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制度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创立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描绘的就是后宫庞大的妃嫔群体,其实这是夸张的说法,后宫妃嫔的名额只有一百多人,有些时候还不一定满额。妃和嫔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妃在地位上要高于嫔。有人说这两个称呼最大的不同就是待遇方面,包括出行乘坐的车马数量、赏赐、饮食等。
其实这些乃是身外之物,她们不过都是玩偶似的,服务于专制皇权。并不是所有妃嫔都能得到皇上的宠幸,绝大多数都是在后宫中度过了沉闷孤独的一生。
而且,在后宫还有大量可供皇帝和妃子使唤的宫女,这些宫女运气好的也能得到皇帝的临幸,所以妃嫔们还有大量的候补人员,皇上从来就不会缺妃子。如若要是有幸受到了皇帝的宠幸,也会招来嫉妒和种种忧患,从这种角度来说,妃和嫔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历史上,妃和嫔的称号是慢慢演化来的,早在秦朝时期,只有“皇太后、皇后、美人”这种顺序,魏晋时期有三夫人,曹魏首次运用“妃”来作为帝王配偶的称呼,晋武帝置九嫔,明代则是有妃无嫔,此时的位号等级没有那么严格,但是贵妃是众妃之首。
满清入关后,还没有完善的后宫制度,直到康熙时期才完善了后妃制度,排列顺序依次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妃四人、嫔六人,级别越低,人数越多。她们分居十二宫,妃嫔都住在正殿。
至于谁是妃、谁是嫔,都根据皇帝个人喜好来定。其实除了皇后是正室,其它都是妾。只不过她们侍奉的是皇帝,所以都叫妃嫔。妃的地位仅次于后,本意是王侯的正室,而嫔原本其实是宫女的意思,是侧室。所以从外在看来,还是有很多区别的。比如,妃能够穿和贵妃一样的黄金色的朝服,而嫔却不能,而且妃身上的配饰也比嫔要多很多。
在甄嬛传里面,甄嬛还不是皇后的时候,分配到的过冬的煤就要比华妃少很多,不仅在用方面是这样,在饮食方面,分配给妃的猪肉有十二斤,而给嫔的就只有八斤,给妃能有一只鹅和两只鸡,而给嫔的就只有半只鹅和一只半的鸡。妃一个月的银子有两百两,相当于现在的7500元,而嫔一个月的银子有两百两,相当于现在的5000元。本来依靠别人,决定权也就从来不是在自己身上,只能任人摆布。
不同级别的后妃,在政治、经济方面享有的权利也不同,像皇后就能统摄后宫。但是妃和嫔的另一个区别,就是嫔其实是一个最低的要求。其他的例如贵人和答应,她们就只能住在嫔妃的侧殿,平时也可以被嫔或者妃使唤,就连自己的孩子,也能随便就被妃或嫔抱走,自己即使生下了皇子,也必须交给妃嫔抚养。
这就是为什么后宫只有十三个主要的宫殿。因为按照这种排位顺序,皇后和皇贵妃和嫔、妃,加起来,也总共才13个人,一百多号人里面,就这13个人,勉强算有保障。成为“嫔”就相当于正式纳入了编制内,而一旦纳入了编制内,以后就算皇帝先走了,下一任皇帝也会善待自己,自己的晚年也可以得到安置。但是那些嫔以下的,就什么都没有了,下一任皇帝也未必会善待她们。
最可怕的一点是,嫔位以下的,碰到皇帝去世,是要被拉去皇陵陪葬的。女子入宫时才十几岁,一入宫就遇上皇帝去世,只能陪葬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
所以嫔和妃的最重要的一个区别,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嫔”不仅仅只是一个位分,它还是一个保护伞,保护自己的晚年、保护自己的孩子。对于绝大多数女子来说,嫔是最低的一个需求,而妃则是她们的梦想,因为成为皇贵妃和贵妃太难了,而成为皇后太遥不可及,所以妃其实是大部分宫中女子的梦想。
但是要在后宫这一百多号人当中,选出仅仅六个的嫔,就看女子们怎么争取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宫斗,宫斗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个正常的人的诉求啊。那得有多少女子,用自己的青春换来孤独和落魄,要是有些嫔以下的,活得比皇上还久,那么等待她的命运,就是像丢掉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一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