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梅的滋味,生活的智慧

文/余闻道

记得以前读过杨万里的一首七绝: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云浮藏在小巷的美食(风味云浮新兴话梅)(1)

诗中所呈现出的闲适自在,恬淡疏懒,最令我羡慕,也是那时候渐渐地便喜欢上了话梅,少小所知的话梅品类并不多,也不喜欢别的,只喜欢酸酸咸咸的那种,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咸味浸透了舌尖,那种滋味真是不敢或忘,却不讨厌,反而万分快乐,毕竟一个孩童,在这样懵懂的日子里,除去早晚上学,下田务农,上山拾柴,唯一能够称得上快活的,便是掏鸟爬树,捕鱼捞虾了,寻常日子哪里有什么零嘴可以吃?这第一次吃的话梅,也是拨了木薯卖了几块钱,母亲特意给我买了一小包几毛钱的话梅满我口舌之欲罢了,这来之不易的滋味,怎会嫌弃?

云浮藏在小巷的美食(风味云浮新兴话梅)(2)

话梅,怎么说呢?在我第一次尝过它的味道之后,从本来的期盼,变成到现在的回味无穷,从小时候的痴迷,到如今纯粹的情怀,都似乎能够让我在每一次品味的时候有着难以言状的快乐。早些时候朋友从福建给我带了几罐现在炮制的话梅,说是当地的特产,要我尝尝,可是怎么也吃不出话梅本来该有的滋味,它没有了梅子特有的酸,只有一股从梅核里透出的工业味道,这不是我要的话梅。

这不禁让我遥想古时候制作话梅的情景,那时候,由于工艺技术不精,所以话梅的制作颇为繁复,首先梅果从树上采下来洗净后,放在大缸里用盐水泡浸月余,取出晒干;晒干后再用清水漂洗,再晒干;然后用糖料泡腌,再晒干……如此多次反复,可谓是“十蒸九晒,数月一梅”,最后才成为肉厚干脆、甜酸适度的话梅,工艺技术的局限,自然就无法生产更多滋味的话梅了,可是这却能使梅子之味不失,健康而真挚。直到后来出外读书,便在这酸咸滋味之外,发现了还有许多的梅子制品,像什么九制话梅,情人梅,牛奶梅,桂花梅等等……这时候的技术工艺都已发达起来,在制作话梅时,自然就要开发多种滋味的品类了,就像我这朋友带回来的工业炮制的话梅一样。

云浮藏在小巷的美食(风味云浮新兴话梅)(3)

我回赠了朋友一罐家乡特有的话梅,想着让他尝尝这原始的味道。在云浮,新兴县出品的话梅品类多,味道多,可我也只独爱一种,酸咸相间,妙在舌尖。虽这包装不十分精美,但它返璞归真,这简易的包装里包裹着的,是一种滋味,一种跨越无数个风流王朝而来的味道,无论是三岁小孩,还是七十老翁,只要吃过它,无一不喜欢上它。它的滋味就像我们的生活,酸甜相间,酸咸不一,如同大大小小的困境和问题,一种微妙的幸福感,一种淡淡的酸楚感,就如同在这舌尖上将人的生活的真谛讲述出来,不,是可以更直观地让你品味得到。

按起源来说,在中国,这话梅的历史也算悠久了。“望梅止渴”的典故也为话梅赋予了一些传奇色彩,由此便可知梅子制品在民间或者贵族圈子里是久已有之的了,不然何以“望梅”便知可以“止渴”呢?若未曾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也就不会有这样一个故事了。继而到后来,说书人出现了,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话梅开始流行在说书先生的圈子里,成了潮流,用话梅代替喝水,口里含着一小块,酸甜咸的滋味在舌尖萦绕,使唾液得以分泌,解了渴,润了喉,便又可以继续说故事了,简单方便,也不会耽误赚钱,这自然深受说书人的青睐。

云浮藏在小巷的美食(风味云浮新兴话梅)(4)

正如我出生的城市——云浮,据说从明代开始,便已种植青梅树,对于一个万分喜爱梅子制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宝库。颇为遗憾的是其种植地——新兴县,与我所在乡镇甚远,并未能吃上古人所谓“软齿牙”的原生梅果。在新兴,话梅是整个广东颇为著名的一道特产。虽然县内很多山区乡镇都有种植梅树,但要说到真正好的梅果产出,还是要以其中共成镇为最。

按老一辈的人传下的故事,汉家儿郎是很少种植这些梅树的,我估计他们是要去读书做八股。那谁来种呢?是瑶族人民。自明代开始瑶族人民在此地居住时,方才真正开始种植起来,形成种植产业。那时候的人最欢喜的便是又大又多的作物,鸡要养肥,猪要养肥,果树结的果个头也要大,数量也要多,所以当时的火梅,大肉梅是最受欢迎的。这类品种果肉丰厚,果核小,而且营养丰富,口感爽脆,制作出来的话梅,酸甜相间,入口香郁,生津止渴,是制作话梅的上品。每到夏天,我最期盼的,便是母亲以这种话梅用大壶烧一大壶的开水泡着喝,每次上山归家,务农荷锄之后,都会倒上一碗,灌到嘴里,霎时其中酸甜滋味直接作用在渴得冒烟的嗓子上,浑身舒坦。

云浮藏在小巷的美食(风味云浮新兴话梅)(5)

梅子益人,话梅虽经炮制,但其功用营养也都还保留着,纵然有些流失,却也用滋味补上了。而且直到现在,黄姚镇有些地方还有着用梅果治病去痛的习俗,头痛时把梅干肉敷在肚脐眼上;还把青梅汁煮熟后装入瓶中,一旦肚痛,用筷子蘸点尝尝,就会止痛。有人还用白酒浸泡青梅,密封一个月以后,便成了香醇味美的青梅酒。平时常饮一点青梅酒,可治疗风湿筋骨痛、扭挫伤和腰肌劳损。当然这些也算是流传的风俗,到底有无效用,我也不得而知,不过于此也能知道话梅对人来说,并非恶食。且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上有一些记载,或者也能成为梅果治病去痛的佐证,书中记述:“梅,血分之果,健胃、敛肺、温脾、止血涌痰、消肿解毒、生津止渴、治久嗽泻痢……”

由此也能够得知,吃这梅果制成的话梅,只要不是用错了材料,或者碰上黑心作坊制作出来的,倒也不妨品尝一二,如若能在这口腹之欲外悟道一丝哲理,也就不枉这“十蒸九晒”之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