偏差。)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5)

诊断

通过病史、足外观照及查体、X线等能够明确诊断。

病史:通常有足/踝扭伤史,或者近期运动量增大。

外观照及查体:典型体征可见足内侧突起、压痛(下图)。

X线:足舟骨结节内后方有边缘整齐的小骨块,密度同舟骨(下图)。

CT:可以更清楚的显示足副舟骨及舟骨的解剖结构,对指导手术方式及鉴别舟骨骨折有一定意义。

MRI: 副舟骨与舟骨之间的纤维软骨变性、骨髓水肿,或者胫后肌腱增粗、水肿、撕裂等改变。对损伤程度的判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6)

副舟骨综合征

副舟骨和舟骨之间因假关节重复的剪切应力运动而引起疼痛,或者附着在副舟骨的胫后肌腱受到长期的摩擦引起无菌性的炎症/撕裂,引起患者疼痛甚至行走困难的一类综合征。

引发临床症状的副舟骨通常为Ⅱ、Ⅲ型,特别是Ⅱ型,纤维软骨联合可能由于轻微及反复的扭伤而断裂,而胫后肌腱的反复牵拉使其无法愈合。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7)

保守治疗

无症状的副舟骨患者不需要接受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疼痛的患者建议首先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足弓垫 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在足弓内侧提供坚强的支撑,当负重时减轻对胫后肌腱的牵拉,至少连续佩戴足垫一到三个月,期望纤维连结能够愈合,直至负重时的完全消失。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8)

2、非甾体抗炎药

因胫后肌止点与副舟骨之间产生无菌性的炎症,故可以应用口服及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

3、体外冲击波治疗

4、康复锻炼,做足趾屈肌等长收缩锻炼--足趾抓毛巾,通过增加足内侧纵弓高度改善症状。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9)

5、减轻体重、避免剧烈活动

减轻体重能够减少足的受力,促进纤维连结愈合,减轻疼痛症状。

手术治疗

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现阶段效果确切的手术方式是:副舟骨切除 胫后肌止点重建。手术效果确切,三个月后可正常活动。

脚上有块小骨头(我的脚上多了一块骨头)(10)

如图所示,手术切口很小,术后配合应用祛疤药,基本看不出瘢痕。

(文中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卷石膏,一把手术刀。----罗子璇医生


↓ 更多资料,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