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于论语学而篇的总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于论语学而篇的总结(论语学习笔记252)

关于论语学而篇的总结

【原文】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如何从政。孔子说:“做老百姓的榜样,带领老百姓行动。”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本章开始我们进入第十三篇《子路》。本篇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孔子的为政思想,还有一些关于个人修养和品格完善方面的主张。本篇还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儒家重要思想。

《论语》是一本“为政”的必读书

“为政”是《论语》中非常的重要内容,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儒家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出仕从政。但儒家并不是为了从政而从政,至于学成之后是否出仕为官,孔子的原则是看“邦有道”还是“邦无道”。孔子告诫他的学生们,“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我们说《论语》首先是一本教人“成贤成圣”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为政”的必读教程。

《论语》的第二篇即为《为政》,《为政》篇偏向于理论,重点论述以孝悌为主要思想的“为政以德”的“德化”观念。在于提高为政者的道德水准,影响民众积极向善,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上一篇《颜渊》中记载了四个人的五次“问政”。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针对不同人物所特有的背景、地位和个人修养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本篇又记录了子路问政;仲弓问政;叶公问政;子夏问政。本篇中还有大量章节虽然不是“问政”,但也是关于如何从政的内容。

做百姓的榜样,带领百姓行动

子路问政,孔子只给了四个字:先之劳之。子路觉得不够,说老师您再多给我降一点嘛。孔子又追加了两个字:“无倦”。前前后后也就六个字:“先之、劳之、无倦。”因为字少,所以事大。

对“先之劳之”的两个“之”字的解读,第一个“之”指老百姓,意见是统一的。第二个“之”到底是指为官者自身还是指老百姓,自古就有有不同的解读。按照一般人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义,我认为还是把两个“之”都理解为老百姓比较通顺。

朱熹引用苏轼的话来解读“先之劳之”:“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由此衍生出一种解释是“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这里的关键是对“劳”字的解释。把“劳”解释成了“勤劳”。“勤劳”一词的关键在“勤”,尽力多做或不断地做(跟“懒、惰”相对)次数多;经常。《说文解字》:“勤,劳也。”但不能因此而说“劳,勤也。”《论语》中本就有个“勤”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微子》)如果孔子要表达的是勤劳的意思,他就会用“勤”字而不是“劳”。另外,《论语》中的“劳”字大多是“劳动”的本意,如“有事,弟子服其劳。”(《为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这些“劳”字基本没有离开其本意,也有辛劳、操劳之意。所以我们说把“劳”解释为“勤劳”是不准确的。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解释为“自己要先于百姓行动,然后才劳动百姓。”这个解释表面上看没多大问题,也还说得通。但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孔子及其儒家的治理思想。《公冶长》中,孔子与颜回等人一起聊志向,颜回说:“愿无伐善,无施劳。”第94讲《心存仁德,志存高远》中讲过,颜回在政治志向上不仅有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而且颇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他所表达的“无伐善,无施劳”的志向是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颜回的思想是最接近孔子的,并且孔子当时并没有批评颜回的“无施劳”,说明孔子是认同颜回观点的。如果把本章的“劳之”解读为劳动百姓,不太符合孔子的为政思想。孔子总是强调为官者要以德服人,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百姓自觉自愿地跟随去做。所以孔子不会提倡“劳动百姓”。按照孔子一以贯之的从政思想,我们可以把“先之劳之”解释为“做百姓的榜样,带领百姓行动。”

孔安国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兑卦《彖传》有云:“说(yuè喜悦)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程颐解释说:“兑之义,说也。阳刚居中,中心诚实之象。柔爻在外,接物和柔之象,故为说而能贞也。君子之道,其说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于其心而说服无斁(yì,懈怠),故以之先民,则民心说随而忘其劳。率之以犯难,则民心说服于义而不恤其死。说道之大,民莫不知劝。劝,谓信之而勉力顺从。人君之道,以人心说服为本,故圣人赞其大。”(《程氏易传》)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可见,君子要想“先民”,必须先取得百姓的信任。百姓相信你,信服你了才会跟随你做行动。即便天天劳作也能忘掉辛苦,必要的时候还能够为你去死也在所不惜。换句话说,“先之”是为了“信之”,“信之”方能“劳之”。

请益处,便是倦根

请益。曰:“无倦。”请益:请求增加一些。子路请孔子多说一点。无倦:不厌倦,不懈怠。对“先之劳之”要持之以恒地去贯彻执行,老百姓是不容易教化的,也不一定因为你一次两次的示范和先行就会跟随你,但你不能厌倦,不能放弃,要坚定地执行。《颜渊》篇中子张问政,孔子的回答也是“无倦”。(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子觉得子路和子张一样都是做事没有长性的人。吴氏曰:“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论语集注》)胡炳文《四书通》说:“子张堂堂,子路行行,皆易锐于始而怠于终,故答其问政,皆以无倦答之。”唐文治说:“勤苦之事,易生倦心,惟持之以恒而已。盖先、劳乃迈往之精神,无倦乃贞固之精神,皆从忧勤惕厉中来,故《子路篇》言政治以是为首。”

李贽在注释本章时另辟蹊径,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解读:“请益处,便是倦根,故即以无倦益之。”孔子的“先之劳之”就是针对子路而给出的为官之道,以自己的仁德修为做百姓的榜样,带领百姓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这已经是很不容易做好的事情了,但子路还是觉得这四字真经不够。子路的“请益”并不是请求老师对“先之劳之”加以解释,也说明他是听懂了的,知道“先之劳之”太难坚持,见效太慢。老师的肚子里有无数的办法,他给过其他人那么多的从政之道。所以子路还想要更多的方法,要更好的办法,更为捷径的办法。这就暴露了他的“倦根”。修行仁德和为官之道哪里会有捷径呢?孔子发现了子路思想中懈怠的不好苗头冒出来了。所以孔子说,就这四个字,坚持不懈地去做,不要懈怠。这是对症下药,是知生莫如师,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道客村曰:

为官之道德为首,身先士卒身先行,

取信于民众相随,民可由之无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