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外出游玩度小长假,可见,出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休闲新时尚,但是国人爱玩之心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至少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有了颇具规模的出游活动。"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浪漫,是古人、今人共有的心灵体验。那么古人喜欢到哪些地方玩?热衷于哪些"旅游产品"?出游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呢?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2)

古代文字中,很早就有"观光"一词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这在字义上是由于与"旅"的搭配使"旅游"有了漂泊之感。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3)

在遥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了最早的"旅游"活动。所以中国古代文字中很早就出现了"观光""旅游"等词语。经过商代与西周,舟船、车辆、道路、旅馆、饮食等旅游与旅行所需要的条件都已较为完备。可以推测,当时人们的旅游和旅行活动已相当频繁。旅行者的足迹远达现在的甘肃、内蒙古和新疆, 还开始了广泛的航海旅行。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4)

南宋·佚名 《杨妃上马图》 波士顿美术馆(皇帝出游)

三皇五帝都曾环游四方

  《周易·观卦》中有"观国之光"的词语, 这就是后来"观光" 一词的由来, 其实就是旅游的意思。南北朝时,著名的梁朝诗人沈约在题为《悲哉行》的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所知"旅游" 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早的记载。

  中国古代旅游大咖当中,早期最出名的代表应该是周穆王。据古典名著《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乘着"八骏之乘",跑到今天的西域与神秘的西王母会面。两人歌舞唱和的场景,后来成为很多民间艺术中的题材。《穆天子传》记载, 周穆王"欲肆其心,周游天下",一昼夜能跑万里。周穆王在昆仑山上游览了黄帝的行宫,在日落之处的崦嵫山上会见了西王母,向她赠送了白圭、玄璧及彩色丝绦等珍贵礼物。

  但周穆王远不是最早远游的帝王。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曾"作舟车以济不能,旁行天下",他经常外出旅行,因而他一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先后到过南方的衡山、北方的恒山、东边的大海和西边的沙漠。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5)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6)

【展子虔游春图卷】

  《游春图》卷,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纵43cm,横80.5cm。   这是一幅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游春图》卷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近些年有学者对于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讨论。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7)

【程正揆江山卧游图卷】

  《江山卧游图》卷,清,程正揆绘,纸本,墨笔,纵26cm,横205cm。   自题款:"江山卧游图,庚戌第二。青溪道人。"钤白文印二方:"青谿旧史"、"程正揆"。鉴藏印有"王竹溪家藏真迹"、"真赏"等,共10方。   款识中的"庚戌"是指清康熙九年(1670年),作者时年66岁。   程正揆仿南朝刘宋时期(420-479)画家宗炳,将自己的游历处绘成图,统称为《江山卧游图》,并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为副标题,共达五百卷之多。每幅图随其生活的遭遇和思想的变化,以及在艺术中的不断探索,所寄意托兴的情感内容、绘画风格有所不同,呈现出了多样的审美意趣和艺术风貌。   此卷是他晚年辞官之后所作。图绘连绵不断的山峦谷地,平台处,空亭独立,高士寻幽而至。其荒寒萧瑟的山水、高士落寞的行踪,正是画家晚年内心情感的写照。图中山石树木以酣畅的笔墨挥就而成,笔法朴拙、放逸,于简约中不失神采。在明末清初摹古风盛行的画坛下,其满怀激情的画作令人耳目一新。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8)

【周臣春山游骑图轴】

  《春山游骑图》轴,明,周臣绘,绢本,设色,纵185.1cm, 横64cm。   本幅款署"东村周臣",钤"东村"、"舜卿"朱文印。   此图以传统的春山行旅为题材,描绘高山石崖险峻陡峭,楼阁房舍掩映其间,错落有致。近景山溪岸边春花几树,山溪湍流,小桥流水,主仆一行三人正在过桥。山上苍松浓郁,遒劲多姿。舍后绿树成荫,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前景,着意表现春山、游骑、桃花、虬松,以此点明题意。   作品构图繁复而不失明旷,稳健周密,雄中寓秀,密中呈疏;设色清妍秀丽,笔法劲健明秀;人物用细线淡色,笔意流畅,是周臣代表作品之一。本幅山石方折峻嶒,勾皴细密硬朗,松树略为倒挂多杈,斧劈皴挺括,造景雄奇,其艺术风格主要继承了南宋的"院体"画传统,也融合了北宋李成、郭熙的画法。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9)

太极殿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0)

帝王巡游,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以上诸位帝王的远游活动中,除了周穆王的"旅游"程度较重之外,其他的大多可以视为工作考察类似的活动,当然可以推测,其中应当也包含一定程度的娱乐、休闲的内容。而到了秦代,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诞生——帝王巡游。

  秦始皇应该是第一位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巡游"的帝王。公元前221年,他统一中国后,10年之间出游5次。汉武帝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大旅行家之一。他七登泰山,六出萧关,北抵崆峒(今甘肃平凉),南达浔阳(今江西九江),许多名山大川都有他的行迹。与秦始皇比,汉武帝巡游的路程之遥,地方之多,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隋炀帝扬州观琼花,清康熙、乾隆下江南等都是尽人皆知的帝王巡游的典型事例。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1)

建福宫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2)

建福宫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3)

云光楼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4)

清·佚名 《出游图》

专家和文人出游,描绘出独有的精彩

  与帝王不同,古代专业人士的旅游带有更多个性化色彩。凿通西域的张骞,著作《史记》的司马迁,七下西洋的郑和,西行求法的法显、玄奘,南下南洋的义净,东渡日本的鉴真,遍查中国水道形势的郦道元等都是以专业身份而壮游天下的伟大人物。明代地理学的"双壁"徐霞客和王士性,更是将"深度游"的内涵发掘得淋漓尽致。

  要说古代旅游大咖,怎样也绕不过李白。他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过湖南、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山东、浙江、陕西等地。

  另一位潇洒得仙人一般的伟大旅行家,是苏东坡。由于政治斗争的纷扰,他不断地遭到贬抑,而且越贬越远,越贬越偏。他自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这种情境的真实写照。没有黄州,就没有《黄州寒食帖》,也没有《念奴娇·赤壁》和前后《赤壁赋》;没有惠州,就不会有"罗浮山下四时春"。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5)

古人旅游还需要出游身份

  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出门旅游不算什么难事,高铁地铁大飞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过对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古人来讲,想出门旅行可没那么容易。

  先不说是否有钱有闲,古人旅游的第一道障碍首先是身份限制。也就是说,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说走就走、上路旅行的。

  自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就开始推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以保证税收(主要是征粮)和抓丁,到秦国时这一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自商鞅的保甲连坐法起,普通民众就没有了随意迁徙的权利。不经许可随意离开住地的民众,被认为是脱籍,是严重的大罪。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6)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7)

 想迁徙也可以,不过要审批。没有服劳役、兵役或徭役,也没有罪案在身,而且已缴纳赋税,才能办迁徙手续。要是想为了赶个集静悄悄离开一两周,那是不可能被允许的。

  士子的情况稍有不同。先秦士子要跑路,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游学。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士子之所以能被称为"士子",是因为他们多少都有一些贵族传承,不是普通平民。身为贵族,他们不用服役,也有一定的刑罚豁免权,显然他们的人身自由相对多一些。但是他们的往来也需要严格的登记制度,持符为凭据,出入关都需要造册记录。

  事实上后世多少有些类似的情况。读书人的赶考和游历都比平民要容易很多。读书人是其中的特权阶层,一旦成了生员,那么享有的特权远多于平民。当然,徐霞客先生的情况比较特别,不在此列。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8)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19)

明·仇英 《春游晚归图》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20)

有了出游身份,如何行脚?

  有钱的,可以雇个马车或买马,没钱的,就只能走路了。有些人还可能以权谋私,就是利用官府的驿站提供一些食宿上的支持,注意:这是靠关系,不是严格合法的途径。

  也有坐船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即为明证。当然,也有像乾隆那样大张旗鼓坐船下江南的,只是这架势不是我等草民能享用的。

  饮食方面,除了靠客栈打火,还有路菜。清朝尤其流行各类奶油小果子,以及可以长保不腐坏的便利食品。

  各类客栈、驿馆,就是为行旅服务的,还孕育了那句伟大台词:"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不过比起今天的"到此一游",古人旅游倒是留下了不少佳话。

  像东晋的王子猷,在山阴的时候,夜里忽然想起在剡溪的好朋友戴逵,于是连夜去访,乘舟一夜而至,到了朋友家门却掉头返回。别人问他,他说,我乘兴而来,今兴尽而返回,有何不可?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21)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22)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23)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常乘鹿车,携酒出游,使人荷锸相随,曰"死便埋我"。李贺也有类似经历,偶有所得,即投入随行的锦囊中。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古人是把旅游与读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的,把旅游也当作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先后两次随北魏孝文帝出游,历时两年,行程万里,不仅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还拜访许多耆老宿绅,参观许多历史遗迹,使他大开眼界,头脑里充实了大量前所未闻的新鲜材料,为他日后撰写《水经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霞客若不是游遍中国,哪有洋洋60万言的《徐霞客游记》?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24)

古人为什么游山玩水(浴乎沂风乎舞雩)(25)

明·戴进 《春游晚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