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金锁记经典语录(张爱玲金锁记黄金)(1)

文丨卿心君悦

《金锁记》是张爱玲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夏至清先生赞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作品以出身卑微的曹七巧嫁入高门大户的姜家后的婚后生活状态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女人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张爱玲的金锁记经典语录(张爱玲金锁记黄金)(2)

曹七巧“枷锁”下的婚姻,是封建旧习下的产物,还是家人一己私欲的牺牲品,亦或是贪婪物欲下自己选择?可能都有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这个鲜活人物,述说着一段悲惨扭曲了的人生,让人从中有所深思又有所警醒。

张爱玲的金锁记经典语录(张爱玲金锁记黄金)(3)

“原来是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这时主人公曹七巧的服侍丫头小双与三太太陪嫁丫头的对话。

张爱玲借小双之口,交代了七巧的身世背景和嫁到姜家时的情况。主人公曹七巧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后来在媒人和哥哥嫂嫂的游说下,嫁进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姜家,给姜家二爷做姨奶奶。

以七巧的出身本也只能做姨奶奶,但因为姜家二爷天生软骨病,不能下床也很难正常的生活,其他大家族的女儿是绝不愿嫁给他的,在这种情况下七巧被扶正了。可是在姜家所有人心里,包括下人,都看不起七巧的出身,这也是为什么下人之间敢背地里讨论七巧的原因。

张爱玲的金锁记经典语录(张爱玲金锁记黄金)(4)

△《金锁记》剧照

这种情况七巧知道吗?她是知道的,作品中从对七巧的内心描写、三爷新夫人的表现以及与大爷夫人之间的对话都体现了七巧在姜家的地位和为人。

可见,七巧在姜家的生活并不愉快,名门望族的繁文缛节束缚着,与丈夫二爷之间没有任何感情,对于姜家人来说,她就是照顾二爷的“下人”,而不是真正的二少奶奶。

在明知道姜家这种封建大家族门第观念深入骨髓,而且姜二爷又是这种情况,七巧为什么会会嫁进姜家?七巧爱二爷吗?并不爱,甚至还有些嫌弃,从七巧与奖家三爷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

“一个人,身子第一要紧。你瞧你二哥弄得那样儿,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个人看?”

那七巧为什么会嫁给二爷?文中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大概的原因。一是当时封建社会女子出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而七巧的婚事就是他哥哥嫂嫂一手操办的,所以她可能是没有选择,或者是不敢反抗。二是成为“人上人”欲望的驱使,姜家虽已呈落魄趋势,但依旧十分有钱,这是家里开麻油店的七巧一家人所向往和无法企及的。

婚姻本是一件充满幸福和希望的事情,而七巧的婚姻仿佛让她的人生仿佛陷入了无边的黑暗,犹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在姜家。

现代社会中面临婚姻选择时部分人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 面对婚姻爱情的选择不理智,盲目的步入婚姻。

婚姻是关乎一生幸福的大事,家人的建议可以考虑,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对婚姻与爱情的认知,彼此是否相爱,是否适合,是否满足对婚姻爱情的期待,面对婚姻爱情的选择,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或应该结婚所以结婚,这种盲目也是导致部分人婚后生活缺乏幸福感的根源。

所以婚姻爱情的选择需要理智和正确的认知就像瓦西利夫说的:“理智不可能没有感情,也就是说不可能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可能没有理智,换句话说,爱情不可能是盲目的、非理性的”,理性的面对婚姻选择是对爱情、对自己、对他人最大的负责。

  • 以物质标准来衡量婚姻是否会幸福。

婚姻是否幸福,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但单纯以物质标准来衡量却并不妥当。物质基础与生活水平有关系,但并不能完全决定这段婚姻是否幸福,其中还与深爱程度、三观是否相同、是否懂得经营以及责任、理解、包容等等有关。

七巧和家人以为嫁入豪门,生活富足就是幸福,可是幸福与否深陷其中的七巧最清楚,就像七巧在她哥哥嫂嫂来家里探望时说的话:

“我只道你这一辈子不打算上门了!你害得我好!你扔崩一走,我可走不了。你也不顾我的死活。”

姜家人的贬低和刁难,让七巧委屈又满腹牢骚,连哥哥嫂嫂的探望,也总是偷偷摸摸的不敢让人知道,姜家有东西丢失,最先被疑心总是她的家人。

这样的生活又谈何幸福,七巧的性格也在这种生活下变得刻薄“疯癫”。

出了姜家的门,她嫂子便道:

“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

  • 以婚姻为工具获取想要的物质生活。

婚姻是为了更好的延续爱情与幸福,如果把婚姻当成换取物质金钱的工具,那么结局往往很难美满,就像张爱玲另一部作品《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姑妈一样,为了物质而不顾家人反对嫁给富商做四姨太,而结局就是悲剧的一生。

现代社会中,也不乏以婚姻为赌注,来得到物质上的安逸和享受的情况存在,个人选择我们无权评判,但是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才能真的体会。

张爱玲的金锁记经典语录(张爱玲金锁记黄金)(5)

“今天是她嫁到姜家来之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这些年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这是对七巧在分家时的心理描写。

七巧的丈夫姜二爷去世以后不久,姜家老太太也离世了,姜家请来颇有名望的九老太爷主持分家事宜。这一天是七巧盼望了很久日子,她也以为这是解开她身上“黄金”枷锁的日子,却不曾想这枷锁让她越陷越深,直至失去了自我。

姜家按照平分的比例,将田地店铺等财产分给个房,由于三房的三爷之前花天酒地的花销都记在了公账上,遗产都用来抵账了。

七巧在嫁入姜家后,为二爷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分家之后的七巧带着儿女出去租房另住。这时的七巧内心已然发生了变化,她并没有因为获得了金钱而生活的更好,被她压抑着的对幸福和爱情的渴望,加倍的转化为对金钱的欲望和控制以及内心的扭曲,最终她把“利刃”劈向了他人,悲剧一次次的上演,又一次次的升级。

导致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之一:物欲满足不了心中对爱情的向往,从而产生“畸形”的爱。

七巧的丈夫二爷,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给予她爱护和温暖,内心对爱的渴望让七巧把感情寄托在姜家三爷姜季泽的身上,她在心里麻痹自己,嫁进姜家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命中注定与三爷相爱。

姜家三爷虽风流成性,但是并没有接受七巧的诱惑,在他看来:

“季泽看着她,心里也动了一动。可是那不行,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

姜三爷并没有接受七巧,这让七巧对金钱的渴望更重了,对她来说,这是用青春用一生幸福换来的。而在分家以后,姜家三爷来找过七巧,谎称也爱着七巧,是因世俗及道德底线而拒绝了她,可事实并非如此,姜季泽只是想从七巧这里捞些好处,当她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她用粗鲁的方式赶走这个“想她钱的男人”,从此她对爱情彻底绝望,金钱成了生命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

张爱玲的金锁记经典语录(张爱玲金锁记黄金)(6)

△《金锁记》剧照

我们暂且不谈姜三爷的做法是怎样的卑劣,但是七巧对三爷动情,是真的爱三爷吗?也许并不是,三爷是她可以接触到的为数不多“没病的身子”的男人,她把对正常情爱的渴望全部放在了三爷身上,希望能得到一丝慰藉,从而产生了畸形的感情。

而在现代社会中,部分婚姻里发生出轨或婚姻破裂的原因也在于此。

《傲慢与偏见》中写到:“天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爱情的婚姻”,缺少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会影响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一方或双方很难拒绝外界的诱惑,甚至渴望诱惑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从而更容易发生类似出轨问题,最终婚姻还是以破裂收场。

弗洛伊德说:“婚姻一开始,两方面就不能以身心赤诚相爱,一旦瓦解起来也就比什么都快”,婚姻的初衷是为了长久而稳定的幸福,那么没有爱情的婚姻如何长久而幸福?

张爱玲的金锁记经典语录(张爱玲金锁记黄金)(7)

“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轮到你们手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们上人的当——叫你以后提防着些,你听见了没有?”这是文中七巧对女儿长安说的话。

对爱情彻底死心得七巧,对金钱的掌控欲更深,在她心里:“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她提防着她的娘家人,提防着姜家人提防着所有人,套在她身上的“枷锁”越来越紧,她没有一丝快乐及幸福可言,只是一点点的吞噬着她的内心,渐渐也毁掉了女儿长安的幸福。

长安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却一直没有合适对象,因为在七巧心里:

“若是家境推扳一点的,七巧总疑心人家是贪她们的钱。若是那有财有势的,对方却又不十分热心,长安不过是中等姿色,她母亲出身既低,又有个不贤慧的名声,想必没有什么家教。因此高不成,低不就,一年一年耽搁了下去。”

就这样,长安的婚事一直被耽搁着,在长安二十四岁的时候患了痢疾,七巧不肯替她医治,反而劝她用鸦片烟来缓解痛苦,病愈后的长安染上了烟瘾,面对别人的劝阻,七巧以有钱供养女儿抽烟,即使嫁不出去也会照顾女儿一辈子为由拒绝。

直到长安临近三十岁的时候,在表妹长馨的撮合下遇到了中意的人童世舫,童世舫也十分喜欢长安,为此长安戒掉了烟瘾,以为终于可以拥有幸福,不曾想到幸福却被母亲亲手毁掉了。

七巧开始并没有反对长安与童世舫的接触,甚至默许了他们订婚,订婚以后在前来贺喜的姜家大太太口中得知童世舫之前为了自由恋爱曾抵死反抗过家里安排的亲事后,就开始百般阻挠长安的婚事,甚至背着长安约童世舫来家里做客,有意的告知其长安吸鸦片的事。

这时的长安还没有丧失对爱情的向往,可是七巧愈发的过分,咒骂长安不知廉耻的想要倒贴,并把事情闹的邻里皆知。最后,长安在挣扎中选择了放弃,在她心里:

“这是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

从此长安,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言谈举止与母亲七巧越来越像。

之所以描写七巧干涉女儿长安的婚事,导致长安对幸福的期待夭折,可能也是张爱玲用长安的故事来侧面表达现在的长安也许正是以前的七巧。以前的七巧与长安一样,有着对未来和幸福的美好憧憬,可是在家人的安排和主导下,她认命的选择放弃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嫁进了姜家,从此走上了一条注定了结局的“不归路”。

导致婚姻爱情悲剧的另一个原因:一味妥协

作为成年人,在面临婚姻的选择或其他事情时,父母及家人以经历为指导的建议,我们需要尊重和参考,如果是毫无理由的强加干涉,有些原则性的问题并不能一味妥协,因为最终能为结果买单的人只能是自己。

就像长安面对母亲让她吸鸦片的建议,理应予以拒绝,明知道不该这样做,却还是接受了母亲的规劝,因此染上了烟瘾。而面对母亲用非正常手段的破坏自己爱情时,长安又一次的妥协了,让原本可以美满的爱情支离破碎,最终用整个人生来承担悲剧的后果。

张爱玲的金锁记经典语录(张爱玲金锁记黄金)(8)

△《金锁记》剧照

如果当时长安勇敢的抵抗母亲的意志,如果曾经的七巧敢于拒绝家里的安排,那么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两代人的悲剧能否重新改写?

“这是个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不是他们疯了,就是她疯了。”这是文中对七巧儿媳芝寿的心理的描写。

七巧的儿子长白,整日游手好闲,经常在外面赌钱,捧女戏子,七巧并没有过多的言语责备,只是在他开始与他的三叔姜季泽留恋烟花之地时,着急的为他娶了妻,是袁家的小姐,小名芝寿。

沉浸在新婚中的芝寿并没有想到,这段婚姻不是幸福的起点,而是“噩梦”的开始。在芝寿进门的第一天,就因嘴唇略厚而受到了七巧的嘲讽,以后的生活更是在七巧的“百般折磨”与刁难下度过,在此期间七巧不仅连续几天要求儿子长白帮她整夜的装烟,不许回房间,还在邀约芝寿母亲及几个亲眷打牌时,当众数落和抱怨儿媳,甚至把长白与她说的芝寿的“秘密”,毫无顾忌的述说和渲染,最后逼得芝寿的母亲逃离般的离开。

因此,芝寿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她没有反抗,一口口的咽下了婆婆的刻薄和精神上的折磨,甚至萌发了想要自杀的念头,她在这种压抑的生活中患上了肺痨,最后带着对丈夫的埋怨,对“疯子”婆婆的怨恨,在七巧为长白娶的姨太太娟姑娘生产后不久,就去世了,而被扶正的娟姑娘,不到一年也吞生鸦片自杀了,此后长白也再不敢娶妻。

作品中的芝寿,在婆婆的折磨下,丈夫的无能与冷漠下,结束了悲惨的一生,这何尝不是张爱玲在影射七巧当初在姜家时的处境。

导致婚姻爱情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无底线的忍让。

婚姻和爱情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两个人可以通过一起努力而克服,但是有些触碰底线的问题是绝不可妥协的,譬如出轨、家暴等,无底线的容忍并不会使婚姻生活更加幸福,反而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现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独自吐下苦果,以换取表面上家庭的完整,这种忍让只会让对方更加肆无忌惮,而最终的结局又怎会如期待般的美好。

琼瑶说:“一个失败的婚姻,就是一场悲剧;结束一场悲剧,等于开始一场喜剧”,如果芝寿在面临迫害时选择及时止损离开长白,如果七巧在姜家受苦时懂得对自己负责,结束婚姻,那么她们未必不会重新获取幸福。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这是作品结尾处的描写。

七巧被“黄金”枷锁禁锢了一生,这枷锁是她亲手为自己套上的,用灵魂换来的,而她也用这枷锁毁掉了儿女的幸福。最后七巧去世了,临死前她想起了曾经在麻油店的日子,也有欢喜,也有人喜欢她,可是一切都已回不去。

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样,悲剧的人生也只有自己来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