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导师的视角:硕士研究生差别式培养方法

研究生的导师要具备什么条件(硕士研究生该怎样差别式培养)(1)

如果纯粹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硕士研究,顾名思义是知识丰硕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但从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本质属性来说,对从业者的悟性、毅力、学业基础、人格特征甚至经济条件都有极高的要求。

因此,科学研究者在芸芸人生中应该是一群衣食无忧、以探索世界未知领域为主要乐趣、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贵族。大学扩招、科学研究的大众化,日益膨胀的科研大军中,缺乏科学兴趣、纯粹把科学研究当做谋生手段的人占了从业者的大多总数。

在这种背景下,对硕士研究生采取差别化培养方式也就成为势在必行。

研究生的导师要具备什么条件(硕士研究生该怎样差别式培养)(2)

研究生的导师要具备什么条件(硕士研究生该怎样差别式培养)(3)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估计

在管理学中有所谓的产品ABC分类、利润二八定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遵从这一规律。根据产品分类ABC原则,研究生中基础好、有悟性、有毅力、学习主动的A类的学生不超过20%;有一定基础、有一定悟性、但缺乏毅力的B类学生占大多数,姑且以60%计算吧;基础差、毅力差、悟性差的C类比例学生占了剩余20%。

根据经济学中的利润产出二八定律,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成果的80%是由20%的A类学生完成的,自然,国家奖学金、指导教师的注意力也集中在这些所谓的好苗子身上。

60%的B类学生受到导师的关注自然少得多,在导师的研究小组中只能扮演野外调查、收集数据的跑龙套的角色,帮助导师干些财务报账、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的粗活。剩下的20%的学生因为没有为畸形考核体制煎熬下的导师做出些许实质性的贡献,属于被人遗忘的对象,在导师的课题组充其量只能客串一下群众演员的角色。

研究生的导师要具备什么条件(硕士研究生该怎样差别式培养)(4)

导师的差别式培养方法

对于A类学生,因为在导师的科研课题中扮演关键角色,导师自然应该倍加关注,示范实验技能、参加学术会议、修改小论文,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科研殿堂。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严格的科研素质、思维习惯的形成无疑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成长大有裨益。

对于B类学生,也许他们的综合素质只能适合在中专、技校中学习一门谋生的手艺,毕业后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是大跃进的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就业难把他们逼上了读研之路。

导师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强化社会需要的技能课的比例,淡化理论课程的内容,在学位论文选题上降低难度。比如,我对自己指导的大多数研究生,在培养方案中针对男生增加了GIS开发、针对女生增加了手绘技法、园林规划内容。

对于C类学生,也许读研并非他们的初衷。或许,到繁华大城市体味不同生活、解决异性朋友天各一方困境、在校园中寻觅知音、为衣食无忧的父母挣得可以炫耀的资本、在大学校园中玩兴未尽才是考研的驱动力。

对于这样的学生,导师可以哀其不幸,但不要怒其不争,帮助学生满足学校最基本的要求,权当让学生混一张文凭吧。

研究生的导师要具备什么条件(硕士研究生该怎样差别式培养)(5)

几个注意事项

客观评价,从我本人担任硕士指导教师10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尽管学生考研的动机五花八门、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但从人品、道德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朴实、真诚的,对待教师也是彬彬有礼。

故而,在指导B类、C类这些绝大多数对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无实质贡献的学生时,应该避免几种极端态度。

(1)避免人格伤害:

导师可以对学生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中的种种不足之处提出严肃的批评,但这种批评不能涉及人格、道德的层面。那种对学生不能按期完成科研任务,动辄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的做法实在有辱大学教师的斯文。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成为科学家的概率不大,经过努力,成为拥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才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2)努力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对待A类好学生,导师关爱有加,对待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在科研补贴、参加学术会议上吃点小灶,其他学生也能理解。但是,如果B类、C类学生在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甚至毕业求职上遇到困惑和不解,导师决不能袖手旁观。帮助每一个指导的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导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尊重学生的生活方式:

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大学老师,其生活方式自然不同于90后。在当今大学校园,恋爱追星、未婚同居、奇装异服、整形化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作为已经步入中老年的指导教师,可以不认同学生的生活方式,但需要尊重、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毕竟,每个人都经历过充满激情、充满幻想的年轻时代。

总而言之,指导研究生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同一个校园,师生数载是一种缘分。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数年后,当学生离开校园时,导师与学生可以成为彼此牵挂的朋友,可以成为见面不相识的路人,但不能成为不共戴天仇人。

如果师生的关系恶化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方,意味着双方做人方面的巨大失败,也会在人生旅程中留下一个难以遗忘的心灵伤疤。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8435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