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的框架文言文是每个初高中文科学生都头疼的东西,而随着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这种头疼已经渐渐的传染给了更低年级的小学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科技类文言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科技类文言文(人脑文言文的框架)

科技类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的框架

文言文是每个初高中文科学生都头疼的东西,而随着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这种头疼已经渐渐的传染给了更低年级的小学生。

那么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有何特点?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就这样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什么是文言文

中国的语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说,“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

我来解释一下: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也就是说如果你穿越回了唐朝,遇到了韩愈。你一把拉住他说,韩先生您的文言文写的可真好呀,他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崇拜,但他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什么是文言文?你说我什么写的好?文章还是字啊?”他会很懵。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议论文)、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二】文言文的特点

那么文言文的特点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它的特点是由以下三点所引出的:

第一、书写不方便

先秦时期大家在竹简上写字,再往前,在青铜器上铸字,再往前,在乌龟和牛的骨头上刻字。

古时候,你打算给自己的好朋友写封信,第一件事就是去河边逮乌龟、上山砍竹子,如果你家特别有钱就拿出一匹布来,往上写字。

你想想这成本得有多高呀?书写太不方便了!

这就导致文言文一般来讲单字表意。

一、单字表义

什么是单字表意呢?例如说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刚才这句话——“例如说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

它有几个语素呢,“例如说”“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一共六个。你会发现,除了“来”这个表示状态的词之外,每表达一个意思都要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字。

在古代,这就是非常非常可怕的浪费了。

逮乌龟不花钱吗?砍竹子不花钱吗?织布不花钱吗?这都是钱!谁都不能浪费这些宝贵的书写空间。

文言文在多数情况下单字表义,所以需要我们逐字翻译。

举个简单例子: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面有这么一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的“妻子”是什么意思呢?

这可不是指婚姻中的女性配偶。经历过9年义务教育的同学都知道这里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

在《兰亭集序》中有这么一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里的“所以兴怀”的意思是“所用来抒发情感”。“所以”并不能当做一个关联词来使用,而是应该逐字翻译的。

二、省略较多

翻译时要明确代词和省略的成分。

1.明确代词

举个例子:《画蛇添足》中就这么一句“吾能为之足”。意思是“我能给蛇画足。”这个“之”代表着的是这个人画的那条蛇。

“之”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一个代词。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塔特别好写,扭来扭去就是一个字。直到现在,我们都会在某个很麻烦但是连续重复出现的词下方,随意点两点表示重复。

甚至影响到了造字法。

“冬”本来的字型是垂直排列的两个“夂”字(zhōng,同终),强调表示一年的终结。

“枣”本来的字型是垂直排列的两个“朿”字(cì,同刺),指的是枣核的两头都是尖的。

但是在字型的简化过程中,他俩都把下半部分的相同的部首变成了两点。

你看看这个两点是不是和“之”字非常相似呢。

2.明确省略部分

在《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么一段话:“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你会发现这里只有一个主语就是“公”。

谁乃入见?谁问?谁对?都没说,原因是读者知道那一定是曹刿。

既然你们都知道了,那么我左丘明,在如此不方便书写的情况下就不写这个字了,谁同意,谁反对?

第二、文字不足够

我们曾经说过,中国的文字不是一天内“duang”得一声出现的,而是今天多一个,明天多一次,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现代人对着字典,看着手机,一副指点江山的模样。但古人并不认得这么多字,于是只好让每个字都多承担一些工作。

一、一字多义

一字多义,就是由文字的本义引申出引申义,或根据比喻造出比喻义。

例如,“兵”的本意是武器,引申成为拿着武器的人——“士兵”;又引申成为士兵所从事的工作——“战争”。“兵法”就是战争的方法。

一字多义,是字的意思发生了拓展。在意思发生拓展的同时,词性也难免会发生变化。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在《木兰诗》中有这么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字的本意是指书简,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在这里,这个名词被活用成为了动词指“登记”。

三、通假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的最后一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说的是“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见”字读“xiàn”,表达的意思也是“出现”。这就是典型的通假字。

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还没有这个字,所以,借来别的字暂时使用一下。

当然很多同学都会开玩笑说,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字。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靠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第三、大环境和时代的变迁

中国最早的诗歌叫《弹歌》。

“断足,续竹,飞土,入肉。”

出自何时呢?怎么也得好几千年吧!

词义发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一、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有这么一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走”是什么意思?

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这么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再举个例子,成语“破涕为笑”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

古今异义有很多细分的枝节,因为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我们就不再进一步去详述了。

二、专有名词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会出现许多专有名词,这些词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品,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成为专门术语等名词,都属于专有名词。当时的人用起来方便无比,但是后人在使用时却需要一定的常识积累。

《桃花源记》开篇第一句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里的“晋太元”是时间,“晋”是国号,“太元”是年号。“武陵”是地点,指现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交界一带。

《岳阳楼记》开篇第一句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点,即现在岳阳市。

这些专有名词是无需翻译的。

三、语序的倒装

传说,山东人最喜欢倒装句。有人问一个山东人,“我听说你们山东人特别会用倒装句啊,特别喜欢用,不说倒装句,你不会说话,是吗?”

山东人挠挠头说:“啊?没有吧,我们。”

一个愚蠢的笑话献给大家。

倒装是将语句中的主语,宾语,谓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的语气,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

《木兰诗》中开篇木兰,在家不织布了,在那儿叹气。他的爸爸就过来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个思和忆,一般来讲都是说只是想心上人。正所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她爸以为她想念男朋友呢!

但这句话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有问题。

“何”是“什么”的意思,那么按照逐字翻译的原则,这句话会变成“问女儿什么所想”。感觉不是正常中国人说的话。

其实,正确的语序应该是“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经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

那么在文言文阅读当中,我们又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般来讲有四种题型:

第一、字词的解释;

第二、句子的翻译;

第三、人物形象分析及中心思想提炼;

第四、文学常识的拓展

而这四种类型题都是在考察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什么是迁移能力?你在a处学到的内容在B处用,换句话说就是你在课本里学到的内容在考场上用。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道题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不应该是,“唉呀好难”,而应该是回忆一下这个字,是不是在哪里见过。(好俗套的搭讪方法)

第一、字词解释

文言文字词的解释方法,在我看来有三步:

一、积累

一般来讲,试卷上出现的内容都应该是学过的,所以我们必须得积累到位。

那如果你说,“老师我没学过啊,我就算学过我也忘了,反正忘了就等于没学过。”

好!我认可你的说法。

那你就要学会推导

二、推导

如何在你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去推导一个词的意思呢?有以下4种方法:

1.组词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与多音节词为主,但是古代汉语也是汉语,不是外星语,不是奥特曼说的话。大家一定搞明白,中国的文化没有断掉。古今词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2.换字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的词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如说“其”。我在讲“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时,发现很多同学不知道“其”的意思。那么我们来组词,“其”能组个什么词,“其他”。你就把“其”换成“他”,问题就被解决了。

3.成语释义法

成语是一种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固定词语,它脱胎于古汉语,故成语中很多字词,保留有了古汉语的意义,而在古汉语中很多词语的解释,自然也可以从成语中找到答案。

例如说,“不及”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成语——“不及格”。

什么叫不及格?没有到达合格的标准。

“不及”就是没有达到的意思。“及”就是达到的意思。

4.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有的发生转移,这个在翻译的时候需要用拆分法。

拆分法的本质还是逐字翻译,《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那么这里的“妻子”就要拆分为“妻子”和“儿女”;“绝境”也要拆分为“与世隔绝”和“地方”,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走投无路的境地。

在推倒之后需要去检验,只要是推导,只要是积累就有对与错,这时就需要我们再把解释后的意思放回到原句中,做一次检验了。

三、检验

古人也是人,古人说的话也要停留逻辑基础上,就应该符合人类的思维。

如果你得出一个结论,带回到原句中,前言不搭后语,驴唇不对马嘴,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学完字词的解释方法,我们就要来看一下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方法。

第二、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十二字心法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翻译”。

但是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专有名词不翻译,专有名词都可以原文抄录;

二、当词序发生当当逐字翻译时,词序不太顺畅的时候,我们要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三、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省略的要补齐代词要明确;

四、删去那些无法翻译出的内容。

第三、分析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这一类型题和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并无二致。

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的细节描写和所作所为去分析。

而中心思想无非两种,一,表达喜爱与赞美;二,表达讽刺与批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主人公有名有姓,那么这篇文章多半是在赞扬;如果主人公无名无姓,只是以楚人、郑人、宋人的形式出现,那多半是在讽刺。

当然也有一些情况并非如此,只是提供一个大概率的思路。

第四、文学常识的拓展

这一类题,面太宽,难以捉摸,大家要保证阅读量,积累在日日夜夜、时时刻刻。

不过,如果真得出现一道特别偏的文学常识拓展题,那也无需多虑,看看你身边的同学,他们哪个像是会写的呢?放宽心,继续答题就好。

我一向认为要先知道“是什么”,才能知道“特点”;知道“特点”,才能找出“策略”。

当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科目,学习任何一个知识,学习任何一个板块时,心里都一定要记住那十四个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懂作舟。”

人类的记忆一定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

这就是我眼中的文言文。

在我眼中文言文阅读更偏向于基础积累题。想要学会它,那就多看多读多积累。

不要害怕它。

因为中国人和白话文打了100多年的交道,而中国文人在此前已经和文言文打了4400年的交道了。

今天,他虽然看上去陌生,但却是我们的老朋友,他的确在生活中少见了,但却是我们来自老家的血缘至亲。

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中国人是刻在DNA上的。只要你去亲近它,你就会发现,它没有那么难,当然也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它承载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