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阴阳论/专注佛、道、易、王阳明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历史上真正的帝王宠臣(帝王霸)(1)

黄老道家:失落的源头

中国文化的转折点,是秦之一统,自此中国文化之源头晦暗不明。以易学来说,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各家有各家的易,诸侯列国各国有各国的易,黄河长江、南北东西不同流域和地域也有各自的易,虽不乏一致,却也不尽相同。自秦始皇焚书以及汉武帝尊儒之后,便只剩下了儒家易独大。就学术而论,此为一大损失。这期间标志性的两个事件,除了秦始皇焚书,便是汉武帝时《淮南子》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的失传,只剩下论道的内篇二十一篇传世。事出编集主持者淮南王刘安因反叛事败自杀,全族以及大批学者的被诛灭。

先秦学术的主流是黄老道家,秦时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以及《淮南子》,总体上便是黄老道家的集大成之作。两部书都是召集数千门客编撰而成,要知道这些门客的属性——他们有的是六国未灭时人物,其余的也相去不远还有正宗师承,所以保留了战国末年的学术面貌,是先秦学术最后的正传。说到道家,很多人只知老庄,只知老庄道家,须知这两部书也是重量级的经典。《淮南子》的编集,刘安曾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易”,全书即是以主黄老的易学思想为统贯。

黄老之学,乃是与天人合一、内圣外王最为贴合的一派学问。比如,《淮南子》内篇第八《本经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这便是得大成就者的四种形态、四个层级、四重高度。这句话及之后的相关论说,据说是先秦古籍的《文子》中也有,但此书尚存是否伪书、与淮南孰先孰后之辩,以确切论暂作淮南书言。学问上诚然有这种不明,而无论谁是谁非、谁前谁后,却都是对其中之道的证明。

如今是个成功学盛行的时代,那么便要知道什么是真正高明的成功学;如今也是个饱受成功学反噬之苦的时代,那么便要知道如庄子所说“胜物而不伤”的机关在哪里。而所有这些的答案,都在《本经训》的这句话里。

帝、王、霸、君——得大成就者的四个层级

何为“帝者体太一”?

《本经训》解释道:“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覆露照导,普汜无私;蠉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在这种描述里,体太一者俨然已经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主宰”二字则正是机关——不是此人为主宰,而是天地万物自有主宰,此人乃是得之者、入之者,即全然的天人合一者。这个主宰是什么呢?便是太一。太一之“太”,就像你要主宰一个东西或一件事,你要在这个东西和这件事之外,方能把握之运用之,出乎其外、不在局内方能造局、转局;要主宰天地万物,也要在天地万物之外。人怎么可能在天地万物之外呢?事物上自是不能,道体上却可以,说白了就是空无,唯有空无能出天地万物之外。太一的“一”,便是“气”,黄老道家所持便是元气论,所谓元气便是本原一气,这是物的至深层次,在这个层次万物浑然为一,物物皆可感通天地,这就是所谓的全知全能;常人所居,不过是物的表浅层次,因局限而行分别取舍,就像资源不足才有分配,被分配者心量不足才有得失好恶。空无为天地万物的本体,一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空无寓于一气,一气通于虚无,不是两个东西。合之为虚空一气,这便是太一。体太一者便是得到了这个东西,准确说是进入了这个层次,并没有一个东西叫太一,太一只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层次。进入了这个层次的人,方可以为“帝”,譬如黄帝。

这个层次说起来玄之又玄,可是又至为亲切,便是“覆露照导,普汜无私”的“无私”二字。人人皆可以无私,圣凡之别只在这无私彻底不彻底、全然不全然。无私乃是大私,譬如全然无私者可得天地万物,还有比这更大的私吗?落在人事小处,也有舍得之道。故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无私则无为,人道无私、天道无为,天人合一的机关就在这里。体太一者即无为者,无为者于体是无,于用是无须为而自感而遂通天地,如同儒家“不待学而知,不待虑而能”的良知良能,佛家“法身无相,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的自性妙用,这就是无为的真谛,故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即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对于人,无私,就是体太一、通天道至高无上的法门。这就是“蠉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的“德”,道家的德不是人德,乃是天德。所谓天德,天道在人是也。故《本经训》又言:“是故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聪明耀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喜怒和于四时;德泽施于方外,名声传于后世。”

前几天大阴阳社曾谈到老子的积极还是消极的问题,我说力能运转乾坤者,方能读懂老子,那些说老子消极的人,已经让人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了;道理,就在这里。我又说,你别看老子不做事,那是本尊;后世范蠡、张良、刘伯温这些道家人物,乃至诸多遵天道以行权谋的帝王将相,那都是老子的分身。本尊与分身,就像鬼谷子与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鬼谷子未必去做事,甚至做起事来未必如弟子们做得那么好,但不碍这些弟子们纵横天下、呼风唤雨。读老子,要有这种本尊的意识,那说的都是大根本、大原理,运用之妙在于你自己。这世间总有些人适合做本尊,有些人适合做分身,智者方知本尊之贵,愚者所崇却是分身。本尊的意识之大用,还不仅只在这里,太一便是天地万物的本尊;落在个体的人,所谓修道就是修成自己的本尊;所谓成为领导者就是成为群体中的本尊。本尊之力,便是成功学中爱说的领导力。太一统领天地万物,帝王将相统领世间,智者觉者统领自己,三位一体。

帝者,同样也是后面王者、霸者、君者的本尊,其实没有四个层次,所谓四个层次,只是对这个本尊的领悟和运用程度,反过来也正是抵达这个本尊的次第。明白这点很重要,如此于后面这几层才能不失本。得本则天生,失本则天杀,黄老道家绝人情而唯循天道,有没有这个道便是关键和核心,有即阳谋,无即阴谋,是阴是阳在乎大本而不在手段。无本最易落入阴谋诡计的不归路中,古往今来多少枭雄失身丧命其中,可不慎哉!未至究竟,后面的层次皆是利弊参半、祸福一体,只看你能否把握其中的度,是个驾驭力的问题。要想找到这个度,要能驾驭当前的层次,要害是在居较浅的层次时能向着更深一层次去,最好能知道根本和究竟是在哪里,方能不受这一层次所限所困,而走向极端和失控。明此,方可言之后层次,而不受其反噬。

所谓“王者法阴阳”,这是与帝者层次相距最近、差别最小的层次,所以《本经训》说:“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种类);赢缩(进退)卷舒,沦于不测;终始虚满,转于无原。”看上去和帝者非常相似。那么差别究竟是在哪里呢?就是各自描述中所传达出的,帝者在一切之外,王者则还在之内。更明白点说,帝者已至天人合一、圆融无迹的化境,王者则相当于站在了天人合一的中枢点上,虽然也能做到,但还是稍微隔着那么一层,不能全然化入,不留痕迹。层次越深层级越高,差别越小,却也越难突破。王道真意,不必另说也不可另说,当参照帝道,所谓求其上方能得其中。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宣太后芈八子教导秦昭襄王有一句精彩的话,则说得更亲切:“上古造字,玉王同字。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乃天、地、人,一竖乃参通天地人者,是为王。”参通天地人者为王,合一天地人者为帝。

在这一层次会如何做呢?《本经训》又说:“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就是其中关键,方圆为道,表绳为则,也便是道家之德,遵天道以行人事。做得到的关键是两点,一是明天道,二是能克己无私。这其实就是当下深入人心的“自律”二字,却也有本质不同。世俗的自律,多是抱着功利目的;王道的自律,则是为了于世间代行天道;参照物的不同,方向和目标的差异,决定了最后的高度和结局。该怎么做的法门也无外乎高度而极致的自律,这里给我们的重大启示,则是向着什么、为了什么自律,非常重要。这里再参佛家之发愿和儒家之立志。

所谓“帝王”,如果以体用象之,上面的帝道和王道是体,后面的霸道和君道则是用。

所谓“霸者则四时”,《本经训》说:“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序);喜怒刚柔,不离其理。”这是把帝道和王道落在了“时机”这个维度上观照,所谓天时,时机是最关乎天道的因素,在这个层次尚不失乎天。时机背后的两大核心,便是“察势”和“知几”。欲能察势,势来自整体,要从整体上看,越全面越深入越好;察来自观照,不掺杂私意,去好恶取舍等分别,只是如是观照,由此自然呈现出来的才是势,这样察出来的势才是可靠的,否则必有歪曲遮蔽。人的灵明自有这样的能力,不假思忖,世人不知不信是妄想度量不休的一个来源。所谓知几,“几”即隐微的征兆,一叶而知秋,这就是观照之下灵明发用的开关。然后依据所知之几与所察之势,进行取予、出入、开阖的决断和喜怒刚柔的表态,方能无失。《本经训》所谓:“则四时者,柔而不脆,刚而不鞼(折断);宽而不肆,肃而不悖;优柔委从,以养群类;其德含愚而容不肖,无所私爱。”此为真霸道,可以明白看到其中种种品质皆是以帝道和王道为基,虽做不究竟却也是以其为参照而相通的;如今我们所说的某个人霸道,不过霸之至愚者也。这真霸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便是多观察,思考是次一等的能力;观察乃是明道达理的第一等路数,最高明法门。

所谓“君者用六律”,何为六律?《本经训》解释说:“六律者,生之与杀也,赏之与罚也,予之与夺也,非此无道也。故谨于权衡准绳,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这就是我们印象里领导者的作派,说白了非常简单,就是明规则、善权衡、知轻重,但真做得好的还真没几个,比如有几个对自己领导满意的人?往往是满腹怨言而敢怒而不敢言。而之所以在简单处做不好,说到底还是因为于根本处不明不通,何处又能离开道呢。《本经训》又说:“用六律者,伐乱禁暴,进贤而退不肖;扶拨以为正,坏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于禁舍(刑罚与赦免)开闭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也。”还是在于对时势的把握,只是把施展范围缩小了。虽说众口难调,让每个人满意、时时处处让人满意是不可能的,但其中自有准绳,这段话所说即是。这便是取大处、合大体,维持整体局面的稳定和正面,让大多数人满意,服大多数人心。“服役人心”,这就是目的和原则,服人心才能役使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些都是常识的老生常谈,而其价值和意义也正在这里,便是要从最实际贴身处入手,但要往最根本源头处落足。帝、王、霸、君四个层次放在一起,凸显的就是这个。一切领域的高人,掌握的都是同一个法则:在不简单处看出简单,在简单处看出不简单;有化繁为简的能力,才有化简为繁的本事。

这个时代各个领域的领导者,充其量只是处在这最浅的第四层,其实连这也是高估。大多数人则连这个层次也差之甚远,不登地、不入流。之所以上不去,就是因为连眼前的事情也做不好,眼界所及不出眼前这一层。真帝者上古乃见,真王者霸者古时尚能偶有,如今真君者亦是少见,正如真君子也已是少有。路漫漫其修远兮,还不上下而求索?

《本经训》最后说:“帝者体阴阳则侵,王者法四时则削,霸者节六律则辱,君者失准绳则废。故小而行大,则滔窕而不亲;大而行小,则狭隘而不容;贵贱不失其体,而天下治矣。”这说的就是当位,也就是位置要恰当和合适,在小处谈大不行,在大处谈小也不行,都会产生弊端而适得其反。这位,既包含所处位置也包含所在阶段。只有当位才有秩序,只有秩序井然才能有条不紊,水到而渠成,而合乎道家的最高宗旨——自然。这天道的最高宗旨之下,便是人道的第一原则——老实本分。这就是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

道存在己,贵贱由命。欲求有功,先求无过。

君道修行、霸道开悟、王道度世、帝道成佛

这一篇的题目有个细节,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我用的表达是“得大成就者的四个层级”,而合乎喜好成功学口味者的说法,则应该是“成大事者的四个境界”。类似的表达,大家都没少见过。

我是有用意在的。便是帝、王、霸、君四个层次,不止适用于入世成就事业,也适用于出世修成道果——君道如修行人本分,老老实实做好当前的分内事,该持戒持戒,该念佛念佛,该止观止观,该生活生活;霸道如开悟见性,所谓独霸天下,庄子称见道便是“见独”,禅宗说自性便是“孤明独照”,都是孤立绝顶;王道如菩萨行,是普渡世间、慈悲救世,也是修自己的分别智和后得智;帝道如成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一切种智的究竟。入世出世,都是成就,合之方为大成就。所谓天人合一,所谓内圣外王。

四个层次中的种种言说与原则,也都可以一一对应,诸位可自行参照取悟。只要将其从天地世间落到自心,自己即是一天地,自心即是一世间,诸念即是一众生,本性即是一太一。

人人皆可为尧舜。

来源:大阴阳论/专注佛、道、易、王阳明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