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岑参。他写这首诗的时间,据刘开扬老先生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中猜测,可能是天宝8年,也就是公元749年。

这一年,在杜鸿渐的引荐下,岑参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为什么说“终于”呢?

我们先来看在《唐才子传》中,有关于岑参的一段记载:

“天宝三年赵岳榜第二人及第。”

原来,在公元744年,岑参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取得第二名,也就是“榜眼”。按理说此时的岑参,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谁知他这一待选,也就是坐在家里等官做,三四年便过去了。

29岁科考及第,一直到34岁,才在杜鸿渐的引荐下,捞到了一个机会,就是给高仙芝当幕府书记。只不过,当时的高仙芝是安西府节度使,也就是说他要去到安西府。

这是什么概念呢?

这么说吧,当时的安西府所在地,就是今天新疆的库车县。

后来不少人推测,岑参的这首诗,可能就是在他西出阳关,前往安西府赴任的路上写下来的。

逢入京使哪一句比较有名(能成就一个人的)(1)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关于这首诗,在刘开扬老先生的脑海里,是这样的一个场景:

岑参在前往安西府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回京述职的官员。两人应该是老相识,免不了一番寒暄,当得知对方要回京城长安,岑参便让他给家人带一个口信,就说自己一切都好。

这好像也没什么?毕竟,古代的信息不发达,托人往家里带个信,再正常不过了。

实际上,这首诗要表达的,并不是给不给家人报平安,而是岑参从内心里,就不愿意去什么安西府,当什么幕府书记!

关于这一点,从诗的前两句中,就可以明显看出: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一路向西去,眼睛却一路向东望。就这样,一直眼睁睁看着,自己离家的路途越来越漫长,以致于两只袖子上,旧的泪水还没干,新的泪水又沾满了。

更可怜的是,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回京的人,想捎一封家书,却连纸和笔都没有!

实在没办法,最后只好:

凭君传语报平安。

你就给我捎句话吧,告诉我家里人,就说我一切都挺好的!

可是试想一下,岑参这一路哭天抹泪的,怎么可能一切都好?就他现在这副模样,尤其是写的这首诗,如果被这位带信人告诉了家人,家人会怎么想?

或许,这才是岑参写这首诗,真正的目的所在、

逢入京使哪一句比较有名(能成就一个人的)(2)

聊到这里,有些朋友或许很奇怪,说起这个岑参来,怎么也是唐朝有名的一个诗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虽然从当时的长安到安西府,4000多里地,没有飞机,没有火车,只能是骑马,可也不至于哭成这样吧?

如果有朋友真这么想,还真是不了解岑参。

在《唐才子传》中,在介绍岑参的出身时,说他是:

“南阳人,文本之后。”

文本是谁呢?就是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本,唐太宗李世民年间的宰相。这还不算什么,岑参的父亲岑羲,在武则天之后,就已经是宰相了,后来更是被唐睿宗赐封为“南阳郡公”。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岑参可不只是“官二代”,实际上是“官N代”,而且还都是大官。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都已经34岁的了,去安西府上个任,还是好不容易得来的一个机会,岑参却一路哭鼻子的原因。

实在是家境太优渥了,没受过这样的苦。

如此的一个纨绔子弟,连上个任都还哭哭啼啼,结果是不是也可想而知呢?实际的情况,还真不是这样:

“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寨堡,无不经行。”

——《唐才子传》

历史上的岑参,曾两次到边疆去从军,先后加起来十多年。正是因为这样的一段经历,使得他诗歌里的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总能给人一种“奇造幽致,超拔孤秀”的意境和想象。

也正是因此,使他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边塞诗人。

逢入京使哪一句比较有名(能成就一个人的)(3)

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虽然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一帆风顺,事事处处都能称心如意,但也不得不承认,真正能成就我们的,绝不会是这些。

本文为“索彦聊诗词”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