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作者简介
《熊》作者是:威廉·福克纳(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在现代文学史中,被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有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稍晚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的福克纳。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无疑更具探索精神,进行了更大胆的尝试,较之他的前辈们显然又有了新的拓展和开创。1980年代中期以来,若论每年在美国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数量,福克纳在英语作家中仅仅低于莎士比亚。
威廉·福克纳是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创新的潮流转移到了美洲大陆的新象征。在此之前,欧洲小说在精神和形式的创新上,都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自从福克纳在美国出现之后,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创新的因子就开始在北美洲大陆生根发芽,并逐渐向南美扩展。不过,福克纳的文学价值首先是由法国人认定的,美国人一开始并不认识福克纳的巨大价值。福克纳师承詹姆斯·乔伊斯,并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人的生存景象纳入他所创造的类似当代神话的小说中,形成了一座新的文学高峰。
按照美国批评家弗·R·卡尔的说法:“如果需要列举现代主义小说杰作,福克纳的这部作品《押沙龙,押沙龙!》是唯一能与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夫卡、康拉德、罗伯特·穆西尔、赫尔曼·布罗赫、伍尔夫和乔伊斯的杰作相提并论的一部作品……就在现代主义技巧在欧洲趋于颓势,在美国小说中想象力刚开始露头之际,福克纳发展了这种技巧。除多斯·帕索斯外,他是唯一这样的一个美国小说家——知道小说叙述已经起了变化,它将永远改变严肃作家必须采用的写作方式和严肃读者必须采用的阅读方式”。
第2页 内容概要
《熊》主要讲述了:1885年,英属哥伦比亚某地山区。这里群山险峻,风光秀丽。远处山峰可见终年不化的冰雪,山坡上绿草如茵,鲜花遍野,林木茂盛,下面是清澈见底的河流,山泉和河水的声音构成了优美如歌的大自然交响曲。这如诗如画的地方,人迹罕至,却是各种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好处所。
慈爱的母熊带着它的小熊“约克”生活在这里。一天,他们在岩缝中发现了野蜂巢。母熊为了让“约克”能享受到一顿美味的甜食,不顾蜂群的蜇咬,用巨掌掏挖岩洞中的蜂巢。然而,好事多磨,幸运总和灾祸相厮缠,它掏出蜂巢的同时,也挖空了巨石的根基,岩石翻滚而下,把母熊深埋。尽管“约克”作出了一切的努力,想要救出重压下的母亲,但一切都晚了。
“约克”失去了母亲,它发出了痛苦的哀号。只有到了夜晚,它在睡梦中,才从希奇古怪的梦境中寻找失去母爱后的精神慰藉。当白日来临,它又陷入无尽的孤寂之中。然而,另一种危险正在悄悄地来到这个山区。骑马的猎人在河滩上发现了巨熊的足迹,他们判断这只熊至少有1500磅重。这给疲惫的猎手无疑注射了兴奋剂。他们跟踪熊迹,找到了这只叫“卡尔”的大熊。随着一声枪响,“卡尔”中弹了,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和平的绿茵。“卡尔”以顽强的求生欲望,仅凭三条腿逃离了行将覆灭的险境。
“约克”发现了奔逃中的“卡尔”,它紧紧追随,它需要母爱,至少它也需要一个伴儿。但“卡尔”是一只独往独来的公熊,它不需要这个小家伙。它不断发出咆哮,驱赶“约克”。疼痛难忍的“卡尔”来到水塘边,它把受伤的左肩浸泡在冷水中,希望能镇住枪伤的剧痛。“约克”终于找到了机会,它匍伏向前,慢慢接近“卡尔”,并用它的小嘴,舐吮着伤口的血污。这种爱的亲昵,把两只有着不同创伤的熊联结在一起。
它们开始了共同的生活。“约克”也从“卡尔”身上重新获得过早失去的母爱。“卡尔”的伤口终于痊愈了。“约克”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地追逐着青蛙,但是灵巧的蛙类一跳入池塘,它就无计可施了。“约克”只能在河滩上翻动着行动不灵的乌龟,这的确也是它的乐趣。大熊“卡尔”则在水塘里充分显示着高超的捕鱼技艺。游弋自如的鱼儿,一旦被“卡尔”发现,就逃不过它那看似笨拙而实际上动作敏捷、准确的大熊掌。
“卡尔”口叼它的猎物,一甩头,就把鳞光闪闪的大鱼抛到河滩上,让小熊“约克”品尝这营养丰富的美味。于是,“约克”也学着捕鱼,只是远远不及“卡尔”的熟练。有时“约克”也会尝尝新鲜,摘点野果野食,品一品味道。不巧,它误食了色彩鲜艳的有毒蘑菇,昏昏迷迷睡了过去。猎人们绝不会错失这种机会,这得而复失的大熊使他们焦灼不安,更何况“卡尔”为报这一枪之仇,把他们心爱的坐骑也咬死了。为了猎获大熊,他们又从远方调来了一些猎犬,其中有一只黄卷毛狗“迪丝”,是他们最喜欢的,它聪明伶俐,又会媚人。
机敏的猎犬凭它们的嗅觉,很容易就找到了“卡尔”和“约克”,它们狂吠着朝自己的目标扑去。猎人们循着它们的声音,跟踪而去。“卡尔”和“约克”朝山顶上逃遁,那里有可以隐蔽的地方,还有他们御敌最佳的地形和天然武器——岩石。猎犬们接近了“卡尔”和“约克”,战斗开始了。熊推动着岩石,连珠炮般地向坡下滚去,一些躲避不及的猎犬,被岩石击中。“卡尔”和“约克”一面还击一面向高处撤退。气喘嘘嘘的“约克”终于落到了后面,因为它无法爬越更陡峭的山岩。
“约克”暂时隐蔽在小岩洞里,它看见猎人们从不远处走过,它也看到“卡尔”和猎犬群的嘶咬搏杀,“卡尔”用利齿咬住对手,猛一甩头就把敌手抛向深谷。猎人们开枪了。但在贴身搏斗中往往只能打中自己的猎犬——因为猎犬毕竟为数众多。“卡尔”终于逃脱了。沮丧的猎人朝回路走,阵亡的心爱的猎犬和它们的滴滴鲜血令他们痛心。特别是奄奄一息的“迪丝”,为了让它少受痛苦的煎熬,猎人们只能用枪结束它的生命。这的确也是出于无奈。不过,作为痛苦换来的收获,猎人们发现了“约克”,并毫不费力地抓住了这只毫无抵抗力的小熊。
“约克”的脖颈上被拴上绳索,失去了自由。猎人们围在篝火旁,准备着下一次狩猎的枪枝弹药。就在不远的黑暗处,大熊“卡尔”在窥视着,它在寻找机会营救“约克”。只要天一放亮,它就必须隐蔽到猎手无法发现的地方。拴着绳索的小熊经常把营棚闹得一片混乱,它和猎狗以及猎人的马匹时有冲突,而且把食物罐头抛散在地,把猎人们的被子撕开,让棉絮随风飘飞。不过猎人们并不生气,因为“约克”那孩子气的玩闹给这充满阴森杀气的团体带来了欢乐。猎人们爱上了“约克”,还开了罐装牛奶喂养它。
孤独的“卡尔”并没有放弃营救“约克”的努力。有一天,猎人们分散活动,比尔来到小溪边,汤姆则携枪上了山。“卡尔”悄悄地跟踪着汤姆,寻找着报复的机会。这个时刻终于到来了。当汤姆拿着水壶到悬崖边上装泉水时,“卡尔”的黑影接近了他。待到汤姆发现时,一切退路都没有了,他的猎枪距他至少30米以上,而且“卡尔”正挡着他这唯一能生存的退路。求生的本能使他抓起了身旁的石头……“卡尔”咆哮着贴近他,此刻它几乎已能把汤姆完全吞没。“卡尔”威严地逼视着,使他意识到一切反抗都无济于事。他的手松开了,石头滚下悬崖……
汤姆跪在地上嗫嚅着哀求:“求求你,别杀害我……”“卡尔”听不懂他的话,但它明白,这是为他昨日的罪行在忏悔。“卡尔”战胜了汤姆,也丝毫不去伤害他,它离开了这悬崖。看着“卡尔”的方向,汤姆惊魂未定,他奔向自己的武器,推上了子弹。就在他举枪瞄准“卡尔”后背的时刻,他迟疑了……
他把枪口转向天空,鸣枪驱赶“卡尔”,因为猎人们即将到来。汤姆放走了“卡尔”,这件事对猎手们无疑是巨大的震动。他们决定离开这块野兽生存的乐土,返回自己故乡。离开营地的时候,汤姆解下了“约克”脖颈上的皮扣环。他深情地说:“小家伙,祝你好运……”
猎手的马队行进在归途上。有人想问汤姆为什么将“约克”放生?汤姆说:“人人都有秘密。”悬崖山泉旁发生的一切,只有汤姆和“卡尔”知道。这“秘密”将永远保留在他们心中。小熊“约克”追随着这个队伍,恋恋不舍,汤姆只得骑着马将他驱赶回山野。队伍朝山下走去,“约克”登上高坡,它立起身体挥动双臂向人们告别。现在它要回归大自然去。
大自然并非总是富有诗意。孤独的“约克”此刻要面临更为残酷的动物生存竞争。一头凶恶的美洲狮发现了“约克”,它穷追不舍,“约克”慌乱中从悬崖上连同它栖身的枯树跌入湍急的河流,它抓住树干,好不容易才飘到岸边,然而狡猾的美洲狮早已在那里恭候。于是,又开始了一场生死搏斗,小熊头部多处被抓伤,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卡尔”赶到,救出了可怜的“约克”。
以同样的温存,“卡尔”舐净了小熊身上的血迹。雪花飘起来了,大熊和小熊回到自己的洞穴,去享受此刻对它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冬眠。洞外一片严寒,洞内却充满了温馨。“约克”偎依在大熊身旁,平静地进入梦乡……
第3页 写作背景
《熊》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194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熊》的情节内容非常简单,仅仅是讲述一个名叫艾萨克·麦卡斯林的男孩在长辈的指导下捕猎一只体型庞大的熊“老班”的前前后后。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在小说《熊》中,福克纳运用新颖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隐喻表达,不仅为提供了新奇独特的审美体验,而且生动地展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表现了福克纳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同时在当时对美国精神生态的警示意义。
《熊》文章象征、意识流气息浓重,是美国文学界公认的一部佳作,被誉为“解读福克纳全部小说乃至美国南方文学的钥匙”。评论家丹尼尔·霍夫曼认为《熊》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地位可以和《水手比利·巴德》在梅尔维尔作品中的地位以及《老人与海》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媲美。
人物介绍
艾萨克:在小说中,艾萨克大多数情况下被称为“那孩子”。初到森林,他是个幼稚无知的毛孩儿,荒野、森林对他来说是神秘、充满诱惑的。山姆带他来到森林,艾萨克就这样进入了熟悉真正的荒野生活的见习阶段,正式加入了猎熊的行列。在没有任何人陪同下他独自一人前往森林,走的时候,“他只带了一只指南针和一根打蛇的棍子”,“他没有带枪,这是出于自愿的一种舍弃。”这其实是一种成长,艾萨克的意识潜在地起着变化,因为它有悖于常规的猎熊方式。
山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这些人从不同的方面丰富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并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山姆除了教会艾萨克如何在林中辨别方向,听辨动物发出的声响,如何捕猎外,更为重要的是山姆帮助艾萨克体会到了许多自然的法则和美德,影响了他世界观的形成。小说中强调艾萨克是在“太阳”的指导下回到营地,完成他英雄的入门仪式。太阳即父亲原型,这就使我们立刻联想到山姆这一父亲的典型。
熊:北美古印第安民族一直把熊看做是一种繁衍生息的图腾崇拜物和创造力的象征。老熊不仅是原始荒原的象征,还是一只活着的图腾,受到猎人们的崇拜和爱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猎人们的狩猎是“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向这顽强的、不死的老熊表示敬意的庄严仪式”。猎人们不愿猎杀老熊,“这并不是因为它杀不死,而是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他们还真的不希望自己能杀死它。”在老熊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勇敢、顽强、坚韧、自豪、怜悯和恪守自然法则令艾萨克敬佩和深爱。艾萨克真正地了解了森林,他在大自然中学到许多关于人与人生的道理,觉悟到人应具有正义、博爱、荣誉感等品性。
第4页 读者评论
南方在美国的地理版图上是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带;在美国的社会文化版图上,南方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群落。南方的历史是经过蓄奴制、南北战争和北方工业入侵的灾难深重的历史。人的历史是世代累积的,个人和家族的命运被这块受了诅咒的土地所控制。
生活在这个空间的南方人,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现在和过去常常并置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南方青少年不得不在这沉重的历史包袱所形成的一种压抑、衰落、罪恶和恐怖的氛围中艰难地成长,但在他们的一生中,总有那一刹那能洞见自己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然而,北方工业文明还是渗透到了整个南方,人类文明程度提高了,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无情的破坏,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人们的心理发生了扭曲,人的自然属性丧失殆尽。显然,作者同时也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必定走向成熟、文明和理性,但与原初阶段相比也注定要显露出种种弊端;社会和个人一样,在成长过程中失去的未必全无价值,而得到的也未必都具有意义。
福克纳似乎在通过大熊的名字“老班”向我们暗示大熊的警钟意义。福克纳的《熊》的创作基于成年礼仪,但又超越了这一范式,从而大大升华了作品的主题意蕴。它既满足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原型模式的阅读期待,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又将作品引申为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类自身未来的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讲,荒野之所以如此壮观,如此美丽诱人,完全是因为那里有森林、野草和花朵,那里有各种动物,那里有“老班”,这样荒野才成了荒野。他们害怕荒野,屏弱瘦小的人类对这古老的蛮荒生活又怕又恨,他们愤怒围上去对着森林又砍又刨,活像对着打磕睡的大象的脚躁刺刺戳戳的小矮人。这里可以看到福克纳对侵蚀掠夺自然,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嘲讽。
第5页 名言佳句
1、那只熊在被点点阳光照破的朦胧之中望着他,他不动地坐在那木头上,也望着那熊。然后那熊走动了,它不出声,也不匆忙。它穿过那块空白地,一刹那走进了那十分闪眼的阳光之下;它走到空白地那一边时,又停了下来,扭转头从一只肩上看着他,足足有他屏着气呼吸了三下的时间。于是那熊走开了,它并没有走进树林或隐没在树林里,它就是消失了,回到了荒野……
2、这里只有老熊,凶暴而冷酷,它不止要活下去,而且要保持它那强烈的对自己享有自由的自豪,自豪到眼看自由自主受到威胁也不害怕,甚至也不惊慌;不,不止那样,它有时甚至像有意把自己的自由自主置于危险的境地,为的是品尝它们的滋味,为的是提醒自己苍劲的筋骨能够保持灵活敏捷,并且以此来保护自己。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