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魏晋名士。他们真的很不一般,完全颠覆了“读书人”的惯有形象。“竹林七贤”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这七人之外的魏晋名士们,也都不普通。

他们喝喝酒弹弹琴,闲来邀约一群好友游山玩水,兴之所致便迎天长啸,吓得林中鸟雀四散飞逃。放浪形骸,我行我素,从不把世俗的礼法规矩放在眼里。

魏晋名士普遍特点 魏晋名士们的飘逸旷达和癫狂放浪(1)

当然啦,他们的生活中还有一样重要的东西:五石散

第一个服食五石散的人是美男子何晏,鲁迅先生称他为“吃药的祖师”。他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父亲死后曹操纳了他的母亲尹氏为妾,看他聪明伶俐,对他很是宠爱,还把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他。

何晏服五石散本来是为了治病,可慢慢发现五石散吃多了皮肤变得更为白皙润泽,便断不了了。他白到什么程度呢?魏明帝曹睿怀疑他在脸上傅粉,故意赐他热汤面,让他当着自己的面吃。

他越吃越热,不断用衣袖擦汗,并没有粉被擦下来,皮肤反而更加白里透红与众不同了。曹睿这才相信他是天生的——其实还有五石散的功劳。

魏晋名士普遍特点 魏晋名士们的飘逸旷达和癫狂放浪(2)

古人向来以白为美,魏晋又是一个疯狂追求容貌的时代,见此方这么有效,也都跟着吃起来。

大家无聊的时候就服一点,服完后浑身燥热心情飘荡,衣服一脱就出去果奔了,如果是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大家奔起来就更有劲儿了。这还有个专业的名词叫“行散”,如此才能更好的发挥药性。

画面太美,我不敢想像。

但五石散的毒性比药性更大,多服或者行散不正确都是要人命的,药王孙思邈交待他的徒子徒孙们:“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其实名士们也不是不知道五石散有毒,但为了更美,中毒就中毒吧。他们对美的狂热,并不下于现在的女士们。

魏晋名士普遍特点 魏晋名士们的飘逸旷达和癫狂放浪(3)

说到魏晋名士,便离不开一个词:清谈

所谓清谈是指反复辩论一些哲学、玄学的问题,多来源于老庄学说。类似于古代版的哲学辩论会。何为“清”?不谈实事,不谈俗事,不谈正在发生的国事。

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谈论时举的例子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

清谈时主客分为两方,一方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通过对话进行“问难”,其他围观群众各自站队发表意见,称为“谈助”。如果一方说服了另一方,大家握手言和,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没事,有空还可以再来一场,称为“二番”或“三番”。

因为话题太空,所以谈着谈着很可能离题万里,这不要紧;有时候大家各说各的,这也不要紧;有时候一方理解不了另一方的意思,这就很要紧了,说明你还没资格和我清谈,拜拜!

竹林七贤、何晏、王家子弟、谢家子弟等等,都是清谈的大家。可以这么说,不懂清谈,就不配被称为名士。

魏晋名士普遍特点 魏晋名士们的飘逸旷达和癫狂放浪(4)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清淡是件很没有实用价值的事情,又飘又空,既不关乎民生国计,也于个人实际生活无益。净是些云里雾里的东西,不当吃不当穿,好多观点还无法去证实。

但正因清谈脱离了现实,反而在思想上走得最远。比如他们所探讨的“有、无、虚、实”的问题,在当下以及未来都是个存在而无法证实的哲学命题。

而他们所倡导的“顺应自然,合乎人性”的理念,在现在也极有意义。

清谈的开山鼻祖,据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考据,是一个叫郭泰的名士。他口若悬河,很擅长演讲,讲的又都是些玄而又玄的东西,抽象空泛,令人摸不着头脑,又觉得好有道理。

东汉晚期,宦官当权朝政黑暗,士大夫们与之针锋相对,然后被宦官们疯狂打击报复,很多人都被杀了,这就是史上很有名的“党锢之祸”,但郭泰是个例外。

因为他说的东西都太玄了,宦官们听都听不懂,更抓不到实际的把柄。

由此可知,清谈一开始只是东汉末年名士们避祸的方式,而魏晋名士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一门必修的学问。

魏晋名士普遍特点 魏晋名士们的飘逸旷达和癫狂放浪(5)

据说五石散不但能让名士们变得更白,还能刺激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在清谈时才思敏捷,话如泉涌。所以服点五石散、再来一场清谈、然后街头果奔,就成为了名士风尚,是魏晋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他们大雅,他们也大俗。他们如果不是这般模样,史书未免太过于死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