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李尚程 杨芹)在悠悠流淌的古黄河畔、在闻名全国的杨树之乡宿迁市泗阳县,有一个社区叫杨集。杨集社区,是它的本名,其实,它还有很多其他“名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村”……一个社区缘何有这么多称号?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临河镇杨集社区寻找答案。
“爷爷,奶奶,快看!这里有大鸟!”8月的风吹进杨集社区的湿地公园,一阵童声惊起一滩白鹭,飞过碧绿的芦苇荡,一起飞扬的,还有他们欢乐的笑声。
古井、柳亭、石径……走在这片湿地公园里,脚下,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延伸到视野的尽头;近处,草木繁生,嫩黄的、粉红的、乳白的花儿,在枝头摇曳;远处,一汪汪碧水相连,风吹皱了河面,泛着涟漪。湿地公园周边的百亩葵花田里,一棵棵向日葵,向阳而生,金黄摇曳。
“这里水资源和林木资源特别丰富,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荒地造林,对绿化林进行生态修复。目前,社区绿化履盖率达65%。”杨集社区党支部书记黄卫国说,生态底色,不仅让群众住得舒心,还带来了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绿色板材、生态水产、特色农业……在杨集社区,几十家木材加工企业,充分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板材产业,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对周围临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强的辐射作用。
走过一条布满绿荫的水泥路,记者来到了杨集社区一栋标准化厂房门口。据黄卫国介绍,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援建了两栋标准化厂房,共7000多平方米,这是其中一处,仅这两个厂房每年就能为杨集社区带来3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
“每天我们能生产8000多张静音片,发往浙江,主要用在地板上,起到降噪的效果,非常环保。”厂区内,工作人员田玉飞正在清点当天的生产数量,在他身后,工人们各司其职。据介绍,这些工人都来自杨集社区和周边。
走出厂房,走在这片工业集中区,记者看到,虽然厂房不一样,产业不一样,但却给这里的群众带来了一样的感受,那就是满足和幸福。
产业旺了,杨集富了,群众乐了。据了解,目前,辖962户、4310人的杨集社区,所有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2.62万元,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200多万元。
这里也是泗阳县回族同胞主要聚居地,回民约占社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杨集社区按照“村在水中、屋在林中、回汉相融”的发展理念,推动社区融合发展,让“特色村寨”名副其实。
杨集大舞台、小村说事角、法治长廊、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暮色时分,走在杨集社区“别墅群”,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瓜果飘香;一道道绚丽的风景,将300余栋美丽的小洋楼相连;白色的墙体上,精美的手绘图画,“诉说”着时代的文明。走在这里,你能充分地感受到什么是生态立村、旅游富民、文明育人。
据了解,杨集社区已经连续多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等评选活动,村民朱士领、张正亚当选“中国好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农民图书室、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一系列活动,助力杨集社区生产、生活、生态迈向协调统一。
“回汉相融,是我们一直秉持的发展理念之一。”黄卫国说,为突出杨集“民族村”的回族风情,他们曾聘请省级设计院专家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了回族文化展示馆、杨集民族小学、民族大舞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如今,感受民俗、体验民居、赏水光湖秀,已经成为杨集的新名片。
“夏日精美路线,山西5日游,喜欢的一起出发!”采访中,黄卫国的手机来了一条短信,他打开了“泗阳长三角国旅VIP客户群”,他又把屏幕向下滑动,记者看到,还有好几个旅游群。这些群里,有很多都是杨集人。因此,杨集社区还被赋予了一个名号:被旅行社“盯上”的“村”。原来,早在2011年,老支书杨礼传就带着杨集人走出家门,去看祖国的大美河山。时至今日,杨集人一直保持着出门旅游的习惯。台湾、香港、北京、大连……处处都有杨集人的身影。
在杨集社区展馆内,记者看到,杨集人用拼搏还赢得了100多个荣誉称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而对于杨集人来说,所有的荣誉都融在了“生态村”“民族村”“幸福村”里,这就是杨集人的小康生活,这就是他们的奋斗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