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

树木传奇·美丽中国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推荐词

在南方,远远看见一抹青翠,那便是竹林了。祖祖辈辈,长年累月,竹乡山民爱竹、种竹、护竹、用竹,其衣、食、住、行等,皆赖之于竹。当下,利用竹林、开发竹材,已初步形成包括竹制品、竹工艺品、竹食品、竹板材、竹炭产品、竹乡旅游的竹产业链,为竹乡打开一条脱贫致富之路。猗猗绿竹,又是人们重要审美对象和艺术载体,竹编竹雕、竹亭竹舍、竹扇竹帘、竹诗竹画、竹字竹简、丝竹管弦,构成独具特色的中华竹文化,为我国的诗词、歌赋、绘画、园林、工艺、饮食、音乐、风俗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中华文明就是“竹子文明”。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2)

节节高 黄海摄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哪种植物像竹子一样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中国人喜竹、种竹、奉竹,被誉为“竹子王国”“竹子文明的国度”。苏轼还曾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诗句。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3)

武夷大竹岚 黄海 摄

竹之用品

竹制日常用品涵盖竹床、竹椅、竹席、竹帘、竹篮、竹筷、竹碗、竹扫把、竹扁担,闽西北老人冬天取暖的竹火笼,山民穿梭山间的竹背篓,日常用品用具几乎无所不包。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4)

福建永春篾香产业 黄海 摄

筷子是先人发明的进食用具,尤以竹筷最为廉价、环保、适用,两根竹筷之间无任何机械联系,但通过手指操作,默契和谐。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如此简单的两根木头,却精妙绝伦地运用物理学上杠杆原理”。现代科学证明,长期使用筷子,可使手指灵活,头脑聪明。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5)

琳琅满目的竹制品 黄海摄

竹纸伞是父辈出门必备雨具。伞骨用深山老竹制作,伞面选用特级棉纸,然后涂上桐油,故又称油纸伞。伞架为人字形,寓意多子多福。伞形为圆形,寓意团团圆圆。“白蛇传”中许仙在西湖断桥以红伞为媒,结下千古奇缘,古镇上雨巷中,丁香般姑娘撑着的,也是一把竹纸伞。

在能工巧匠手里,普通竹子还能变幻出竹编、竹雕、竹根雕、竹刻、竹帘画、竹风筝、竹扇、竹花灯等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6)

竹自行车 黄海 摄

竹编是竹篾编织的工艺品,从日用品发展创新名人字画、人物山水、动物鸟兽。嵊县竹编《山鹰》走进美国白宫,受到美国总统好评。大型竹编《龙舟》,把矫健威武的龙和九层典雅的楼阁编织浑然一体,堪称神品。青神竹编薄如蝉翼的竹篾编成《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多次获国内国际金奖。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7)

现代竹家具 黄海摄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8)

竹茶具--黄海 摄

竹刻由竹简演化而来,有竹筒雕、竹片雕、竹根雕、竹刻楹联等。朱松邻的竹刻“海棠花笔筒”和“松鹤笔筒”,劲拔挺秀,有统传文人的笔墨气韵,又有古朴苍劲的金石风格,作品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竹根结构独特,形似头像,经竹刻家妙手回春,一尊尊佛像、仙翁、隐者、道士、僧人简古雅致,趣味盎然。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9)

竹刻艺术 黄海 摄

梁平的竹帘画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艺人们将竹片划成发丝,编织轿帘、灯帘、堂帘,品种有通景屏、单条、斗方、屏风、帐檐、对联等百余种。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悬挂的大型无画素竹帘,即产自梁平。

竹之美食

所谓山珍,正指竹笋。《诗经》中说“加豆之实,笋菹鱼醢”,说明周代已开始食用竹笋了。南方盛产毛竹,竹笋更是百姓家常菜谱,除毛竹笋外,尚有花壳笋、黄笋、方笋、苦笋等,制成笋干有白明笋、黑烟笋、玉兰片、金丝条等。

笋一般炒食,称清炒笋片,与香菇合炒,称炒双冬。最有特色是将冬笋切成丝,文火者熟,再用油锅炒,加芡起锅上盘,鲜滑脆甜,百食不厌。若有兴味,清明前后与一二朋友,在竹林深处,烧一锅热水,寻刚出之笋,破壳切块下锅现煮,以清泉为酒,以竹筒为杯,围而食之,正应了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真韵。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0)

竹笋丰收 黄海 摄

除竹笋外,还有竹荪、竹虫、竹沥、竹茹、竹黄、竹实,皆可食用。竹荪被誉为竹女,“白衣公主”,常现身国宴,有山珍之王美誉。竹食衍生品有竹筒饭、竹叶糕、竹筒肉、竹筒酒、竹筒茶、全竹席、绿竹饮料、竹炭食品等。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1)

竹荪 邱嘉瑞 摄

竹之乐器

竹子中空带节,是很好的发音材料,周代时乐器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史称八音,竹音是其中之一。晋代以“丝竹”为音乐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艺人称“竹人”。丝即弦,竹即管,丝竹管弦多代表音乐,乐队。

竹制吹奏乐器有笛、箫、笙、竽、茄管,拉弦乐器有京胡、二胡,打击乐器有竹板、竹板琴、竹鼓等。

笛子在民间音乐中运用普遍,是戏曲、说唱、民间器乐合奏主要乐器,羌笛流行在四川阿坝羌族地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岺参的“中军置酒饮客归,胡琴琵琶与羌笛”,笛声仿佛依然清脆高亢,回响在辽远的西北边塞。

竹板多用于曲艺说唱,演唱前的开头板儿和演唱中的小过门儿,各种花点的击节伴唱,能制造气口,烘托气氛,衔接唱词。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2)

竹之歌 黄海 摄

竹之诗画

竹子的秀雅清淡之美和“本固”“性直”“心空”“节贞”之品格,深受历代诗人推崇,并以竹自况,以竹明志,直抒胸中块垒。在歌咏树木诗章中,以咏竹诗为最多,《绿竹神气》一书收集历代咏竹诗文万余首,为咏梅咏松等所不能比拟的。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3)

清风竹影 黄海 摄

在咏竹诗中,有描述新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有表达虚心“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有颂扬气节“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邓拓),有礼赞坚韧“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有表示友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有直抒胸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有显示超逸“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挢)。方志敏烈士以竹为题写下“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竹之高风亮节,潜移默化深刻影响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精神风貌。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4)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黄海 摄

竹既激发诗人灵感,亦成为画家表达对象。苏东坡《枯木竹石图》笔墨雄健,墨气深厚,郑板挢一生爱竹咏竹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禅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笔下的竹,诗、书、画三绝,是中华艺术瑰宝。

竹之园林

猗猗绿竹、玉立亭亭,深受造园家青睐,著名美学家陈从周把竹、芭蕉、书法推为江南园林三宝。南方盛产竹子,利用竹材建造竹宫、竹亭、竹轩、竹廊、竹篱等竹建筑。种植竹子,或孤植片植,或行植丛植,以求疏密有致,高低错落。表现手法或“移竹当窗”“结茅竹里”,或“曲径通幽”“竹坞寻幽”,或在粉墙前植一丛或两丛小竹,立石笋数片,呈现一幅竹石小品,或与漏窗门洞构成景框,展示一帧清淡墨竹图。今天,人们从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顺德清暉园、成都锦城公园,仍可从中读出竹园林的经典。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5)

毛竹绿韵 黄海 摄

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突破一角一景、一园一境,而转向竹种园、竹子公园、竹类观赏胜地,转向郊外竹海和竹海森林公园,欣赏大面积竹林的大气磅礡。美不单存在于人工的精致小巧,更在于大自然本身的粗犷大气。蜀南竹海、安吉竹海、莫干山竹海、井冈山竹海、九华山竹海和赤水、武夷山、咸宁、桃江等竹海森林公园已成为旅游的热点,游人如织。面对竹海,看碧波荡漾,听竹涛呼啸,闻竹香沉沉,岂不壮哉美哉!

竹之游艺

民间游艺活动中,如爬竿、打秋千、抖空竹、放风筝、骑竹马、竹马灯、竹马戏、游大龙、挑幡、竹竿舞、吞竹等,桩桩件件,与竹相关。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6)

竹乡欢歌 永安市林业局供图

空竹原由民间鞭旋陀螺演化为不落地旋转的弄斗,叫“空竹”。在城市的公园广场,抖空竹很是流行,动作不断创新,难度不断提高,令人耳目一新。结合杂技、舞蹈、音乐等元素,推出的《俏花旦》,登上春晚舞台,空竹被玩到极致。

竹竿舞又称打柴舞,在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十分盛行。舞时在平地上平行放置两根竹竿作垫架,其上横放4-5对竹竿作跳杠,伴随一定节奏,舞者在垫架上躲避竹竿开合击打的同时,跳出优美的舞蹈动作,当舞者巧妙躲过横放的竹竿,拍击竹竿的人会齐呼,“嘿,阿嘿!”气氛欢快热烈。

挑幡是选用一根十米长的粗壮结实毛竹竿,毛竹竿加工后装饰彩灯、宝塔、铜铃、宝幡以及宝幡上绣褒颂之词。在热烈的锣鼓声中,表演者时而把幡竿扛肩,时而脚踢,时而头顶,时而牙咬,甚至用鼻托住幡竿,动作惊险,惊心动魄。1996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赞誉福建建瓯挑幡为“天下第一,绝无仅有”的绝技,1998年建瓯挑幡正式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列入《基尼斯大全》。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瓯挑竹幡

作者:苏祖荣

树木档案:

竹类植物简称竹,俗称竹子,全世界有100属1200多种,毛竹、淡竹、茶秆竹、麻竹、粉单竹、青皮竹、撑篙竹、佛肚竹皆属禾本科竹亚科竹属。严格意义上竹类不属树木范畴,竹似木非木,似草非草,介于草木之间。竹类分布广,面积大,生长快,成材早,一株毛竹从出笋到成材只需两个月,4-6年即可采伐利用,是可再生资源,有“第二森林”美称。积极开发竹林和竹材深度加工,发展竹产业及竹文化产业,系及山区经济和社会稳定,是民生大计,振兴乡村的重要方略。

作者简介:

苏祖荣,林业高级工程师,福建省林职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森林文化研究,著有《森林美学概论》《森林文化学简论》《森林哲学散论》,主编《森林文化研究》《森林与文化》《林业谚语浅释》《竹乡旅游资源开发》,参与撰写《生态文明学》《森林与人类》《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福建树木文化》《现代文明经济研究》等,在国内相关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8)

《中国绿色时报》2019年4月4日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19)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20)

树木传奇向您约稿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

从3月12日植树节开始,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林学会、亚太森林组织联合启动“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公益传播活动,向树致敬,感恩那些赐福中国的树木。

每一种树木,都是一本活的史书、一部美的传奇。古往今来,在中国人的生存繁衍、民俗风情、社会经济、民族性格乃至文明演进、国家发展中,树木的影响总是无处不在。

“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公益传播活动,通过专家、媒体与公众互动,从生态、经济、社会、历史、审美、人文等方面,揭示一种或一类树木的独特价值,及其对中国和中国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向公众传播树木知识,弘扬森林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绿色时报》特开辟《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大型专题栏目,全年面向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科普作者和热心公众特约征稿,并将适时推出“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公众排行榜网络投票活动,结集出版面向公众的树木科学与森林文化读本。

同时,为用影像记录树木之美,传播树木科学与森林文化,揭示树木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林学会、亚太森林组织从3月21日国际森林日起,推出“树木传奇·美丽中国”全国摄影大赛,作为“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公益传播系列活动之一,现面向全国广大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有奖征集优秀摄影作品。

现邀请摄影爱好者和树木爱好者们用镜头发现四季树木的自然形态之美,用影像记录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与传奇杰作。无论专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人人都可报名参赛,只要你所聚焦的树木有颜值担当,深受国民喜爱,所拍摄的图片角度特别,精美抢眼。相机、手机、航拍器摄影作品均可。

了解“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公益传播系列活动,可关注“生态话题”微信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也可致电编辑部咨询,电话:010-84238477、84238571。

树木传奇专题栏目投稿邮箱:smcqmlzg@126.com

树木传奇摄影大赛投稿邮箱:smcqsyds@126.com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21)

树木传奇·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

古人竹子的特征(竹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22)

↓点击标题 别有洞天↓

银杏,穿越时间的永恒

黄帝手植柏:民族根华夏魂

国之瑰宝 降香黄檀

白桦,穿越冰川期的白衣少年

金叶榆,中国的“金枝玉叶”

中国鸽子树,绿色的和平使者

毛白杨,质朴伟岸的生命

香樟树,东方佳木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