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学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上引用名人名言的情况,那会儿有的人拼命记各种尤其是国外的名人名言,有的人则是大着胆子,自己编名人和名言。

当然,有那么一些经典的名人名言,广泛传播到简直是要刻印在脑子里一样,然而,不少流传很广的名人名言却有很多都是「假」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话一出,是不是脑海里就想起了「莎士比亚」四个大字?这大概是学生时代最令人熟悉的西方名人名言了。

《哈姆雷特》虽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这句「一千人」听起来也挺有英伦味的,道理也是对的,换成中国版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莎士比亚确实没有说过这句话。

海明威的写作原则(这些经典作文素材骗了你多少年)(1)

总的来说,这句英谚无论是在《莎士比亚全集》还是恩格斯的《致斐迪南·拉萨尔》里都是查无此句。

教授陈昌春在对这句话进行研究辨析的时候,认为这句话的源头可能就在中国,并将其视为「中国人制造之山寨版英谚」。

说肯定不是莎士比亚说的,但其源头到底是中国还是外国,可能还是有待考证的。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所有人类都是命运共同体,别人的不幸就是自己的不幸……虽然这句话都被讲烂了,但它的警醒意味犹在,话语的力量还在。

海明威的写作原则(这些经典作文素材骗了你多少年)(2)

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认知是作者为海明威,不过和上面那句一样,这些名言都迎来了它们的辟谣时代,已经很多人都知道它不是海明威原创了。

这句话海明威在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过,原句出自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话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句话也很有名。

我不同意你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的后面一般备注的是「伏尔泰」,当然也不是伏尔泰说的,而是出自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的《伏尔泰的朋友们》。

海明威的写作原则(这些经典作文素材骗了你多少年)(3)

这句话真是让人深有感触,看着很公平,是的,「看着」而已。

它说即使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也会给你说话的机会,甚至当你被禁止说话的时候,我还要帮助你,让你发声,让你的话被别人听到。

这简直跟理想国一样,是梦幻般的公平,现实中是很少能遇到这样的。以如今的网络环境为例,已经没有这句话的立足之地了,现在普遍是「我不同意你的话,所以要封掉你说话的权利」。

有句话叫「批评不自由,赞美无意义」,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做起来也同样难。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这句话曾一度成为热梗而出现在网络各个角落,说得太频繁都有些让人逆反了。

而对于这句话最普遍的认知,就是出自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再加上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传播,「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已经和太宰治深深地捆绑在一起了。

实际上,这句话不是他的原创。

海明威的写作原则(这些经典作文素材骗了你多少年)(4)

此句日文为「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确实某个日本人留下的,不过不是太宰治,而是日本昭和时代初期的诗人——寺内寿太郎,是他写下的遗书中的一句。

寺内寿太郎的人生过得很落魄,怀才不遇时曾企图自尽,当时写了遗言诗,「生而为人」便在其中。后来太宰治在《二十世纪旗手》中将其引用为副标题。

句子的出处是找到了,不过后续还有些争议,有人说这句话是太宰治擅自使用,属于抄袭,也有人说不是,大概是还需要再追根溯源的。

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这段很有网感的话,流传极广,确实是文艺的好句,而当你每次见到这句的时候,几乎都会在后面的小尾巴里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这样的引用标注。

海明威的写作原则(这些经典作文素材骗了你多少年)(5)

说一个很私人的感受,想起俄罗斯文学,我的脑子里就会蹦出「苦」这个字。所以不说其它,这段话的风格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风格就完全不搭调啊。可不能因为他写了《少年》,这句又是在讲少年,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他写的。

实际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管在哪部作品里都没写过这段话,真正的出处来自小说作者猫腻的《择天记》,不过原句又有点点不同,猫腻的原文是:

他是个十六岁的少年,真正的少年,看着春风不喜,看着秋风不悲,看着冬雪不叹,看着夏蝉不烦,他看着喜欢的才喜,看着厌憎的便烦,看着不公平的便叹,看到夕阳下的壮烈背影才会悲。

结论就是,「少年就是少年」是从猫腻小说里摘抄出去的,但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应该是网友在摘抄分享的时候或改或添,最后成就了这么一段‘经典’。

海明威的写作原则(这些经典作文素材骗了你多少年)(6)

像这样误传的‘挂牌’名句实在太多了,私以为是非常有必要溯源的,当然是要订正完整,该属于谁就属于谁,不知道也不能瞎按作者,不然就像鲁迅先生一样,简直承受了太多。

但是,不管名言是不是真的出自名人之口,有些名言所蕴含的道理都是真的有力量,能广泛传播为人所接受,其本身或多或少也自有其熠熠发光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