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未去过的地方故地重游(幼时记忆.故地重游)(1)

幼时记忆.故地重游

——夏河行记

摄影/文字/原创

一早辞别兰州,前往甘南夏河县。兰州距夏河180公里,约2多小时车程。出兰州城却因修路费时1个多小时。

上午11时抵达甘南夏河,夏河是我幼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1953年父亲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师,在甘、川、陕、青,结合部一带平叛剿匪。我和母亲1958年随军先后住临夏、夏河、平凉、固原等地。1962年,新疆发生"伊塔事件",父亲的部队又奉命进驻新疆平息边境骚乱,应对前苏联可能入侵的战争。嗣后,我和母亲也于1964年离开了夏河到新疆。光阴荏苒,自此一别甘南五十余载,再未踏过夏河土地。幼时夏河的印记已经遥远而又模糊,记忆中是夏河的吃食,奶茶、酥油、青稞炒面。冬天的早上冲一碗青稞炒面(如果有糖加入则更香甜),之后再喝上一碗酥油奶茶,整个身体则热呼呼的。印象最深的是信徒们,虔诚地口念佛经,一手摇着法铃,一手旋转经筒走过长长的寺庙廊亭。幼时的我亦好奇,到寺庙费力地转动硕大的经筒。

十年未去过的地方故地重游(幼时记忆.故地重游)(2)

今日我又走进拉卜楞寺,转动经筒,敬香一株,朝拜佛祖。看着虔诚的男女信徒,双手合十,一伏一拜,朝拜释迦摩尼佛。感慨万千,恍然间时间又回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童年无忧,戏水于濒河边,(一条贯穿夏河城域的河流濒河),游戏于寺庙,佛堂酥油灯飘游的火苗,金身高大的佛像,幽暗神秘的寺庙,好奇而又懵懂地看着僧人做着法事。历历在目,浮现眼前。又仿佛听到战马嘶鸣,铁蹄铮铮,尘土飞扬。军号声声,旌旗猎猎,解放军骑兵驰骋塞外戈壁。追剿匪徒于山间沟壑。

承蒙夏河好友热情周到,路口迎接,敬献哈达。并带领我们入寺庙腹地、夏河湿地公园参观浏览。并请臧佛学院僧侣导游,详解拉卜楞寺历史。导游是一位年轻的僧侣,年龄也就是二十出头,条理清晰,思路敏捷,臧佛学知识渊博。娓娓讲述拉卜楞寺的始建今夕、藏传佛教的起源,寺庙的概况,如数家珍。我获益匪浅,增长不少藏传佛教的知识。

十年未去过的地方故地重游(幼时记忆.故地重游)(3)

夏河县地,商代至汉初为羌戎牧地。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在夏河设郡、都、县。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座落在山谷中,一条濒河穿过夏河县城。故取名“夏河县”。

卜楞寺地位仅次于布达拉宫,位于夏河县城,夏河处于甘、川、青交汇处,多有甘、青、川、以及印度等地的信徒,到拉卜楞寺朝拜。夏河修建有机场,足于说明其政治和战略的重要性。

拉卜楞寺,藏语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宫)。

十年未去过的地方故地重游(幼时记忆.故地重游)(4)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万间。

甘南印象山地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许多人生活在山区地带。一条白龙江湍淌在峡谷中,212、213省道、国道,沿着白龙江而建于山谷一侧,国道两侧,半山腰多有村落和人家。

午时,好友备甘南地方特色吃食。酥油糌粑、面片、蕨麻米饭、手抓羊肉、藏包、牦牛肉等。友人介绍说:“吃甘南的羊肉有讲究,必须是大蒜与羊肉一起吃,不吃大蒜,营养减一半”。牦牛酸奶也是当地特色,酸奶里搅拌着当地一种食材,名蕨麻。春天采摘于高原山坡上,形状如虫草,味甘甜。记忆中幼时在夏河,母亲常带我去山上挖掘蕨麻。

参观拉卜楞寺后,我们辞别夏河,前往郎木寺。夏河故地重游,青山依旧,人物皆非。寺庙依然香火袅袅,僧侣、信徒、游客往来匆匆。一伏一拜虔诚的信徒,幼时的情景犹如昨日,往事越千年。父母已驾鹤仙去,而我已经是花甲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