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依据《信用价值论》理论论证,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典型特征是:社会同时存在着产生资本生产生产关系的“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与产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社会生产力复合作用,由此产生了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非资本价值生产等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共存。对社会主义普遍性的认识,有利于推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变革。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变革(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1)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

依据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任何事物既有它特殊的一面,也有它普遍性的一面。每一个事物都是特殊的,特殊性使事物个体之间产生区别。例如,我们说每个人都是特殊的,因为特殊性,使得每一个人相互之间产生区别。特殊性往往是表层的,而普遍性往往是与事物的本质相联系。强调事物特殊的一面,不深究事物的普遍性的一面,往往会对事物的规律性、对事物的本质缺乏认识。

对社 会主 义这个事物也是同样。任何社会与国家,都有其特殊的一面,但作为社会主义来说,必须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才能称为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就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

那么,社会主义的普遍性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对社会主义这个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自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体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理论界不再对“姓社姓资”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来,社会主义的普遍性这个问题就很少有人探讨了。特别是我们强调特殊性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似乎成了敏感问题。笔者认为,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来说,这是十分不应该的,这样做必然会对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社会正确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如果对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缺乏认识,就是缺乏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就会产生在实践中没有具体行动的标准,反正怎么搞都是对的,都可将其归为特殊性,没有对错之分了。如果这样下去,社会主义反而会由此而失去方向。

《信用价值论》(蔡定创,蔡秉哲著2015年第1版,2020年第2版)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必须要对社会主义的普遍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当下世界各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包容社会新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只有正确的社会发展理论,才能引导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的变革。

《信用价值论》通过对客观现实社会生产的全面考察,发现“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只能产生资本生产的生产关系,不管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都是属于资本生产的生产关系。因此,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不能产生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用价值论》发现,只有“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才是产生社会主义(以及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以及其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只有在新的“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才能实现。

为什么“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才是产生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而在“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不能产生?

因为“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每一个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都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其劳动价值,获得自已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必然产生资本生产的生产方式,市场竞争,垄断与霸权由此而来。而通过“集聚生产”的生产方式生产的劳动产品,直接进入消费,各取所需、共享消费。不用交换,没有交换环节,也就没有价格的形成,因此也就没有所有权属的关系,既没有私有制,也没有公有制。没有所有权属的关系也就不存在分配。因此,只有这种生产方式条件下,共产主义的各尽所需、共享消费才能很自然地实现。

《信用价值论》通过对客观社会生产的考察发现,产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早已存在,原来,我们社会主义正是以这种社会生产力为基础。原来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资本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资本生产永远都是资本生产,不管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是属于资本生产的生产关系的范围,资本生产的生产关系性质不能改变。

其实,“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不仅早已存在,并成为我国的原来社会主义的基础,我们也早已经获得这种社会生产力所生产的产品的消费。例如,我国原来对教育、医疗、社保,很多产品都是实行免费消费。虽然那时候还不能做到各尽所需。随着“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当代共享消费的劳动产品已经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像改开前将教育、医疗、社保免费提供给全社会消费,在已有的生产力条件下也是完全可以.高水平做到的。只是因为西方经济学错误理论与传统观念的桎梏,使人们头脑中的思想已经固化了,人们更习惯于从本本出发,从权威出发,使得已经客观存在的“集聚生产”的社会新生产力,以及它所生产的大量产品,人们都熟悉无睹。这对于我国的学界来说确实是一件需要深刻地进行反省的事情。

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就有大量的不用经过交换,不用支付价格去购买,各尽所需、共享消费的劳动产品,例如,GPS导航与北斗导航、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服务与消费性享用、知识产品的消费(专利知识除外),等等,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产品都是通过“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出来的,没有资本属性也没有所有权属的关系。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管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都是“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决定的资本生产关系的产物。私有制不是被消灭的,而是在“集聚生产”新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它就根本不存在。不存在私有制,同样也不存在公有制。

“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不仅在我国存在,并形成我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基础,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也早已产生,也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不由得人们是否承认。

这个客观现实也就说明了,当代社会同时存在着产生资本生产的生产关系的“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与产生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两种社会生产力同时存在,同时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着产生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产生资本生产生产关系的“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决定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取决于这两种社会生产力在社会总生产中的比例,而不是是否消灭了私有制。

认识到这一点,对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需要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变革,《信用价值论》理论认为,私有制不可能被消灭是因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前面已经论及到,所有制的权属关系产生于“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而《信用价值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考察发现,“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高于“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但却是以“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详细请参看《信用价值论》第2版第19章至23章)。“集聚生产”的这一特征使得即使到了共产主义,“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还会有部分存在,只不过是“劳动分工”与“集聚生产”两种社会生产力的作用会发生主次转化。这一方面说明,私有制并不是被消灭的,是因为在“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不存在这种权属关系。但同时又不可能被消灭,因为即使到共产主义,“劳动分工”的生产方式仍然还有部份的存在。在《信用价值论》的第2版中,对这一特性是进行了认真的描述的。

之所以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描述,因为它涉及到当代世界急需要进行的社会主义变革。

在传统理论中,必须要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但是在客观现实中,私有制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因为其是“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生产关系。“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如果到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存在,那么私有制即使到共产主义也会仍然存在,不可能被消灭。

既然私有制不可能被消灭,那么我们传统理论中的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就可能成为阻碍当代世界实行社会主义变革的历史进程。

当代世界各已经进到后资本主义时期的发达国家,客观上急需要进行社会主义的变革,但如果我们宣示的是社会主义就必须要消灭私有制这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条件,这等于是向西方世界宣示社会主义不能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项,客观上起到阻碍世界社会主义变革的实现。所以这个问题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不由得每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各种危机不断,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精英阶层已经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阶段,按照传统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的选项,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既不客观也不现实,所以认为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选项,究竟社会发展的前景在哪里?西方世界精英阶层都陷入了迷茫之中。

不仅是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存在问题,社会主义实践上也有历史的教训。自从苏东社会主义阵营体解,我国改革开放引进私人资本生产之后,传统的社会主义已被实践证明是有问题的。这个对西方世界是影响巨大的。他们一度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是人类社会极终的制 度。近几年来,资本主义制 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后,整个西方理论界、精英阶层也开始认识到社会需要变革,但却因为社会主义的这些实践,不认同传统的社会主义的变革,所以对于社会发展方向普遍地处于迷茫之中。

对社会主义普遍性的认识,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是已经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变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继续含糊不清,棱模两可,如果说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有些超前的话,那么,在当下历史已经发展到了需要进行社会主义变革的关口上,就会因为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没有厘清而影响到历史发展的进程。

真正的理论发现不是从书本出发,不是从权威与教条出发,而是以客观现实为对象认真地进行历史的考察,实事求是地对问题求解才能有所收获。《信用价值论》通过对当代世界现实的客观考察,发现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原来是:

产生资本生产的生产关系的“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与产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聚生产”的社会生产力,两种社会生产力复合作用,由此产生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非资本价值生产等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同时共存。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已经产生了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共存,在同样是四大价值的生产方式共存的情况下,决定社会生产性质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取决于是“劳动分工”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资本生产方式占主导,还是“集聚生产”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社会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本生产方式占主导。

在四大价值生产方式共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典型特征就是由“集聚生产”所决定的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则是由“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资本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以做出理论推导,资本主义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变革,并不需要消灭私有制,而是当资本因为没有利润而退出生产时,用社会资本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价值生产方式去替代,并不断加强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总比例不断提高,通过量变到质变,从而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变革。

从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一般性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社会主义的历史变革并不是那种脱胎换骨,而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过程。这个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正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是从封建社会的内部孕育产生一样,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最早也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孕育而产生。这不是人们的观念、愿望所能决定的。资本主义是因为利润而生产,同时也生产出自己的反面—非资本价值生产,非资本价值生产在资本生产的内部产生,使得资本生产利润消失,从而不断地有部分的资本退出生产(资本死亡),正确的社会发展理论应该引导政府组织加强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去替代这些因资本死亡而退出的生产,使得社会资本生产与非资本价值生产在社会生产的总量上不断地增加。通过量变到质变,资本主义就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变革。

由此可知,对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一般性,或者本质特征的认识多么重要,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如何来实现变革、变革的方向等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果这方面的理论错误,显然会阻碍当代世界急需要的社会主义变革。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变革(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2)

,